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增鶴
在奶牛業生產發展過程中,母牛產后胎衣不下是一種常見疾病,該病的發生嚴重影響著奶牛的繁殖能力和產奶性能。病牛產犢后長時間不發情,有的超三個月、半年乃至于一年,對奶牛業生產效益有著很大的影響,不但減少了經濟收入,也影響著奶牛業生產的健康發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加強對該病的防控工作,減少該病的發生,促進奶牛業生產的健康發展。
1原因
造成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比較復雜,但主要的原因:一是奶牛妊娠后期的運動量不足;二是飼草、飼料單一,飼料品質差,飼喂的精飼料過多,飼料中礦物質和維生素缺乏;三是母牛體質虛弱,產后子宮收縮無力;四是胎兒過大、雙胞胎、難產、早產等引起母牛子宮功能遲緩;五是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相互粘連;六是母牛妊娠期子宮感染、子宮內膜炎或發生布氏桿菌病等,均可造成奶牛胎衣不下。
2 臨床癥狀
奶牛胎衣不下的臨床癥狀非常明顯,有的可直接看到胎衣在母牛的陰道露出;有的只看到母牛常舉尾、弓背、有努責排便姿勢,但沒有糞便排出;有的沒有任何臨床癥狀,但就是看不到胎衣排出;有的不進行治療,在產后3~7 d左右也能自行排出;也有的牛因為子宮頸閉鎖、使胎衣長時間滯留在母牛的子宮內不能排出;有的造成子宮內膜炎,嚴重的激發全身性感染。因此,必須加強分娩母牛的觀察和管理,及時發現胎衣排出情況,進行相應的治療和處理。
3治療技術
應用藥物治療的主要原則:一是促進奶牛子宮收縮,二是消炎,三是促使奶牛加速胎衣排出。
3.1 應用手術剝離法。應用手術剝離法,必須嚴格注意衛生和安全,一是正確搞好牛只保定,保證人牛安全。二是嚴格規范搞好衛生消毒。術者必須將手臂消毒后,戴上長臂手套和口罩,開始規范操作。首先使用溫熱水對母牛進行灌腸,使其將糞便全部排出。然后,用新潔爾滅或0.3%高錳酸鉀對母牛外陰部進行消毒,將500 mL10%氯化鈉灌入母牛子宮內,術者用左手握住以露出子宮外的胎衣,右手從陰道伸入子宮內摸找子宮葉,先摸找胎兒胎盤的邊緣,用拇指和食指伸入到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之間,把它們輕輕地分開,然后將右手在子宮內伸向前下方,抓住尚未脫離的胎兒胎盤,稍用力向外拖出,同時左手將握著的胎衣稍用力向外拉,左右合力即可將胎衣順利的剝離出來。胎衣剝出后立即用500 mL生理鹽水加適量抗生素沖洗子宮,此法1次/d,連用3 d,防止子宮感染造成炎癥。
3.2 應用抗生素治療法。用500 mL10%生理鹽水加2 g土霉素,將溶解后的混合液溫熱后輸入到子宮內,用以促進胎兒胎盤縮小,有利于胎衣排出。
3.3 應用輔助治療法。用500 mL 10%糖酸鈣、500 mL 10%氯化鈉一次性靜脈注射,1次/d,連用3 d。
4 預防措施
4.1 加強飼養管理,確保奶牛妊娠期的營養平衡。首先要為妊娠奶牛創造良好、環保的牛舍和活動空間,實施科學規范的飼養管理。要飼喂正規飼料廠生產的適應奶牛生長階段性標準的、營養全價的精飼料,同時,要喂給適量的青綠多汁飼料。另外,要根據本地區的情況,適當補充鈣、硒等微量元素,從而保證妊娠奶牛的營養平衡。
4.2 在奶牛配種前,認真做好生殖系統的檢查。對將要配種的奶牛,進行生殖系統的檢查,確定其發育正常,沒有異常問題,采取正確的方法,按照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適時規范配種,確保受配奶牛準確受胎。防止因配種操作不當造成子宮炎或產道炎癥,而引發流產或引起胎兒胎盤與母體胎盤的黏連,造成奶牛產后胎衣不下。
4.3 加強奶牛產前產后的護理。必須加強奶牛妊娠期的護理,在妊娠的前期適當控制奶牛的運動量,在妊娠的中后期,要適當增加奶牛的運動量,從妊娠的中期開始由驅趕運動1 h,逐漸增加到4 h,到產前半個月時要采取慢步驅趕運動。以促進妊娠母牛的營養吸收,強壯母牛體質。產后護理是確保母牛產后快速恢復體能、恢復生殖器官功能、充分發揮生產潛力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做好這個環節的護理工作。一是要對分娩母牛及時用低濃度的消毒液,洗滌外陰部。二是及時移走胎衣,防止母牛舔食。三是要給予母牛飲用糠麩溫水,飼喂少量溫軟的精飼料。四是用溫水擦洗乳房,分娩1小時內進行第一次擠奶,開始擠的三把乳扔掉,然后擠出的初乳喂給犢牛。五是控制擠奶量,切記母牛分娩前三天,每次擠奶都不要擠凈,按照正常產奶量的1/3、1/2、3/4的比例擠奶,到分娩的第四天,母牛一切情況全部正常后,開始將乳汁正常擠凈。(編輯: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