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季CBA聯賽將于11月1日拉開戰幕,江蘇同曦和重慶翱龍成為兩張新面孔,聯賽也破天荒地首次達到20支球隊。從職業聯賽的角度審視,擴軍對聯賽市場的拓展無疑會帶來積極影響。CBA經過近年來的苦心經營,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市場認可,每個賽季都有新的贊助商加入,這與聯賽格局的擴展也不無關系。
但是,新賽季還有一項影響更大的政策調整,那就是對外援使用做出的新規定。9月初,經過聯賽委員會最后認可,新賽季各隊外援在四節六人次不變的基礎上,禁止球隊在第四節使用雙外援。不過,這項規定并不限制亞洲外援的使用,也就是說,亞洲外援仍可以在第四節上場,不占用外援使用名額。對于上賽季排在后五名的球隊以及新賽季的升班馬而言,這應當算是利好消息。但是,反對的聲音也很強烈,上海東方俱樂部投資人姚明就對不限制亞洲外援明確提出“保留意見”。至于外援政策這些年變來變去,對聯賽和中國籃球的影響利弊到底怎樣看待,也始終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國家隊戰績下滑刺激外援政策調整

新賽季外援政策的調整,是出于一種“平衡”考慮,在市場和本土人才成長之間尋找一種新的平衡。CBA聯賽辦公室主任張雄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次外援政策的變化是從兼顧市場和本土球員鍛煉的角度出發,從中國籃球大局著眼的。”
中國籃球的“大局”,指的正是中國男籃在世界舞臺上的競爭力。顯然,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這已經成為中國籃球的痛處。尤其是去年兵敗菲律賓亞錦賽,跌落到空前的低位第五名,失去了參加今年世界杯的資格。如此沉痛的滑鐵盧讓籃球界內外反思聲一片,其中就有觀點認為,除了國家隊自身問題之外,聯賽成了外援的天下,由外援唱主角,也是導致本土球員在關鍵時刻缺乏決定比賽能力的重要原因。
這種觀點并非沒有支撐。看看近幾個賽季的聯賽技術統計就不難發現,以往外援還只是在籃板球、扣籃等幾項技術統計上占據優勢,如今,從得分、助攻、三分球到籃板球,外援幾乎全面處于“統治級”位置,這讓本土球員在比賽中越來越像陪襯,到了國際賽場,自然力不能支。
姚明就認為,外援的籃球天賦在CBA聯賽中“顯得太高”。得分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在他們的掌控下,國內球員也適應了新的節奏,但這種節奏的前提是外援成為比賽的主導。到了國際賽場,突然回到自己決定比賽的時候,反而出現一種不適應。“我當然知道外援讓聯賽變得更精彩,但本土球員的能力被削弱也不容忽視”,姚明說。
國家男籃主教練宮魯鳴對此也表示贊同。宮魯鳴此前一直主持籃管中心科研訓練部的工作。正是看到國內球員的基本能力難以提高,他才力主推行聯賽體測,以“不得已的辦法”督促本土球員提高自身能力。他認為,聯賽的外援如果使用不當,會對本土球員的成長帶來困擾。今年夏天的斯坦科維奇杯結束后,宮魯鳴再度感到國家隊的能力不足,他說:“現在國家隊的隊員之所以成長緩慢,因為CBA大量使用了外援,他們得到的機會不充分。”
宮魯鳴的觀點頗有代表性:“其實,聯賽和國家隊的成績是不矛盾的,兩者應該同步發展,我們也希望國家隊的水平高一點,帶動聯賽水平提高。而聯賽更精彩,也可以為國家隊輸送更多的人才。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的尋找,就體現在新賽季外援政策的調整上。第四節往往是決定比賽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只允許一名外援上場,會給本土球員帶來更多決定比賽的機會,對他們而言,自然也是一種鍛煉。
張雄表示:“這個政策是在俱樂部總經理會議上討論通過的,既兼顧聯賽的觀賞性及市場需求,又給了本土球員更多的機會。”
中國籃協希望從政策層面上,給年輕球員更多的機會,促進年輕球員的成長和國家隊的新陳代謝。
新政對聯賽格局有何影響
實際上,調整外援政策的呼聲一直存在,前兩個賽季就有俱樂部呼吁做出改變,姚明管理的上海隊是這一方的代表。上個賽季,他們干脆放棄了挑選亞洲外援的權利,表明自己的態度。在籃管中心的層面,由于近些年來CBA政策朝令夕改的問題多多,反而有些猶豫。去年亞錦賽的失利是一劑催化劑,催促籃管中心痛下決心。在中心內部,已經相對統一了態度,但是從俱樂部的角度看,也有各自的訴求。
末節單外援的政策推出后,影響最大的自然就是那些外援舉足輕重的球隊。比如,上賽季冠軍北京男籃有馬布里和莫里斯的“超級組合”,往往能在第四節祭出雙外援法寶后扭轉戰局。但第四節如果只能上一名外援,北京隊的衛冕之路就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當然也有表示歡迎的,比如本土球員實力較為齊整的遼寧隊和廣東隊。
過去兩個賽季,遼寧隊被外援問題折騰得不輕。外援要么貨不對板,能力不足,要么傷病鬧情緒,總是成為隊里的不穩定因素,也難以達到在關鍵時刻扛起球隊的重任。即使這樣,遼寧隊憑借本土球員的能力,依然兩次殺入季后賽。遼寧俱樂部總經理嚴曉明就表示,支持末節單外援政策,并希望球隊能利用這一變化。
與遼寧情形相似的還有廣東隊。上賽季半決賽,廣東隊屢屢被北京隊雙外援在第四節逆轉,而新賽季,這種“痛心”的翻盤場面也許不那么容易發生了。
以前一直起起伏伏的山西隊有望在新規則下增強實力。一方面,山西隊的本土球員擁有一定實力,比如段江鵬等人。實際上,段江鵬一直未能挑起球隊的大梁,某種程度上正是雙外援遏制了他在關鍵時刻出場的時間和機會。同時,上賽季戰績不佳的他們簽下了CBA最具實力的亞洲外援阿巴斯。由于新規則對亞洲外援不做限制,實際上等于山西隊在第四節仍然有兩名外援可以出場,無疑會對比賽的走勢產生很大影響。
這一點也是不少球隊頗有詬病之處。東莞隊主帥戈爾就明確表示:“我覺得三外援(包括一名亞洲外援)政策不是很合理。現在第四節只能派出單外援,那對山西這些有三外援的球隊自然會有利。”
姚明也直指:“最應該改變的其實是亞洲外援政策。”他說:“我相信第四節單外援政策會對國內球員成長有一定幫助,但我一直不理解為什么不去削減亞洲外援?美國外援再怎么鍛煉,也不會對我們在亞洲形成威脅。但是亞洲外援不同,他們在一定時期確實為我們聯賽帶來了吸引力,但是在亞洲賽場也會給我們制造困難,這一點應該更慎重考慮。”
亞洲外援政策此次未做調整,籃管中心也有“苦衷”。過去的幾個賽季,有不少球隊因為得益于三外援政策而曇花一現,山東和上海都曾因“三外援”政策異軍突起,但在之后的賽季又陷入低谷。天津上賽季歷史上首次殺入季后賽,也是依靠三外援。如果取消亞洲外援政策,后幾名的球隊和中上游球隊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聯賽的觀賞性要受到影響。但末節單外援政策的初衷又和亞洲外援產生矛盾,孰是孰非,只能等聯賽打響之后再去評估。

聯賽長遠發展尚需治本之策
CBA至今已走過20年。從創立之初到今日,外援已成為聯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外援政策的變化翻來覆去,令人頗有微詞。2008-2009賽季,曾實行四節八人次的政策,之后調整為四節六人次,并增加了亞洲外援。但中國男籃在亞洲遇到的挑戰越來越大,被認為與“聯賽鍛煉了對手”不無關系。正是在這種左右為難的情況下,不少球隊越來越倚仗外援,外援成為市場的重要保障。但本土球員,特別是年輕球員的成長更顯單薄。
對一個成熟的聯賽來說,外援的作用是錦上添花。如果外援成為聯賽的主導力量,的確有必要審視外援政策對聯賽發展的杠桿作用。
從職業聯賽的市場規律看,對外援做出種種限制似乎并無必要,提升觀賞性,得到大眾和商家的喜愛追捧是最重要的。但一個聯賽最終的發展動力應當植根于本土力量,這是不爭的道理。對于發展中的CBA來說,走一條“適合自己現狀”的路是必然之選。這正是末節單外援政策最終占據上風的重要原因。
但外援政策無論怎樣變動,都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中國男籃近年來的一路下滑,根本原因是后備力量青黃不接。至于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是否和外援政策有著百分百的聯系,倒也未必。外援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土球員的成長,但青少年培養梯隊的布局、基層教練的素質、大學對青少年球員的分流等種種原因疊加在一起,造成了中國籃球難出高水平人才的現狀。要改變這一狀況,僅從外援這一點入手,顯然是不夠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八一隊。聯賽早年叱咤風云的八一隊近年來狀況始終不佳,難進季后賽的大門。按理說,八一隊是唯一使用本土球員的隊伍,他們在同外援的對抗中應當成長更快,更有效率,但實際上,八一隊也有“斷層”之苦。劉玉棟、李楠、張勁松那一撥球員退役后,只剩王治郅支撐局面。這種斷層的出現有其他俱樂部在后備人才上沖擊的原因,但不能不更多從自身找找原因。
一家籃球專業網站的調查顯示,有75%的人對外援政策調整表示支持。近年來籃管中心出臺的每項政策,很少有能得到這么高支持率的。中國籃球的窘迫現狀,從管理層到球迷都看在眼里,希望有所改觀,這是外援政策調整的基礎所在。但這種改觀不會畢其功于外援政策一役。從市場經營到青少年體系搭建,從俱樂部自身利益到中國籃球大格局,CBA如何形成真正的“命運共同體”,進入良性循環,既需要時間,還需要眼光和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