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墨
數十年奮戰兒科戰線贏得數百萬家長信賴
從1998年開始,張思萊醫師就經常作為嘉賓被邀請參加電臺、電視臺育兒類節目,如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廣播電臺等。同時張思萊醫師還是眾多孕育類刊物的專家顧問,為多份雜志撰寫文章或開設問答專欄。
張醫師是國內最早的在線咨詢專家之一,現為新浪網育兒中心專家顧問,這位新浪超人氣博主,同時也是全國數百萬家長們信賴的專家朋友。從2000年初至今,張醫師在育兒咨詢的第一線已經義務為廣大的父母答疑解惑十余年,回答了成千上萬位家長的提問和咨詢,現今七旬高齡的她還堅持每天在微博上為年輕父母們解答育兒難題,所以她最清楚家長們的困惑,最理解每位家長的心情。
工作之余,張醫師潛心把自己的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整理成書,先后出版了《您育兒的方法正確嗎》、《從新手到育兒專家》、《育兒路上答疑解惑》、《張思萊育兒手記》、《張思萊談育兒那點事兒》等。這些著作將年輕家長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一一向讀者娓娓道來,有理論根源,有經驗總結,有難題解答,使無數的家長讀者受惠。同時她還不辭辛苦到全國各地為家長們開辦講座,傳授科學的育兒方法。
“時尚”姥姥隔代育兒新理念引領時代
在生活中,張思萊醫師是溫柔而兼具嚴格的媽媽,也是慈愛又不失理智的姥姥。女兒在她的培養下,被保送北大,又進軍哈佛,后成為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在經濟領域成就不凡。兩個外孫由姥姥親自撫養照料,如小樹般茁壯成長著。退休后的張醫師在養育外孫的過程中又閃現出了新的智慧火花,她開始以醫學、養育、營養、心理等跨學科的全新視角來潛心研究學齡前兒童的成長關鍵期。
說張醫師是個“時尚”的姥姥,在于她從未落伍甚至引領時代的隔代育兒理念。談到祖孫之間的種種碰撞、交融,她的真知灼見讓人欽佩。張醫師的教育思想來自于她對隔代教育的深入研究和近年來的親身實踐,她號召家有孫輩的老年人們把自己“武裝”起來,從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開始,不斷學習充電,把自己打造成現代派的祖父母。
張醫師分析道,當代年輕父母生活工作壓力普遍很大,又缺乏育兒經驗,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與孫輩之間有著堅實的親緣關系,他們對孫輩付出的是百分百的真愛,又有充裕的時間,樂于承擔起撫養孫輩的任務。但祖父母帶孩子也有很多弊端,如身體日趨衰老,在陪伴孩子玩耍時力不從心;多數老年人思想保守,沿襲傳統的育兒觀念,落后于時代;對孩子過度保護,包辦孩子的一切等等。
張醫師把家庭教育比作一個偉大的工程,工程中的任何一個項目都至關重要。祖父母在料理孩子的生活起居上承擔多一些,但在教育上起到的是輔助作用,老年人們切忌倚老賣老,不要大包大攬。孩子就是父母的作品,年輕的父母也要把教育孩子當做事業來經營,不能完全推給祖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祖父母的教育要一致,出現分歧時要協商達成統一,不給孩子增加難題。父母和祖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真摯的,孩子與上兩代人之間的感情也都是親密無間的,兩代家長切忌因為孩子而“爭風吃醋”。一些家長很愛問孩子最愛誰,如“媽媽好還是奶奶好”等,這個問題孩子很難回答。如果孩子憑自己的感受說出喜歡其中一個,可能另一個就會不高興,而且還會譴責孩子;倘若孩子違心地說也喜歡另一個,那豈不是讓孩子說謊,甚至讓本應純真的孩子也耍起小心機。
科學文化和心理品質培養齊頭并進
張醫師堅信,教育孩子不僅要傳授給他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培養其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品質,而這種教育貫穿于孩子的生活中。張思萊帶八歲的大外孫去公園游玩,湖邊輕風拂面,可剛轉個彎就山風呼嘯起來,姥姥于是給外孫講起了“峽管效應”的科學原理,這樣身臨其境的體會,讓孩子對這個小知識印象深刻。雨后公園小路邊隨處可見蚯蚓緩慢蠕動爬行,有的被路人無意間踩扁或踩斷了,姥姥就告訴外孫蚯蚓有“再生”的特性,同時引導孩子用小樹枝挑起蚯蚓送回泥土中,讓孩子學會愛護生命。大外孫出門扔垃圾,必定按照姥姥交代的分類投放到不同的環保回收箱。
在不到兩歲的小外孫的推車里,經常裝著一個小瓶子,在外面如果孩子要小便而附近又沒有公廁時,就派上大用場了。張思萊認為再小的孩子也不能隨地小便,那是不文明也不衛生的,家長必須嚴守這一底線。還有諸如用紙巾包住痰液,再扔進垃圾箱;過馬路時堅守不闖紅燈等等,姥姥時時刻刻在給孩子樹立榜樣。因為孩子雖小,但他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張思萊要求自己在傳播先進育兒方法上多發揮余熱,在有生之年盡可能地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