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敬文 康燕
保育豬在豬場生產中是最不能忽略的一個階段,由于產房剛斷奶的仔豬以28 d為標準,體重均為8~9 kg,這個體重的豬對新的環境適應期一般需要2~3 d的時間,剛進保育舍的仔豬需要有足夠的溫度、清潔飲水、適口性好和營養全面的易消化飼料,此外,為了減少剛進保育舍豬的應激反應,藥物預防是必不可以少的。
1 保育豬的飼養
剛進保育舍的豬環境溫度控制在24℃左右,不能低于22℃,保育豬最好選擇下午或者晚上轉入保育舍,這樣首先可以減少豬的應激反應,其次可減少豬的打架爭斗。在產房同一窩的豬轉入保育舍后最好繼續放在同一個欄位飼養,有多出頭數的豬可以合并入其他欄,最好選擇晚上調群,但是必須遵守“拆多不拆少、留強不留弱、夜合晝不合”的原則進行合群。對于個別嚴重營養不良、有傷病的豬單獨合并在一起,這樣可以為飼養管理帶來許多方便,同時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保育舍的豬飼喂上堅持以勤添少喂、少量多次的方法來飼喂。一般體重8~14 kg的豬每天飼喂5次為宜,仔豬日均采食范圍在500~650 g、飲水量在0.2~0.5 L/d,水流速度保持在0.4 L/min;體重15~20 kg的豬每天飼喂3~4次為宜,每頭豬的采食范圍在1~1.3 kg,飲水量在0.2~0.7 L/d,水流速度保持在0.5 L/min。許多豬場保育豬的體重達到20 kg的時候要么銷售出去、要么下床到育肥舍,但是在西北,冬季的溫度一般都在-18~-36℃,所以建議保育豬體重在23~25 kg下床最為適宜。許多規?;呢i場冬季溫度低的時候采用地暖供熱,有地暖的豬舍濕度大,為了降低或者減少濕度,圈舍盡量減少用水沖圈,中午的時候可以打開窗戶或者排氣扇進行通風換氣。對剛進入保育舍的豬進行三點定位調教:吃喝、大小便、睡覺。為了增加豬的采食量,可以延長光照時間,進入保育舍后的前一周晚上用燈光照射4~6 h。對于體重不達標的、疫病嚴重的、失去價值的豬,應在進入保育舍前淘汰處理。
2 保育豬常見疫病
對每個豬場而言都應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養防結合”的原則。藥物的預防以水中投藥最好,因為許多藥物都有苦味,如果把太苦的藥物添加在飼料中豬就不會采食,這樣不但起不到疫病的預防作用,還會造成飼料的浪費,所以水中投藥是最為方便、簡捷的方法,也是許多規模豬場首選的投藥方法。
2.1 氣喘病
氣喘病是冬季最為嚴重的疫病之一,以發病快、死亡率高為特點,為了預防保育豬氣喘病的發生,仔豬在出生后7~14 d肌肉注射氣喘疫苗每頭豬2 mL,進入保育舍一周后1 t水中投入500 g氟苯尼考粉或者支原凈,連續飲水3~5 d,要是豬場氣喘病疫病史的話,水中可持續投藥7~10 d,中間不能間斷。將發病的豬挑選出來,單獨關在一個欄位飼養,對發病的豬除了飲水投藥以外,還可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泰樂菌素、鹽酸林可霉素等,每公斤體重注射藥物0.2~0.5 mL, 2次/d。對于治療無效的豬盡早淘汰處理,避免感染其它健康豬群。
2.2 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
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是各個豬場最近兩年的頭號殺手,為了預防該病的發生,對母豬群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要進行流行性腹瀉與傳染性胃腸炎疫二連苗預防,每頭母豬后海穴注射2 mL,針頭規格為16×38,對該病有流行史的豬場,可對產房出生15~20d的仔豬后海穴注射1~2 mL流行性腹瀉與傳染性胃腸炎疫二連苗,針頭規格為9×15。對于發生該病的豬進行隔離,為了防止腹瀉引起豬的脫水,可在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和小蘇打,并對同一圈舍所有沒有發病的豬進行緊急免疫,后海穴注射流行性腹瀉與傳染性胃腸炎疫二連苗2 mL,注射的時候一個欄位換一個針頭,。發病的豬除了后海穴注射疫苗以外,可肌肉注射復方乳酸恩諾沙星注射液,每次0.3~0.6 mL/kg·bw,2次/d。治療此病的關鍵是預防脫水、高熱不食、所以要保證有足夠的清潔飲水。發生此病后全場實行全封閉管理,嚴禁飼養人員串圈,杜絕外來人員入場,對每棟圈舍堅持一周消毒2次(包括走廊、工具等),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2.3 仔豬系統衰竭癥
這種病主要是由圓環病毒Ⅱ和豬瘟混合感染所引起的疫病,保育豬最為常見,該病的特點主要是:逐漸消瘦、體溫高、被毛粗亂無光澤、腹瀉與拉稀交替、無食欲、眼神無光、耳朵下垂、精神不振,個別豬有大量眼屎。死亡豬剖解可見脾梗死、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脾和肝臟腫大、腎臟蒼白有出血點、小腸比較脆弱、腹腔積液、肺臟腫大、直腸糞便惡臭。這種病一旦發生死亡率在75%以上,為了預防該病的發生,首先要進行母豬的免疫:懷孕60 d或者80 d的母豬每頭免疫豬瘟4頭份,產后10 d的母豬每頭免疫圓環病毒2 mL;其次是仔豬的免疫:出生后10 d每頭仔豬免疫豬瘟疫苗4頭份,18 d的仔豬每頭免疫圓環疫苗1 mL,35~40 d的仔豬加強免疫一次豬瘟,每頭4頭份。
3 保育豬的保健
保育豬的保健有兩種,一種是藥物,一種是疫苗,主要以疫苗預防為主、藥物為輔,藥物主要預防普通病,疫苗主要預防傳染病。斷奶豬進入保育舍7~10天后方可進行各種疫苗的免疫保健,首先口蹄疫、藍耳、豬瘟是必不可少的,這三種疫苗每頭豬必須做2次、并且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間隔時間以28~35d為宜;其次是豬肺疫、丹毒、鏈球菌等,這些疫苗可根據各自豬場的不同疫病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注射疫苗時針頭規格豬的體重在10 kg以下選擇12×20號的針頭,10~15 kg選擇12×25號針頭,16~30 kg選擇16×25號針頭,每一欄豬換一個針頭,對病弱豬不能注射疫苗,等康復后進行補免。注射疫苗時,為了免疫效果更好,最好在疫苗達到室溫時開瓶給豬群免疫,給豬免疫的最佳時間選擇上午,豬采食前兩小時或采食后兩小時。發現過敏的豬要及時肌肉注射鹽酸腎上腺素2 mL或者地塞米松3 mL,如果沒有抗過敏的藥物,發現疫苗過敏的豬要盡快轉移到通風處,對其心臟進行按摩2~3 min,等豬能夠自由呼吸為止。做完疫苗的注射器、針頭、鑷子等用具集中起來,在沖洗干凈和高溫消毒后可再利用,對疫苗瓶用高溫或者深埋處理。
4 小結
豬場的衛生、防疫、消毒、飼養管理這四個環節缺一不可、環環相扣,實現豬場高出生率、高成活率、高出欄率、低死亡率三高一低的成績,才能突出豬場的科學管理、精細管理、嚴格管理,最終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