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
反目成仇的好基友
2007年1月9日,時任蘋果CEO的喬布斯在舊金山召開的2007年蘋果全球軟件開發者年會中透露推出第一代iPhone。由此而始,智能手機行業被徹底顛覆,蘋果也由于iPhone系列產品的成功,坐上了全世界市值第一的黃金交椅。這時,作為iPhone核心部件供應商的三星和蘋果還處在蜜月期,是一對地地道道的好基友。
但是,這對好基友之間維持了好幾年的和諧關系被三星推出的Galaxy S智能手機徹底打破了。在2010年夏初,喬布斯在一次會議上告知三星高管:他認為搭載谷歌Android系統的Galaxy S非法抄襲了iPhone,但考慮到雙方的廣泛合作,通過談判來解決似乎是最好的方案。在當年8月,一群蘋果律師飛抵韓國,并在演講中開門見山。他們在第二張幻燈片中寫道:“Android的目的是引領一系列公司模仿iPhone的產品設計和戰略。”據知情人士透露,會議進展并不順利。被控抄襲令三星律師頗為不爽,他們反而指責蘋果未經許可就使用了三星的多項技術。這次會議凸顯出雙方的根本分歧,并為此后蔓延全球的專利大戰埋下了伏筆。
為了不影響雙方的合作關系,2010年10月,蘋果向三星發出專利授權要約,愿意以30美元每部手機、40美元每部平板電腦的價格授權其專利組合。如果三星愿意拿出自己的專利組合進行交叉授權,蘋果還可以給三星20%的折扣。同時,三星也曾向蘋果提出一份專利授權協議,但由于抱怨價格過高,蘋果未能接受。由于雙方的專利授權邀約都被擱置,三星開始按部就班地開發自己的智能手機產品。
隨著Galaxy S智能手機的大賣,終于蘋果“忍無可忍”了。2011年4月上旬,蘋果向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區聯邦地方法院對三星提出了16項指控,包括不正當得利、侵犯商標權和侵犯10項專利。蘋果訴稱三星的Galaxy系列手機和平板電腦“生搬硬套”地抄襲了iPhone和iPad的設計,例如顯示屏圖標的外觀。由此,一對好基友反目成仇,狗血的專利之戰正式拉開帷幕。
第一回合:亞歐戰場,三星逃過一劫
面對咄咄逼人的蘋果,三星自然不能坐以待斃。2011年4月下旬,三星在韓國、日本、德國和美國加州圣荷西聯邦法院提起申訴,認為蘋果侵犯了其名下的專利。同時,三星還將這一指控申訴到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接下來,雙方變本加厲。自2011年8月4日開始,蘋果訴三星侵權的案件達到一個小高潮,德國杜塞爾多夫地區法院發布初步禁令,禁止三星銷售某些型號的Galaxy Tab平板電腦。同時,由于禁令的關系,三星表示,將不會在當年的柏林IFA消費電子展上展示7.7英寸Galaxy Tab平板電腦。之后,澳大利亞開始禁止三星在澳大利亞銷售10.1英寸Galaxy Tab平板電腦。
看上去,好像蘋果已經取得了一個階段性的勝利。但是,在2011年11月30日這一情況卻急轉直下。首先三星在澳大利亞上訴成功,推翻了此前的臨時禁令,從而可以銷售10.1英寸Galaxy Tab平板電腦。在最終的聽證會之前,三星將可以在澳大利亞銷售這款產品。而后,在2012年,日本和德國的法院相繼作出裁決,三星并沒有侵犯蘋果的專利,蘋果的訴訟被駁回。
而在三星的主場韓國,2011年6月,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做出裁定:蘋果侵犯三星5項專利,責令賠償。不過,在2012年,這一判決被更改:蘋果侵犯了三星電子的兩項通信技術專利,同時,三星也侵犯了蘋果跳回畫面(bounce-back)的一項專利。法院要求蘋果公司為其侵犯的每項專利支付2 000萬韓元(當時1美元約合1 134.7韓元)賠償金。三星則被責令支付2 500萬韓元賠償金。法院還禁止蘋果iPhone 4和iPad 2以及三星公司的Galaxy S、Galaxy SII和Galaxy Nexus智能手機在韓國銷售。這種做法各打五十大板,讓雙方幾乎毫發未損。
幾場訴訟下來,蘋果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可觀的律師費、訴訟費。反觀三星,他們強有力的應對手段似乎也取到了一些效果,至少還沒吃什么虧。
第二回合:美國主場,蘋果大獲全勝
既然沒能在國外市場上取得想要的結果,還被三星輕輕戳了一下痛處的蘋果,決定回到自己的主場美國大干一番。畢竟在通常情況下,美國人是一定會幫美國人的。
時間進行到2012年8月,美國法庭終于開庭審理蘋果訴三星專利侵權案。8月24日,陪審團裁定,三星的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上在“跳回畫面(bounce-back)”、“用手指放大縮小”和“連續點擊放大”三個功能上侵犯了蘋果的專利。同時,在iPhone的外觀,以及使用者界面的圖像標志上,也發現三星有抄襲的行為,但三星平板電腦Galaxy的切換界面則沒有抄襲iPad設計的專利。陪審團在裁定中稱:三星“早就知道或應該知道”電子通訊及電子儀器部門有侵權行為。更為雪上加霜的是,裁決認定三星必須賠償蘋果高達10.5億美元的罰款,而三星反訴蘋果專利侵權的部分被全部駁回。
不過,由于陪審團最終對賠償金額進行了重新核定,所以這個案件被重審。今年11月21日,陪審團給出了新的賠償金額:2.9億美元。專利大戰打了這么久,蘋果總算是能見到錢了。
專利之戰,亦是庭上的營銷之戰
其實,用腳指頭想想都會知道陪審團必然要齊刷刷地站在蘋果這一邊,盡管他們都來自不同的行業,但是他們在美國土生土長,他們都是美國故事的忠實聽眾,他們幾乎都是喬幫主的粉絲啊!三星的客場失意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2012年8月,蘋果獲勝之后,曾洋洋灑灑地發表了聲明:“蘋果與三星之間的訴訟關乎的不只是專利或者金錢,更多的是關乎價值觀。我們要為法院發現三星的故意侵權行為,并明確響亮地傳達偷竊是不對的信號而喝彩。”三星則發表聲明稱:“今天的判決不應當被看作是蘋果的勝利,而是美國消費者的一大損失。它將導致消費者的選擇變得更少,行業創新變得更少,購買產品的價格可能會上漲。”
在這里,筆者很想狠狠說一句:“得了!都別入戲太深了!你們都把法院當成了營銷的陣地了。”在法庭上,蘋果一如既往地企圖用簡單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去打動人。于是,蘋果律師Harold McElhinny不斷地向陪審團強調,iPhone改變了一切,它率先進入市場,而三星則是跟風者。他從iPhone的誕生開始講起,并稱蘋果制造iPhone的過程充滿了冒險。
三星則伺機攻擊蘋果,一副找茬的姿態在挑對方的毛病。其律師Charles Verhoeven的陳述幾乎是逐一反駁:矩形屏幕、圓角,這些簡約設計并不是蘋果發明的。并振振有詞地說三星并不是抄襲者,它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2005年到2010年的研發投入達到350億美元,三星通過創新而成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
面對雙方的做派,甚至連主審法官都有些忍無可忍。庭審過程中,在主審法官Lucy Koh收到蘋果多達75頁的簡報,并要求法庭允許蘋果傳喚22位證人出庭作證之后,法官被逼急了,一度失態地問蘋果律師:“除非你‘嗑藥了,不然你肯定清楚我們絕對不會允許這些證人出庭!”
口水戰,難掩創新乏力
經過這次專利之戰,雖然蘋果可以得到部分賠償,但其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上占有率的下降卻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要補償這些損失,這點賠償是遠遠不夠的。而三星在這場大戰中也沒得到什么好處,雖然在亞歐多個國家沒有吃虧,但在美國卻得付出賠償,甚至面臨產品禁售的命運。而且三星還最近有卷入了歐盟的調查,涉嫌利用專利訴訟來攻擊蘋果,如果屬實或將面對上百億美元的懲罰。
一向標榜創新為靈魂的蘋果,自然對創新一詞情有獨鐘。即使在勝訴之后,都不忘把創新掛于嘴邊。庫克說,在蘋果,我們重視獨創性和創新,為打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產品而傾注我們的生命。我們制造這些產品是為了取悅我們的用戶,而不是為了讓我們的競爭對手大肆抄襲。
而客場失利的三星,一邊表示要上訴一邊還不忘說,將繼續進行創新,為消費者提供產品選擇。一個說用生命來創新,一個說即使被罰得傾家蕩產也要繼續創新。可謂一個比一個說得動聽。殊不知,這卻像是無比諷刺的事情。試想一下,一個企業靠模仿他人或者阻止別人模仿自己來維護市場說明了什么?只不過是在告訴世人:它們已經失去了創新的信心與能力,如此而已!這些老大哥們都如此“創新”,叫后輩們情何以堪?而且,最近一兩年,蘋果和三星的產品頻頻被用戶抱怨,遠遠達不到期望值,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創新的乏力。
而更搞笑的是,即使在法庭上口水仗打得熱火朝天的。私底下卻依然是生意照做,合作繼續。三星依然還是蘋果最大的供貨商。生意場上,推杯換盞,來往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