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赫 張金國 王澤重 張恩權
摘 要:動物行為訓練是動物福利的一種表現方式,在動物園和水族館中已經普遍認知,但國內尚無詳細的理論介紹。本文主要從動物訓練的含義、動物訓練的設施和工具以及動物訓練的流程幾個方面闡述這一新的工作方法。
關鍵詞:動物;行為訓練;方法
Abstract: It is well known that anima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animal welfare in zoo and aquarium. However,there are no relevant theory published in 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new method from the signification of animal training, facilities and tools for training, and animal training process.
Keywords: animal; training; techniques
圈養動物的福利待遇不僅停留在食物和環境等基本的需求上,還要有認知水平和精神層面上的改善。行為訓練就是通過人類與動物的交流和溝通,達到動物自主學習、展示自然行為的目的[1]。通過開展行為訓練,動物能在圈養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各種疾病治療和管理所帶來的應激和傷害,同時還能加強圈養動物的行為多樣性,讓動物在一個更加寬松舒適的環境中生活。
1 動物行為訓練的意義
行為訓練就是動物的一種學習行為,是由人類來授意或指令使動物在展示自然行為的基礎上,改變其原有行為方式的過程[2]。動物訓練既不是動物馴化,也不同于馬戲表演形式的訓練,是一個從國外引入的名詞。其英文原意“training”本身就是通過實踐和經驗的一種行為改變,是動物學習的過程。動物馴化則是一種適應,包括長期的適應和短期的適應,前者也就是從野外引進經過長期的自然適應而演變成家養動物,比如家禽和家畜都是經過長期地馴化由某種野生動物變化而成的;短期的適應,主要用于動物實驗,當動物經過幾天或幾個月的低溫或高溫溫度梯度的逐漸馴化,而增加其適應環境溫度能力的過程就叫冷馴化或熱馴化,或者統稱溫度馴化。
動物的行為訓練對于圈養動物是一種專業的行為健康治療方法,減少圈養的應激反應。通過行為訓練,動物可以在沒有人工強硬抓捕、限制體重、強制進食或化學保定的情況下,在沒有制約和強迫的條件下平靜自然地完成各種日常管理和治療。因此,動物行為訓練是動物園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屬于動物福利的范圍,并與動物豐容(特指給遷地保護的動物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3]。首先,動物行為訓練是動物認知水平的一種活動,動物可以通過訓練與人類積極交互作用,學習各種提示或動作,接觸各種感官的刺激,增加更多的新鮮感,從而改善動物乏味枯燥的圈養生活,減少刻板行為。其次,動物行為訓練不僅增加了感官的刺激,而且給圈養動物提供了更多控制環境和自主選擇環境的機會。讓動物在相對自由的條件下,掌控自己的生活,使動物感到更自然和舒適。總之,行為訓練對于整體的動物豐容非常重要,每個行為訓練的過程和結果都可以追溯到豐容的目標:給動物一個輕松的環境,讓動物盡量展示自然行為[4]。
2 動物行為訓練的設施和工具
2.1 訓練設施
訓練設施對訓練效果影響非常大,完善的訓練設施能減少訓練時間,并讓動物感到非常舒適,訓練的行為動作也更容易保持[5]。例如,對于美洲鱷來講,水環境對它更舒適和安全,因此在水中建立訓練設施要比在陸地上更有利于訓練,動物的反應也更好。對于訓練員而言,設計良好的訓練設施首先應保證安全。這樣才能準確地關注動物的反應以及產生的攻擊行為,以便做出相應地調整。如果通過網眼比較大的柵欄來訓練兇猛動物,可能會受到動物的直接攻擊,或者由于訓練員的害怕而增強了動物的攻擊反應。特別是一些靈長類,在訓練的時候可能會更機警,訓練員會被動地跟著動物移動,或在柵欄較寬的地方躲閃,并有畏懼行為,這樣地交流實則滋長了動物的貪婪性情和攻擊行為[6]。
許多籠舍并不適于訓練員安全地和動物交流,因此訓練設施的改造和完善非常必要。改造后的行為訓練設施要確保對動物、動物管理人員和游人的安全,并能鼓勵動物展示其物種適宜的行為,允許動物自由舒適地運動;動物管理人員能通過該設施了解動物的行為,及時掌握動物的需求,并能建立整套的訓練哲學理論,所以良好的訓練設施是訓練的前提條件。最后,動物訓練設施還要允許游人能參觀所有的動物。
2.2 訓練工具
訓練的工具包括目標棒、哨子和食物背桶。目標棒可以根據動物頭部的大小、身體的高矮以及對物體的敏感程度來選擇其形狀和長度,通常是50~80cm的鋼管或木棒,一端有鮮艷標記,最好是一端成球形或寬大形并有色彩,可自行設計適合某種動物的目標棒。目標棒主要用于動物的目標化。目標化就是讓動物識別某一位置的任何物體,并以此來規范一個行為。目標化是各種訓練行為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動物才能完成移動和其他有難度的動作。通過目標棒首先讓動物能接近訓練者,此時動物會對目標棒發生興趣,用口鼻接觸棒子的末端。之后,訓練員可以變換目標棒的位置,同時給予獎勵,動物就會跟著目標棒轉移位置來完成各種訓練動作。
哨子作為與動物溝通的橋梁是對動物正確行為的一種肯定或呼喚,讓動物明白訓練員的意圖,連接食物和動作,同時強化行為訓練。動物對人類說話的頻率不是很敏感,需要增加一個新的刺激來與動物交流,這就是哨音,訓練的時候盡量將哨子的頻率調節一致。訓練過程中訓練員一只手要拿目標棒,另一手要進行食物獎勵,此時哨子就是最好的橋梁,由于哨子不會占用兩只手來發聲,所以是訓練中最好的選擇。訓練過程中獎勵要及時和恰當,最好設計一個隨身攜帶的食物背桶,這樣不會耽誤獎勵的時間,而影響訓練效果。
3 動物行為訓練的流程
3.1 設定目標
訓練目標要根據各動物園管理和治療的需要,同時還要考慮動物的自然歷史和個體發育歷史的情況來制定。例如某動物園給亞洲象稱重的時候,采用食物引誘,結果10多kg香蕉都吃完了,象的兩只后腳就是不踏到體重秤的鐵板上,最后也沒有得到準確的體重資料。此時就可以設定目標是:亞洲象站在電子秤上稱體重。設定目標可以從最初的轉移動物開始,可以讓動物根據口令從室內展廳到運動場,或從運動場到展廳。也可以讓獸醫列出10種最難麻醉或最難進行治療的動物,如,象、長頸鹿、河馬、犀牛、鱷魚以及一些鳥類,可以優先訓練這些動物。可以從簡單的目標化、串籠轉移、稱重,到注射、采血、收集尿液等難度大的目標,通過訓練可以收集動物更多的數據用于醫學檢查和生理研究。
3.2 制定計劃
制定計劃同樣也要考慮動物的自然歷史、個體發育史以及設施的完善。訓練計劃的內容包括確定所訓動物,描述訓練的目標行為,并確定訓練的預期結果和需要的時間,增加必要的資源和改造相應的設施,然后制定計劃表。計劃必須由動物管理者、獸醫和主管領導批準通過才能正式執行。
3.3 具體實施
計劃的執行是保證行為訓練成功的關鍵。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訓練的連貫性和固定性,要求飼養員要把每日的訓練作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定期、定時地進行行為訓練;訓練開始前需要具體定位每個訓練者需要完成的內容,如果有一個訓練者成功完成一個訓練動作,那么其他的訓練者也能逐漸完成這個行為。每個行為都要復習和重復,以避免該行為的消退。為了便于交流,訓練組的成員應定期觀摩訓練項目,互相交流心得體會。
3.4 記錄數據
主要記錄所訓動物、訓練者和訓練行為。描述動物在訓練過程中的反應,評定訓練的效果,并記錄每個過程的目標和需要注意的事項[7]。通常訓練者感知動物的訓練反應以及動物對訓練者的態度有5種情況,如表一:
3.5 階段評估
訓練過程中,相關人員要定期討論目標實現的過程,從訓練數據中尋找變化趨勢[8]。評估的內容包括動物對具體行為、訓練者或環境的反應,實現目標的過程以及頻繁的其他行為。評估訓練的進程發展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對訓練的各個階段進行詳細分析歸納,總結目標實現的原因。當遇到特殊行為或問題的時候,應回顧和查閱以前的訓練筆記和記錄,尋找相關的線索。如果某個動物個體的訓練過程超過了規定時間,或者變成了攻擊行為,此時就應該查閱以前的記錄,檢查該攻擊行為是否與某個訓練者有關,還是對所有的人均如此?通常要多長時間才能訓練好一個行為?通過檢查訓練記錄對這些問題都能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3.6 重新調整
根據記錄和評估所得到的信息以及發展趨勢,重新調整有些目標和過程,使訓練計劃循環開展[9]。有時候有些目標可能制定的過于急切,可以適當放緩速度;或者有的過程重復比預計的次數還要多,也要調整才能完成行為訓練目標。討論的主要內容包括:行為目標是什么?現在已經取得的目標是什么?還有哪些目標沒有達到?哪些過程需要調整?已經成功的過程有哪些總結的經驗?訓練過程中有哪些障礙?特殊的訓練是否涉及安全隱患?根據回顧訓練計劃和階段評估,是否有必要調整計劃?
綜上,訓練過程中需要按照以上的流程來完成訓練程序,這個過程是有預見性和前瞻性的,循環進行、沒有時間限制的。上述過程給行為訓練提供了一個基礎模板,便于訓練者找到訓練的薄弱環節,并根據動物的具體情況進行整合完善。(編輯:郭遠)
參考文獻:
[1] Stark, B. 1998. "Principles of animal training workshop" AAZK/EMA/AZH. 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09.
[2] Tarpy, R. 1982. Principles of Animal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Glenview: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3] Laule, G., and Desmond, T. 1998. "Positive reinforcement training as an enrichment strategy." In Second Nature: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for Captive Animals, eds. Sheperdson, D., Mellen, J., and Hutchins, M., 302-313.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4] Laule, G. 1993. "Training as an enrichment strate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Marine Animal Trainers'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5] Leach, E. 1992. "Tips for trainers: Applied animal learning concepts." Elephant Managers Association Newsletter 3(2): 21-22.
[6] Cecil Binney A, Kezer K, Pratte P. 2003. Options for Training Side Presentation for Large Canids and Felids. Animal Keepers' Forum. Vol.30, No.9: 390-391.
[7] Pratte J. 2004. The Four Faces of Operant Conditioning. Animal Keeper's Forum. Vol.31, No. 11, pp. 464-466.
[8] Priest, G. 1990. "The use of operant conditioning in training husbandry behaviors with captive exotic animals." AAZK 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94-108.
[9] Priest, G. 1993. "Reinforcement: The key to shaping behavior." The Shape of Enrichment. 2(3):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