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CBA踏入了第二十一個賽季。從1995年春天的八強賽,到1995年底正式登場的跨年度聯賽,20個賽季轉眼間過去。有些似乎沒變,比如廣東宏遠,這家中國籃壇第一個“吃螃蟹”的民營俱樂部,如今愈發強壯。更多的則已經變了,當年的無敵雄師八一隊,如今在中下游隊伍中載浮載沉,聯賽的新面孔也越來越多,CBA的版圖今非昔比。
還有些東西,經過20個賽季的沉淀、變動、爭論,似乎依然不夠清晰。比如外援,從當年幾千美元月薪的外援到現在動輒百萬美元的級別,CBA的外援實力和身價已大幅看漲。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家隊戰績一路滑坡,亞錦賽和亞運會都跌到了第五。1994年世錦賽和1996年奧運會,中國男籃歷史性地闖入前八,如今卻連世錦賽的門都進不去,還要為奧運資格提心吊膽。這也激起了“發展聯賽到底為了什么”的爭論。
此外,號稱職業聯賽的CBA,半職業、偽職業的帽子始終揮之不去。雖然聯賽的吸金能力已超越國內其他項目,但管理和運營依然時常爆出軟肋,低水平的運作環境掣肘聯賽發展之路。
進入第二十一個賽季的CBA聯賽又推出了新的改革舉措。此時回望已經走過的20個賽季,也許可以對未來之路多些反思和啟迪。
從體工隊時代脫胎而來
1996年的冬天,CBA聯賽進入第二個賽季。經過第一個賽季的預熱后,各隊紛紛加大投入,引進外援,除了幾支部隊球隊和山東隊,外援的身影已頻繁出現在賽場上。那時的外援很多都是通過香港引進,大都是混跡于東南亞一帶的球油子。
那時的聯賽雖然已有了一些市場化的做法,比如球隊吉祥物、賽間啦啦隊等,但總體上沿襲了體工隊時代的辦賽風格。記得當時還有媒體討論 “什么時候我們的球員能在比賽中扣籃”這樣的話題。那時,NBA已經在中國培養了不少球迷。對于扣籃這種極具攻擊性和觀賞性的動作,雖然不少國內球員也都能做,但缺乏張揚的表演意識。聯賽上座率也談不上喜人,常規賽期間,能坐一半就算不錯的球市了。
在那個時代,聯賽冠名贊助是最重要的市場收入,頭幾個賽季都由煙草公司冠名。和IMG(國際管理集團)合作推廣開發,是從八強賽開始實行的商業模式。來自國外的賽事管理公司看到了籃球(還有足球)聯賽蘊含的巨大商機,而體育行政部門當時面對的是國內比賽看臺空蕩和財政撥款入不敷出的窘境。正是在這種情勢下,主客場聯賽得以推出,雖然是改革的一大步,但初衷也只是想讓籃球運動獲得各界更多關注。至于這個聯賽20年、30年后能發展成什么樣子,還缺少長遠規劃。
磕磕絆絆的成長之路
新興的職業聯賽不只要求換個外包裝,還要求換個里子。這是聯賽市場化、社會化之后必然要面對的問題。企業成立俱樂部參加聯賽,而由國家體委籃球運動管理中心(1997年底成立)主導的聯賽能否在利益取向上合轍一致?矛盾很快爆發。1998年,有7家籃球俱樂部倡議組成職業籃球聯盟籌委會,要對抗籃管中心另起爐灶,1999年初無疾而終,但管和辦的矛盾并未就此平復,依然時起時伏。
2001-2002賽季,已經稱霸聯賽多年的八一隊終于讓出王座,由姚明率領的上海東方隊首次登頂,打破了聯賽創立以來冠軍無懸念的尷尬。對于聯賽來說,也因為這幾年間王治郅、姚明的對抗,迎來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王治郅和姚明先后登陸NBA,也讓中國籃球迎來了一波發展高潮。

2004-2005賽季,籃球運動管理中心在時任主任李元偉的推動下,推出了北極星計劃。放在中國體育改革的大視野中評判,北極星計劃有著相當前瞻的視野和開放的思維,實際上也大致奠定了現在的聯賽發展格局。遺憾的是由于要為國家隊備戰北京奧運讓路,聯賽在隨后的幾個賽季不斷調整,包括取消南北分區,壓縮賽程。很難說這些措施對備戰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但給外界留下了聯賽朝令夕改的印象,同時,也對市場開發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市場運作初現規律和威力
聯賽第一個10年,八一隊是毫無爭議的霸主。他們對聯賽的壟斷表現在決賽往往沒有懸念。這得益于八一隊深厚的人才儲備和幾支軍區隊源源不斷輸送人才的架構。但是,隨著聯賽改革深入,濟南軍區、沈陽軍區、南京軍區以及空軍隊紛紛退出了聯賽行列。同時,各地方俱樂部加大后備人才的挖掘和投入,八一隊的相對優勢日漸稀少。
當時的八一隊主教練王非曾說,什么時候八一隊失敗了,改革也就成功了。雖然王非針對的是聯賽政策有“壓制“八一隊之嫌,但從更寬廣的視野看,八一隊的輝煌和低落都有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大環境的原因。第二個10年中廣東隊的崛起,同樣可以從天時地利的角度去分析其原因。
從八一到廣東,再到北京隊的異軍突起,聯賽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聯賽有這樣幾個標志性事件。2011-2012賽季北京男籃在總決賽中首度擊敗廣東隊,在五棵松體育館登頂,大幅提升了聯賽的影響力,尤其是五棵松體育館奧運會級別的環境和氛圍,讓CBA第一次有了登堂入室之感。也正是在這股熱潮推動下,聯賽與新的合作伙伴李寧公司簽約金額大幅提升,市場開發的成效超過了中超聯賽。盛景之下,聯賽未來的走向和發展規劃也越來越受人關注。

結構性短板并未徹底改觀
2014-2015賽季,CBA聯賽再度修改了外援政策,旨在改變外援唱主角的場面,給國內球員更多關鍵時刻鍛煉的機會。同時,聯賽的管辦分離也在一步步推進。聯賽辦公室作為實際操作方,正在籌劃進一步與籃球運動管理中心脫鉤,未來由各家俱樂部和中國籃協共同組成CBA公司,實現聯賽真正的市場化運作。
但是,對于已經邁過20歲的CBA來說,仍有一些問題有待破解。眼下最需直面的仍然是跌至低谷的國家隊。有一種觀點認為,國家隊是國家隊,CBA是CBA,聯賽要按照職業聯賽的規律去運作,不需為國家隊背負太多責任。還有觀點認為,推出職業聯賽前,國家隊已經取得了突破,中國男籃的黃金一代實際上是在傳統體育訓練體制中成長起來,打下的良好基礎。職業聯賽推行20年,不但沒有解決中國籃球的后備問題,反而今不如昔,是何道理?
兩種觀點都有自己的論據,但對于CBA來說,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改革最大公約數,也許是切實可行的方向。職業聯賽應當根植于市場和大眾,從中找到源源不斷的生機。在世界范圍內看,聯賽的主體都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CBA聯賽脫胎于計劃經濟時代的體育體制,自上而下推動誕生,先天結構就與市場體系存在著不盡一致之處。直到今天,聯賽依然有著濃厚的計劃體制影子。
這樣的生長軌跡,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參與聯賽各方的短視和急功近利,僅以市場收益來判斷聯賽是否成功也不全面。一方面,舊有的體工隊體制被打破,意味著原先的訓練和管理理念、手段都無法延續;另一方面,并不合格的職業聯賽又沒能真正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運轉。在更大的背景下,職業體育對后備人才有更大的需求,封閉的體工隊模式和俱樂部梯隊并不能完全滿足這種需求,只有打開校園這扇大門,才能發掘更深廣的源泉。但體育和教育的通路現階段并未打通。凡此種種,都使得聯賽的表面熱鬧大于實質進步,也是未來聯賽發展最需攻堅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