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多
高知名度手游與分發平臺的合作
好的題材,可謂是手游成功的首要條件。《爸爸去哪兒》同名節目不斷刷新的收視紀錄,讓這款手游還沒上架時便已人氣爆棚。而從目標受眾上看,《爸爸去哪兒》也堪稱老少咸宜,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小孩子都喜歡,更別說是剛好為人父母,又是手游主要用戶群體的80后和90后。可以說,《爸爸去哪兒》作為一個擁有絕佳題材的手游,其潛在玩家群是非常寬泛的。
除了先天優勢,另外一個與之相關的還有發布渠道。眾所周知,Android平臺手游的下載量除了和其游戲本身知名度有關外,更和游戲首發平臺本身息息相關。這一次《爸爸去哪兒》手游選擇的百度91應用平臺,曾經成功首發了《我叫MT online》、《植物大戰僵尸2》和《憤怒的小鳥星球大戰2》等多款人氣游戲,其中《植物大戰僵尸2》在上線24小時內的分發量就突破了800萬。
那么百度91應用平臺為《爸爸去哪兒》帶來了什么呢?截止到2013年第三季,百度的平臺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40%以上,這讓《爸爸去哪兒》的分發成績超過了《雷神2:黑暗世界》和《饑餓游戲2:星火燎原》等改編游戲。
擁有天時地利,但缺了人和
可想而知,占據了先天和后天優勢,但凡一款手游能夠稍有可玩性和粘度,那么憑借這款手游打響圈內知名度,甚至是占據一席之地也并非不可能。但問題就在于《爸爸去哪兒》顯然還欠缺一些什么。
一款手游佳作必備的品質有哪些?優質題材、精細畫面、高可玩度,這些能算作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再嚴苛一些,那么這款手游要招人喜歡,那么就還得讓人感覺到“新鮮感”。這體現在游戲模式與內容上的創新。就模式上來看,跑酷類手游的成功案例有很多,例如《天天酷跑》和《地鐵跑酷》,它們有很多優點可供參考和模仿。但恰恰是這些成功的跑酷手游,給了創新度明顯不足的《爸爸去哪兒》一個高下立判的殘酷打擊。
再從內容上看,《爸爸去哪兒》節目為什么這么受歡迎,而模仿它的港版節目卻慘遭吐槽?這是源于觀眾的“窺探欲望”。一個高知名度明星的粉絲資源是不可估量的,但一款角色長得不像明星本人,內容也沒有絲毫可窺探內容的手游,會有多少粉絲來捧場?
最后,此前《憤怒的小鳥》和《植物大戰僵尸》還沒上架中國市場之際,模仿它們的山寨手游賺了不少錢,但正牌一登場就重新奪回市場,為什么?因為盜版的顯然沒有正版的好玩。可想而知,《爸爸去哪兒》這樣一款連山寨手游都比不過的作品,又能收攏多少玩家呢?
改編綜藝節目制作手游,到底有沒有搞頭?
雖然《爸爸去哪兒》在推出后的3天時間內,拿到了300萬下載量的可觀成績。但隨后的幾天卻是直線下降,其用戶留存率更是慘不忍睹。
就目前看來,能在中國手游市場中撈金的,其主流隊伍依舊是聯網手游。無論是《擴散性百萬亞瑟王》、《我叫MT online》還是《大掌門》,它們的大賣都與擁有高粘度的游戲模式分割不開。而能在短時間打響知名度,甚至連內購都拋開的手游,則是那些偶爾出現的“奇葩”類。
但是綜藝節目改編制作的手游,卻往往無法達成以上任何一點—高收益往往代表著高風險,一款聯網手游和一款單機手游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后續維護成本,而傳統電視媒體即便能夠轉變觀念,將此類手游從“電視節目的附屬品”視為一款獨立的手游,進而對其投諸更多的關注度,也要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經營此類游戲的豐富經驗。
可即便是拋開研發實力和維系能力不談,其素材來源的節目本身所依靠的短期眼球效應,便是其桎梏所在:參照節目來制作,沒有新鮮感和可玩性;脫離節目來制作,要么創新力度不夠,要么根本沒人關注。
顯而易見,這也就是為什么不少改編自電影、綜藝節目的手游能短期大賣,卻無法真正延續其節目本身熱度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