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看球的時候,我一度十分困惑,困惑中國足球出現這奇葩現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尤其是恒大拿了亞冠后,以恒大球員為班底的國足在亞預賽賽場上接連被虐,最后一場對陣伊拉克被灌三球,最終神奇地憑借凈勝球的微弱優勢出線。賽后各大媒體幾乎都用“跪著出線”來形容這場比賽,微博上一大波人馬高呼“感謝泰國兄弟”、稱國足“簡直是被一腳踹到了澳大利亞”。
調侃的固然在調侃,困惑的卻依然困惑。我想不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體制、球員個人能力、俱樂部運作方式、球隊的打法以及作戰體系,能想的全被我想了個遍,但總覺得這些似乎并不是重點。直到某一天我忽然想起我的心頭好羅伊斯帥鍋是多特蒙德青訓出品,好奇的我去查閱了各國青訓的相關資料后,默默地覺得頓悟了。
足球是一項“放長線”的運動,買強大的外援、請世界級的名帥固然是短期內迅速崛起的一大法寶,但是崛起之后呢?球員會老,外援會病,名帥終有離開的那一天,那個時候,球隊要怎么辦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知道,想必上面的大佬們也知道。類似于“足球要從小孩子抓起”這樣的話說了幾千遍幾萬遍,青訓依然還是個渣。
習總書記三番五次地表露他對于足球的喜愛,足球界大佬們大約知道中國足球再這樣下去不是個事兒,于是就在前幾天,傳來了北京市2016年加考足球帶球的消息。
在我看來,這個決定幾乎和“為提高國人英語水平,決定英語成為小學至大學的必修課”一樣地扯。不是每一種牛奶都叫特侖蘇,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語言天賦;同樣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駕馭足球的能力。足球帶球乍一看挺容易,一操作其實挺難。中學生的體育時間本來就少得可憐,在少得可憐的時間里抽出更少的時間來練習足球,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要強身健體,每天跑個3000米完全可以解決,如果試圖用足球考試的硬性規定來提高“什么”,那我只能說請不要太天真,這簡直就是對青訓營中每周花大量時間訓練的孩子的蔑視和嘲笑。
所以,可以不要瞎折騰嗎?初中生們的想法其實也許很簡單,只是要讀一個好的高中而已。所以他們愿意沒日沒夜地學習,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讀各種不感興趣的興趣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因為足球水平太差而擋了他們前進的道路,結果恐怕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