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
為戶外使用而生的三防功能
現在電子產品中的三防概念源自于手機。由于在手機誕生之初,它還屬于精密設備,所以對使用環境要求較高。但是又有很多長期在戶外工作或者經常從事戶外活動的用戶,使用手機的環境比較惡劣,普通手機非常容易損壞。于是,愛立信于1999年8月推出了第一款具有防水、防塵和防震功能的手機—R250Pro(俗稱“悍將”)。從此之后,三防手機就成為了質量過硬、使用環境廣泛的代名詞。
但是實際上,具有三防功能的手機并不是上能飛天,下能入地的神器,否則前面也不會出現同事三防手機“溺水身亡”的故事。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這是因為三防是有標準和等級之分的。
三防有標準,并非攻無不克
通常來說,具有三防功能的手機可以分為兩個大類—普通型和專業型。
普通三防手機:這類是各大手機品牌都曾經推出過的普通三防手機。但它的三防功能只是起輔助性作用,只能實現輕微的三防功能,這種手機一般造型時尚,與市面上的普通手機沒有明顯差異。
專業三防手機:這種手機無論從造型上和三防系數上都與普通手機截然不同,它可以承受一定時間內水里浸泡和汽車碾壓,它的目標受眾是專業的戶外登山、涉水等探險運動的愛好者和戶外工作者。
但是無論是普通還是專業的三防標準,它們都遵循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推薦的IPxx(防塵防水)等級標準。常見的就是手機宣傳資料上看到的IP67(如三防版的GALAXY S4 Active)或者IP58(如索尼的L39h)。
這里我們以GALAXY S4 Active為例,它的防塵防水等級為IP67,這里的6和7都是有含義的—6指的是防塵等級,7指的是防水等級。
防塵等級由低到高一共分為6級。
0級:代表沒有防護。
1級:能夠防止直徑不小于50mm的固體異物進入殼內。基本相當于沒有防護功能。
2級:能夠防止直徑不小于12.5mm的固體異物進入殼內。基本也沒用,12.5mm的固體和一般手機的厚度相當。
3級:能夠防止直徑不小于2.5mm的固體異物進入殼內。相當于不讓綠豆進入手機。
4級:能夠防止直徑不小于1.0mm的固體異物進入殼內。開始有用起來了,能不讓一些細小的石子進入手機。
5級:防塵,不能完全阻止塵埃進入,但進入的塵埃不會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
6級:塵密,能做到完全無灰塵進入。
防水等級由低到高一共分為9級。
0級:無防護,遇水即死。
1級:垂直落下的水滴不會對手機造成影響,運氣好的情況下不會遇水即死。
2級:與垂直方向成15°內落下的水滴對手機不會造成影響,下雨的時候不要使用。
3級:與垂直方向成60°內落下的水滴對手機不會造成影響,下雨的時候可以短時間使用,但不保證不會出故障。
4級:防濺型,下雨的時候可以短時間使用。
5級:防噴射型,下雨的時候可以放心使用。
6級:耐水型,可以用水龍頭沖淋。
7級:防浸型,在1米深的水中,能浸泡30分鐘。手機臟了用水沖一沖無壓力。
8級:水中型,在2米深的水箱中,浸泡60分鐘后能正常使用。游泳的時候可以帶著,但不能潛水。
9級:防濕型,在相對濕度大于90%的環境中依然能長期正常使用。蒸桑拿的時候,可以用來“代替肥皂“,不過一般的手機達不到這個等級。
通常來說,只要防水與防塵等級達到了IP56,就可以被稱之為初級三防產品。如果達到了IP68以上,則可以被稱之為專業級的三防產品。就目前手機領域的三防產品來看,大多數基本都達到了IP57,個別產品甚至達到了IP58以上,基本上能滿足各種生活中的環境。但反觀更需要三防功能的穿戴式設備領域,情況就不這么樂觀了。
目前主流的穿戴式設備中,三星的Galax y Gear沒有防水設計;索尼的SmartWatch 1代沒有防水設計,2代為IP 57。反倒是國內的一些智能手表,比如果殼的GEAK Watch、智器的Z Watch和映趣的inWatch one等,它們對防水的設計還比較重視,但大多都集中在IPx6到IPx7之間,相對于不怎么和水接觸的三防手機,智能手表的三防等級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有些下降,這不得不讓人感到些許擔心。所以,大家如果是個科技界中的時尚達人,那么在選擇和使用智能手表的時候,一定要留意下它的三防等級,因為從現階段出現的智能手表來看,它們還并沒達到讓人絕對放心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