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琳
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初定之后,就想找出一個辦法,使國家長治久安,能傳給子孫萬代。當時有前三朝現成的分封制度可以效法,但是秦始皇不想這么做,他從前三朝滅亡的事實看到,這個辦法不可行。
秦始皇不想采用分封制度,可他手下的文武百官卻不答應。南征北戰一場,給秦國出了那么大的力,哪個不想裂土稱王?在自己的地盤當王比在朝廷當大臣好多了,不光有豐厚的物質享受,還無拘無束,還能傳給子孫。不過,他們敢這么想,卻暫時不敢提出來,或者說不好意思提出來。
然而,不久機會就來了。秦始皇有個大謀士,叫尉繚,當時看秦國統一六國,大功告成,就不想繼續當官,偷偷跑去隱居了。秦始皇多日不見尉繚,就問文武百官尉繚到哪里去了。文武百官就回答:“他的功勞最大,堪比姜太公對周的貢獻,一心盼著陛下裂土封王,可卻遲遲不見動靜,很失望,就跑了?!蔽奈浒俟僬f這話是什么意思,秦始皇當然心知肚明。當時秦始皇就問:“大家認為必須像前三朝一樣裂土分封嗎?”文武百官回答:“太必須了。齊、燕、代等地那么偏遠,不封王根本就管不住。”秦始皇當時聽了,也不好反駁。這時李斯出來說話了。他說:“分封制度不好,權力分散,必然引起禍端。且分封之后,國力衰微,古法不可效。最好是實行郡縣制,權力集中到中央,這樣國家才能強盛穩定。”這話正說到秦始皇的心坎上,當時秦始皇就拍板實行了郡縣制。然后命李斯實施。李斯就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李斯也因此被封為丞相。
雖然已經實行郡縣制了,但是爭論并沒結束。大多數的文武官員還是想分到一塊地盤,還有一些文人儒士也堅決反對郡縣制。
有了許多文武官員的暗中支持,反對派就更加大膽了,請愿上訪不斷,有的還以自殺強諫,鬧得朝廷雞犬不寧。在一次秦始皇舉行的宴會上,對立兩派當著秦始皇的面就唇槍舌劍地爭吵起來,那個淳于越(戰國時期的齊國博士)就對秦始皇大講郡縣制的弊端、違背祖宗制度,等等。秦始皇將淳于越的建議交給群臣去議論。
時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擴大事態,把矛頭直接指向了“諸生”及私學。李斯針對淳于越的言論,稱述“五帝不相變,三代不相襲”,自古因時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隨之改變。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統一,儒生“不師今而學古”,指責當世,惑亂百姓,他們以“私學”詆毀“法教”,指責朝政法令“入則心非,出則巷議”,甚至造謠誹謗。這種現象如不禁止,必將削弱皇帝的權威,臣下結成反對的派別。 于是李斯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禁私學,焚《詩》《書》,實行文化專制的政策。于是在秦代首都咸陽縱起了焚書的烈火,接著這樣的烈火在全國各郡或先或后被點燃了,而且在一個月內沒有熄滅過。在這遍及全國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國古典文獻,除自然科學(醫藥、種樹)及神學(卜筮文獻)以外,幾乎全都變成了黑炭。
焚書事件發生后,對政府不信任與離心者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公元前212 年,有兩個替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仙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他們明知仙藥是根本沒有的,無非是借此騙取富貴,時間長了騙局終歸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獻秦始皇驗方不靈就要被處死的規定,兩位方士恐怕逃不脫一死,于是他們散布了秦始皇一系列專制獨裁的過失,借口不能給這樣的人求仙藥而溜之大吉。秦始皇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惱怒,因為他為求仙藥給了這些方士巨萬資財,不但沒有人為他尋到仙藥,而且還說他的壞話,又加上首都咸陽的儒生也有人散布妖言迷惑民眾,于是秦始皇派人普遍嚴加審問,儒生們相互告發,牽連到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這四百六十多個儒生全被抓去活埋。歷史上把這一事件與焚書事件連起來統稱為“焚書坑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