明靜
樹大招風的高通
眼見高通被查,業界所有人都在猜測此次高通被查背后的原因,腹黑者拋出了“4G”論,公知們則指出這只是為了打破“壟斷”。不管誰對誰錯,讓我們試著找到高通被查的原因吧!當然,在分析前還需回顧一下高通輝煌的業績:
目前,高通是全球唯一一家能提供完整2G、3G和4G手機芯片解決方案的企業,擁有眾多核心專利,主要利潤則來自于專利授權。據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如果按照出貨量算,2013年第三季度的全球蜂窩基帶芯片市場上,高通市場份額占到63%,而聯發科和英特爾僅為13%和7%。在4G技術和專利方面,高通的優勢更為明顯,其早在2006年就已經通過收購Flarion科技公司獲得了近300項OFDMA基礎專利。目前,高通公司在3G、4G領域擁有1 400多項核心專利。而中國市場已經成為高通最為重要的營收來源地。其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高通全球總營收達到249億美元,中國市場營收約為123億美元,占比約49%。
濫用專利權,阻礙了通訊產業的“中國夢”
在討論高通被查事件前,容筆者先說說華為與中興這兩家國內通訊設備制造商。就在2013年4月,華為CEO任正非被迫宣布了“華為宣布退出美國市場 ”。而中興在美國市場也不好過,和華為一樣被以安全原因受到歧視性對待。美國以安全為由,拒絕了國內民族品牌通訊設備制造商。然而反觀中國市場,血管里流淌著美利堅血統的高通,在中國市場做得風聲水起,中國市場營收占比約49%。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來而不往非禮也,為了給民族品牌通訊設備制造商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接下來以“反壟斷法”敲打敲打高通,讓山姆大叔像中國一樣開放通訊市場,筆者認為這不是沒有可能的,而且“好頂贊”發改委的這個動作。事實上,高通利用其手上掌握的專利權,對其他通訊設備制造商確有封殺的動作。
曾有媒體報道高通收取芯片專利費為每臺手機售價的2%~6%不等,并存在歧視性定價。比如對中興、華為約為2%,對海信、聯想為3%,對其他品牌為5%~6%。在以成本價拼殺的智能手機時代,一部手機的毛利益還不到10%,這幾個點的收益對于手機制造商來說是事關生死的。更可怕的是,高通還可利用專利武器,對購買其競爭對手芯片的手機廠商征收較高的專利稅,而對購買高通產品的客戶提供折扣。這對國內通訊設備制造商來說,造成很大沖擊,畢竟高通專利是道繞不過的坎,使用了其他品牌通訊芯片的手機廠商,都要面臨高通的壓力。
雖然專利是應該受到保護的,畢竟這是“創新”的源泉,但倘若高通存在歧視性定價,扼殺了中小芯片制造商生存空間,影響到通訊產業的“中國夢”,則為“反壟斷法”所不能容忍。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監督與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在北京普表示,“只要實施了價格壟斷行為,中國政府都一視同仁地進行查處,不會因為企業性質不同而有所區別。”許昆林此番表述是回應有關“中國反壟斷調查針對外資企業”的言論。許昆林表示,中國調查處理部分反壟斷案件確實涉及到了外資企業,但不能據此認為反壟斷執法針對外資企業。被調查處理的企業,既有外資企業,也有國內企業。無論調查還是處罰結果,他認為,隨著執法時間的延長,執法案例的增多,執法的公平公正會得到更好的詮釋。
都是4G惹的禍
除了反壟斷一說,聯想到工信部不久前才正式發放了4G牌照,業界還流傳著另一個說法,筆者認為也有幾分道理—手機馬上就要進入4G時代,這可是一個市值幾萬億元的大蛋糕,由于高通掌握了相當數量的TD-LTE基礎專利,它顯然能大塊朵頤。而發改委的這一招,看似反壟斷,實為抑制高通“食欲”,希望它能切得小些,不要獅子大開口。
高通全球副總裁沈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高通與中移動TD-LTE配合默契,目前4G試商用南方某城市推出6款手機,其中5款就是高通提供的芯片支持。中移動2013年二季度采購TD-LTE終端的芯片使用上,采用高通芯片比例超過60%。”不僅中移動4G能讓高通賺得盆缽皆滿,中電信和中聯通4G終端,也繞不開高通的芯片。對于送到嘴邊的大蛋糕,顯然不能指望高通做到“業界良心”,相反它在中國市場收取的4G網絡專利費將高于3G網絡,高通管理層表示有信心在中國市場獲得芯片份額和收取TD-LTE專利費用。高通公司投資者關系高級副總裁、高通技術公司戰略和運營商高級副總裁比爾戴維森在接受專訪時曾表示:“在剛剛過去的財季,3G/4G終端的平均售價高于預期”。
顯然,這不是工信部想看到的,4G牌照已發,但是4G資費并不便宜,這與高通高價芯片和專利費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中國信息經濟學理事會長楊培芳對媒體曾表示:“美國高通還是用傳統工業時代的收費邏輯,收取今天信息消費時代費用,已經嚴重阻礙全球技術進步和高科技的發展。”發改委通過反壟斷,以政策性監管打壓高通在中國的“傲慢與偏見”,從而降低中國4G資費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