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林梅
烏蘭察布市國土資源局立足本市實際,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堅持“保發展、保資源、保權益”,呈現了“保障有力、運轉高效、服務優質、創新發展”的國土資源工作新格局。本刊記者就烏蘭察布市國土資源局工作亮點對烏蘭察布市國土局局長劉常華進行了專訪。
記者:據我們了解,目前中國國土資源部、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及高校的專家對“烏蘭察布市國土資源‘一張圖暨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項目”進行了驗收。而且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請劉局長介紹一下項目建設的具體情況。
劉常華局長:先說說“一張圖”及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的作用。它是按照國土資源部、廳“信息化”相關要求把已有的以及有待完善的國土數據整合到一起,有行政審批、土地、礦產、地質災害等95項內容,建立“一張圖”綜合數據庫,以及在綜合數據庫基礎上建立一站式的國土業務管理應用系統,最終實現“以圖管地、以圖管礦、以圖防災”。這一項目成果可以滿足全市國土資源日常工作需求,有效提升市國土資源信息化應用管理水平。
再說說烏蘭察布市國土資源“一張圖”綜合數據庫建設的意義和目的。簡要的來說,其任務就是以烏蘭察布市國土資源數據標準規范體系作為技術支撐,整合全市范圍內離散的、多元的、異構的、分布的數據資源,整合核心數據,形成烏蘭察布市國土資源綜合數據庫。并且按照綜合數據庫管理維護和應用服務的要求,開發綜合數據庫管理系統,實現對全市國土資源數據的集中管理與維護。烏蘭察布市國土資源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的目的,就是利用現代科技信息手段,將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與國土資源管理規劃、計劃、審批、利用、保護、補充、開發、執法等行政管理系統疊加,與國土資源各業務數據庫掛接,建設集地政、礦政、測繪信息開發、應用、建設、管理與服務一體化和以網絡為基礎的綜合管理體系,實現全市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綜合監管的目標,形成全市國土資源系統之間互聯互通、數據共享、運轉協調、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綜合監管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國土資源管理與服務水平。具體而言,就是通過綜合數據庫的建設,一是全面、快速和準確地掌握全市國土資源的數量、質量、結構和空間布局,準確記錄資源開發利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信息,做到資源狀況“一覽無余”。二是整合全市國土資源行政審批及其業務辦理、行政辦公業務流程,實現“批、供、用、補、查”在應用系統中的全面實現和全市國土資源管理及服務。三是提高國土資源社會化服務水平,為實現國土資源數據最大限度地社會化服務提供數據和技術保障。
“一張圖”綜合數據庫的建設是一項長效工程,需要不斷完善。目前,我們已經建成了“一張圖”綜合數據庫和烏蘭察布市國土資源數據交換和服務體系,在綜合規劃、耕保、地籍、用地、地礦、儲量、執法監察等業務數據庫基礎上,加快了市級電子政務系統與區廳、旗縣級電子政務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與共享,下一步可以實現如日常業務的接待、查詢、交辦,公文交換、申請項目的上報及批復等管理功能網上運行,做到資源狀況“一覽無余”。
信息化綜合平臺的建成,使我們的每項工作都能到量化,心中有數,可以準確到每一個屬性,如一塊土地,可以查到地藉號、土地坐落、土地使用者名稱、權屬性質、細節變化等,對耕地保護和新增建設用地可以達到量化控制。同時,對經濟方面各項指標一目了然,起到了警示作用,而且使工作透明度更高,效率更高,過去查閱一項內容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時間,現在只需幾分鐘就能完成。
記者:我區廢棄居民地和工礦廢棄地復墾也是國土管理工作的一項重頭戲,烏蘭察布市這項工作走在全區前列,請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劉常華局長:不錯,這項工作確實是國土管理工作中的重頭戲之一。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下發通知后,我局啟動快,實施早,制定了一整套工作措施和辦法,把這項工作列為“帽子工程”,采取一票否決,完不成任務者,丟官換將。嚴把工程質量關,在工程施工方面,采取招標制,透明、公平,讓最有實力的單位承擔施工任務;在質量監控方面,對工作“回頭看”,對質量進行跟蹤,成立了兩個督查組,每月督察一次,而且將此項工作常態化。同時,我們還對各項工作都進行科學實施與管理,對于廢棄地復墾利用,宜耕則耕、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在項目選址和測量中,充分利用高科技設備,確保準確無誤。在廢棄地復墾工作中,耐心做好當事人的工作,做到復墾的土地,歸還原使用者,受益原主,在復墾工作中,未發生權屬糾紛事件,使這項工作真正成為惠民工程。2013年,按規劃要求完成3,400公頃復墾任務。2013年7月,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李世镕廳長對烏蘭察布市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工作給予高度肯定,“全區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工作現場會”在烏蘭察布市召開。
在新的一年里,我們要繼續抓好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工作。去年我們把這項工作作為“一號工程”、“帽子工程”,今年仍然是這樣要求。要多措并舉,加大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工作力度,加快復墾工作進度,確保上年度復墾任務在5月底前全部完成并通過驗收,2014年度2,800公頃復墾任務在年底前完成。認真做好2013-2014年規劃建新區報件工作,按時完成復墾項目的規劃設計、預算編制、評審和項目的竣工驗收工作,做好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督促檢查工作。
記者:烏蘭察布市雖然不是寸土寸金,但耕地和建設用地保護和占補平衡也是個重要任務,請問這一任務的完成情況怎樣?劉常華局長:在建設用地保障和基本農田保護方面,我們采取了多項措施,包括夯實基礎性管理工作,加大執法監察力度等,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在管理好建設用地,保障發展上,我們積極改革創新,超前謀劃、主動服務,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發展。一是2013年上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建設用地報件187件,面積6,158公頃;二是通過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兩年解決用地指標6500多公頃,共為各級政府節約新增費和造地費約8億元。三是全市供應國有建設用地545宗,面積2,520.0846公頃,其中劃撥方式供地122宗,面積1,219.4143公頃;出讓方式供地423宗,面積1,300.6703公頃,出讓價款50.3362億元。全年農轉征項目供地率為32.67%。
在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方面,我們認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狠抓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土地整治和補充耕地儲備庫建設,實現了全市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一是市、旗縣、鄉鎮、村民委員會層層簽訂了《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目標責任狀》;二是按時完成了各年度全市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工作;三是國土資源部農用地質量與監控科研基地和耕地保護科學技術科普基地在我市掛牌成立;四是超額完成2012年和2013年自治區下達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五是2013年全市又建設補充耕地儲備庫項目七個,擬建設總規模2021公頃,新增耕地面積1,996公頃,預算總投資4,500萬元,確保在2014年6月底完成。六是積極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全市11個旗縣市區劃定永久基本總面積79萬多公頃,高于自治區下達指標。
記者:地質環境治理在國土管理中工作中也是個難點,常常舊賬未清,新賬又欠,烏蘭察布市的情況如何?
劉常華局長: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是我市國土資源管理的重點之一。近年來在烏蘭察布市可以說有新變化,具體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認真組織實施自治區地質環境治理及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我市共實施55項,已完成的45項,其中36項通過自治區竣工驗收,9項通過市級初驗,正在實施的10項。其中2013年我市申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項目6項,包括礦山環境治理項目2項、地質遺跡保護項目2項、地質災害防治項目2項,預算資金總額17,436.07萬元。二是建設“綠色礦山、和諧礦山”——組織大蘇計鉬礦、興和石墨礦等6家生產礦山申報“綠色礦山、和諧礦區”建設,并計劃以后每年申報3-5個礦山企業進入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和諧礦區”行列。三是開展生產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和邊開采,邊治理?!钡脑瓌t,編制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簽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責任書,建立對礦山企業環境治理的責任機制;2013年生產礦山組織編制《分期治理方案》,已有12家礦山企業完成了礦山地質環境分期治理任務,礦山企業共投入資金234萬元,治理面積0.4226平方公里。2014年要確保30%以上的生產礦山開展分期治理,爭取達到40%,其中要完成驗收20%以上。今年還要進一步強化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按照國家確定的“三區兩線”地質環境治理目標,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專項資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