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遂昌縣志》和《浙江通志》、《明史》里都有一條相同的記載,明萬歷年間遂昌“石崩,斃百余人。”這樣算來,這次礦難距今已有400多年。
萬歷二十二年至23年,戰爭頻繁爆發,軍費開支較大,國庫空虛,皇帝只好下旨開礦,增加收入。另外,紫禁城的坤寧宮、乾清宮等宮殿相繼遭火災,重建宮殿,需要巨大的費用,這又成為萬歷皇帝搜刮財富的另一個理由。
在《明史》等有關資料里,還有一個名詞——礦監,引人關注。據記載,萬歷皇帝28年不上朝,朝政實際上由太監把持。
在明代萬歷二十五年以來的三年間,朝廷為了搜刮金銀,向全國陸續派出最信任的內廷宦官,展開了全國范圍內的財富大掠奪,這些太監就被稱作“礦監”或者“稅使”。
在明代,這個礦是斷斷續續開采的。到了萬歷二十四年的時候,萬歷皇帝朱翊鈞又發起了一次全國性的開礦運動,主要是為了搜刮金銀。
古礦洞最深處達170多米,用人拉肩扛的原始方式,把礦石運出礦洞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正是因為采礦非常艱苦,礦工無法忍受高強度的勞動,《遂昌縣志》記載,公元1144年,遂昌的礦工曾發生過暴動,并占領了處州府也就是今天的麗水。
金銀礦的石頭叫石英巖,石質堅硬細密,比花崗巖的硬度還要大。在古代沒有設備和炸藥的情況下,開發面積如此巨大的礦洞,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礦洞內,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圓坑。根據多年的研究經驗,中國科學院的楊志法教授給這些圓坑一個解釋。這個地方就是一個燒爆坑,因為石英巖非常硬,用一般的工具不足以把它弄下來。當時的人們就想出來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用木材堆在這里燒,然后再用水去潑它。經過冷水的驟然降溫,被燒熱的石頭表面就會形成裂縫,導致石塊脫落,這種方法被稱作“燒爆法”。正是大規模使用了這種方法,減輕了工人們的勞動強度,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據這些密密麻麻的燒爆坑的情況,基本可以斷定,這個古礦洞就是古人采用燒爆法一點一點挖掘的。
由于洞口狹小,古人在使用燒爆法大規模開采礦石時,洞內的通風就是一個大問題。在礦洞里,陳少華發現了古人排煙用的煙道,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些煙道到現在仍然可以使用。
在這個古礦洞里,雖然歷經百年,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到處都有石頭被煙熏黑的痕跡。
太監催逼導致礦難發生
在離礦洞不遠處,有一處太監府遺址。經過歲月的沖刷,如今已經只剩下了斷壁殘垣。
在太監府遺址附近,現在還完整地保留有一池方正的水塘,從水塘的形狀來看,應該是人工開鑿的,這顯然是太監府的配套工程。
據史書記載,派往浙江的礦使太監叫曹金,萬歷二十四年12月,曹金從京城出發,代表萬歷皇帝來浙江督辦遂昌的礦冶生產。這座建立在礦區的太監府,可能是曹金和手下的府邸。
陳少華在《遂昌縣志》上發現了這樣的巧合,就是曹金逼迫地方開銀礦時,遂昌的縣令正是著名文人湯顯祖。根據歷史記載,湯顯祖是自動辭去遂昌縣令的,那么他為什么要辭去遂昌縣令一職呢?
湯顯祖除了在遂昌寫了著名的《牡丹亭》外,還寫了大量的詩文,從這些詩文里,有很多是針對礦監和開礦的事,他在《寄吳汝則郡丞》中說:“搜山使者如何,地無一以寧,將恐裂”,湯顯祖把“礦監”稱作“搜山使者”,說“搜山使者”每到一個地方,就將天無寧日。他還寫了《感事》一詩,來表達他此時的憤怒之情:“中涓鑿空山河盡,圣主求金日夜勞。賴是年來稀駿骨,黃金應與筑臺高。”他把批評矛頭直接指向了派太監搜刮金銀的萬歷皇帝。
湯顯祖對開礦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情深感擔憂,正是開礦一事直接導致了湯顯祖的辭職。
在《遂昌縣志》上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到萬歷年間,老礦洞因為早已廢棄,已經“鑿深水積,內可方舟”,也就是說,這里已經積滿大水,水深已經可以行船。
在曹金的逼迫下,湯顯祖不得不組織重新開發老礦洞。當時全遂昌縣僅13,000余人口,其中青壯年不足5,000人,而僅排除礦洞積水就動用了幾百人,水車全靠青壯勞力人力操作,工作強度極大。礦洞里積水很深,積水抽了三年都沒有抽干。曹金又虛報開礦數目,征礦稅,湯顯祖組織民工開礦,礦沒開出來,礦稅還要交,湯顯祖為了這個事感到很憤慨。
湯顯祖反對這樣勞民傷財,他聯絡了一大幫士大夫紛紛上書,造成了很大的輿論聲勢,因此得罪了當政的皇帝。這個皇帝雖然不管朝政,但對金銀的搜刮是很要緊的,湯顯祖最后沒辦法,只好辭官。
湯顯祖的憤而辭官,沒有阻止太監的催逼。在太監的逼迫下,采礦活動一刻也沒停止,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了礦難的發生。
因為在早期形成的采空區和礦洞的頂板之間有一條小的礦脈,小的礦脈和頂板之間存在一條裂縫,這組小的礦脈在早期唐代、宋代開采過程中,古人為了保護礦區安全不敢開采。礦柱和穩定的頂板是安全的重要保證,如果敲打它們,隨時會引起礦洞的崩塌。但在太監的威逼下,礦工們已經顧不了自身的安全。
皇帝逼得太緊,但是當時的人們又不能往下開采,因為下面全是積水。所以人們只好再接著采,最后把礦柱采掉了。礦柱里面有黃金,然后把比較穩定的頂板也采掉了。由于失去了平衡,巨大石塊突然撕裂了穹頂,造成了一次特別大的礦難。
也就是說,在這些大石頭下,確實埋葬著100多個明代礦工的冤魂。
陳少華在縣志上還找到了關于這起事故最后的記載,因為大塌方造成了重大傷亡,一些士大夫紛紛起來反對開礦,憤怒的礦工開始鬧事,萬歷皇帝才不得不同意這座礦洞“報罷”,這樣一度熱鬧的礦洞終至廢棄,從此漸漸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這時離湯顯祖辭官僅僅1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