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印等
摘 要:從繁殖母豬的排卵因素和規律等方面論述了對配種效果的影響,主要從母豬胎次、配種次數、配種時機和配種原則等多個方面論述了其與母豬繁殖性能的關系和影響,并指出生產實踐中比較適合的配種方法和時機,以期能為豬場的母豬配種生產起到指導作用。
關鍵詞:繁殖母豬;配種;胎次;次數;因素
繁殖母豬配種工作是養豬場生產程序啟動的起始點,也是關系豬場生產效益的一道非常重要的環節。配種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影響到母豬的受孕效果,這不僅要對公豬的精液品質和數量有更高的要求,且要注重母豬的正常發情及促排優質卵子,還要求我們采用科學先進的配種技術,因此,掌控豬場母豬的發情排卵規律及相關影響要素在生產中尤為重要。
1 母豬的排卵規律
母豬發情24~48 h后開始排卵,一般36 h后達到高峰,持續約5 h左右。公豬精子在母豬體內最長能活42 h,不過精子達到受精的能力需要在生殖道經過2~4 h左右,當達到受精能力后才能和卵子相遇轉變為受精卵,所以精卵結合的時間僅25~30 h。
繁殖母豬的排卵數、受精率及胚胎成活情況與產仔數量息息相關,排卵數受到品種與胎次的影響較為明顯;卵子受精的情況和卵子質量、精液品質及準時配種有非常大的關系;而卵子和精子的衰老都將造成較低的胚胎成活率[1]。繁殖母豬的排卵數與其發情期具有相關性,第一至第四個發情期呈增長狀態,一般第五個發情期后達到穩定狀態。
2 母豬卵子和公豬精子的生理性質
母豬卵子排出后,會在輸卵管的膨大部與精子相遇而受精,卵子經過輸卵管持續的時間約為8~10 h,最長約15 h,這段時間卵子具有受精的能力。若此期間卵細胞沒有受精,則繼續向前移行,繼而卵細胞衰老,精子也無力再使其受精。卵子到達輸卵管峽部和子宮角時,其受精能力迅速下降直至完全不能授精,因此,適時配種很重要。
正確掌握繁殖母豬發情和排卵的情況,了解公豬和母豬的生理習性,了解精子和卵子在母豬生殖道中的存活時間,適時地給予交配或輸精,使精卵細胞在生殖力最佳的時機結合,讓母豬的受孕效果達到最好。
3 胎次與母豬繁殖性能的關系
據研究,母豬的第1胎與2~6胎的平均窩產活仔數存在極顯著差異,所以胎次對母豬繁殖性能有重要的影響。青年母豬的排卵數較成年母豬的排卵數顯著低下,特別是前2次排卵,這可能是造成養豬生產中頭胎母豬窩產仔總數較低的重要因素。頭胎合格仔豬數、出生重也顯著低于其他胎次,這說明頭胎母豬因其條件所限受孕能力不佳,胎兒孕育也因條件所限受到影響,并且因母體成熟不完善而致死亡率增加[2]。生產實踐表明,如果后備母豬發育完善,繼而再配種生產,其繁殖性能則能得到明顯的改觀,而且后續胎次生產成績的提高也具有明顯優勢,因此,充分考慮母豬的發情期和身體發育情況,重視頭胎母豬排卵數和胎數性能提高,重視影響其繁殖的各方面因素,將能大大改善豬場的生產成績。
4 配種次數與母豬繁殖性能的關系
相關研究表明,隨著配種次數的增加,母豬窩產仔數有遞增趨勢。配種次數為4的窩產仔數最高,與配種次數為2相比,差異顯著,但其不合格仔數也最高。配種次數為3次的母豬,其合格仔數最多,仔豬平均窩重最大。
5 發情母豬的配種時機和次數
5.1 不同胎次和品種母豬的配種原則
掌握母豬配種的原則非常關鍵,配種的原則是輸精先于排卵,在生產實踐中需要將精子的獲能時間考慮在內,保證精子和卵子在最佳狀態進行結合是適時配種的關鍵。配種過早,母豬還未進行排卵,則不能使母豬受孕;若過了最佳配種時機,精子卵子雙方活力減弱衰老,不能達成受精。
相關研究表明,精子到達輸卵管的時間短,而獲能之后的受精能力比卵子的時間長,因此須在母豬的排卵高峰期前數小時完成配種或輸精,以使精子靜待卵子前來而結合成受精卵。
經產母豬的發情期短且排卵較早,應該提前配種,可以在發情的第1、2天進行。初產母豬和低齡母豬發情時間較長,排卵期會推遲,其配種工作應延后,可于發情后第2~3天配種,中年母豬發情適中,其配種工作也要適中掌握。培育品種的繁殖母豬具有發情持續期短的特點,可在發情1~1.5 d后進行配種;本地品種母豬發情期持續較長,可在有發情表現的第2天進行;雜交母豬的發情和配種時間應綜合考量,一般應置于上兩個品種中間。一般來說,地方豬種的發情特征要比培育品種較為明顯,特別是國外的豬種的發情特征不易于發現。總之,根據豬齡的差別,配種的工作可依照“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間”的原則;根據豬種的差別,可依照“培育品種早、本地品種晚、雜交豬中間”的原則。在實際配種工作中,要勤于觀察,仔細鑒別,特別留意不同胎次和情期的繁殖母豬,及時發現和找出某豬種甚至個體的發情受胎規律,配種逢時,防止失配和空懷。
5.2 配種時機和次數
相關資料表明,處于發情排卵時期的母豬易于接受公豬的爬跨行為,母豬的排卵具有不均衡性,當母豬接納公豬的親近行為后24~36 h是排卵高峰階段,因此,選擇配種的關鍵是在母豬排卵高峰前的數小時內進行。
對于發情的母豬,準確把握其配種時機和次數不太容易,但在生產中又非常重要,在配種時,應于母豬排卵的2~3 h前進行。另外,豬是多胎動物,一個情期內排卵18~26個,持續時間可達24 h以上,一次交配輸入的精子難以覆蓋整個卵子的排期,為了提高母豬的產仔數與生產力,通常采用重復交配或輸精的技術措施,母豬在一個發情期最好配種2~3次,以達到最優的配種效果。一般將配種工作置于母豬出現靜立反應時即開始首次配種,10~12 h左右進行第2、3次配種。相關資料表明,繁殖母豬交配或輸精3次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突出表現為母豬的產仔力強、活仔數多和生產綜合指數高等方面。而4次配種,產仔數雖然有所提升,但合格仔豬數反而下降,可能是仔豬數過多超出母豬養胎承受能力所致,在實際生產中經常見到這種情況,也值得我們注意。
生產實踐中可根據母豬性情征狀確定適宜的配種時機以及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當繁殖母豬食欲不振、焦躁不安、哼叫、拱門攀爬、眼角掛淚,外陰充血紅腫或出現了皺紋、黏液濃稠或呈吊線狀,很多時候沾上墊草,按壓母豬的后腰部時出現靜立反應,并將臀部靠向配種員有配合反應或接受公豬的爬跨行為后輸精,能夠給母豬的配種工作帶來較好的效果,間隔10~12 h進行重復配種會達到更好的效果[3]。許多規模豬場采取2~3次重復交配或輸精等配種技術措施,以確保母豬的受孕效果以及增加母豬的產仔數。
6 結語
母豬發情后的適宜配種時機和次數是配種人員非常關心的問題,母豬適配期把握不準確,可造成母豬的受胎率低、產仔數少、生產性能不佳等結果。不同品種、不同胎次繁殖母豬的發情表現不盡相同,發情持續期、高溫季節、疾病因素都與母豬的配種指標休戚相關,了解和掌握這些影響因素對配種的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編輯:郭遠)
參考文獻:
[1] 呂敏芝,王榮春,章炯生,葉潤全.配種次數、配種方式與母豬產仔情況的關系分析[J].家畜生態學報,2007,28(6):64-66.
[2] 葉潤全,呂敏芝,李慕嬋,尹愛娟,羅衛強,顧萬軍.不同胎次母豬繁殖性能及相關回歸分析[J].畜牧與獸醫,2006,38(5):20-22.
[3] 張美榮,寸彥銘,趙秀全,劉靜.母豬發情鑒定與適時配種[J].養殖與飼料,2011,(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