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經濟本無必然關系。古代奧運會既不需要大筆開銷,優勝者也無從獲取獎金。各國各地的民間比賽,只是圖個快活,絕不夾帶發財的動機。現代體育運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文化現象,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教育功能,可是,誰也不會否認物質刺激對創造佳績的作用,不會拒絕賽場取勝后榮譽稱號和物質獎勵的雙豐收,不會不抓住難得的做東之機謀求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收益。
即便體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是造福子孫,還是唯利是圖,唯有剖開表象,方能識破利弊。
大進大出者莫過于世界杯足球賽,乃當今全球動靜最大的單項賽事,商家趨之若鶩,媒體爭相傳播,數以億計的商業化運作項目一簽就是4年。足球王國終于又一次當上東道主,一展桑巴魅力的同時,期待巨資成本變為巨資收益。然而,有福可以共享,有難未必同當。如何分配利益,國際足聯早有打算,以促進世界足球運動的名義,堂而皇之地斂財,最終的受益向來不會平等。至于巴西政府的壓力和民眾的感受,自己的腰包只有自己知道分量。
小打小鬧者如中國陜北志丹縣,孩子們喜愛踢球,從中獲得快樂,政府應當負起搭建平臺之責。寸土寸金,建球場要規劃社會各方利益的平衡;閉塞之地,請教練不是尋找白求恩;提高水平,辦比賽要看社會是否愿意解囊。至于山里娃娃能否與大城市的孩子一樣到球場上開心,自己的難題還是自己最著急。
發展體育事業,沒有經濟基礎不行,但投錢生財與樹立社會榜樣相比,必須區分孰利孰義。圍繞球員劉健轉會發生的疑案有了仲裁結果,只是告一段落,帶給人們的思考還會長期求解。中國籃協與北京萬事達中心的博弈,也不會因為開出罰單而終結。社會轉型,矛盾凸顯,加之市場的誘惑與欠缺規范,體育與經濟越纏越緊,難解難分。
中國人的日子剛過得好一點,動輒盤算大手筆的時代也許還未到。外部世界有精彩,也有爭取公平合理的訴求。沾上錢,體育圈不再是凈土。經濟講貧富,體育講強弱,涉及體制與機制、規律與規則,需要學習、了解的東西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