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人來說,一生中最暖人、最牢固的友情都是在孩提時錘打成的。家長希望孩子成人后家庭幸福、生活美滿,就必須在交友上攙扶他一把,鼓勵和幫助孩子找到朋友。
培養孩子用愛好建立自信
母親曾告訴我:“你不會游泳,就沒有伙伴邀你上游泳館。你不會跳舞,就不會有人請你參加學校舞會。”此話千真萬確,如果兒童和青少年具有某種特長的話,就建立了信心,并找到了一條與人交往的途徑。伯恩特解釋道:“友誼是以共同興趣為基礎的,假如孩子希望廣交朋友,那么請幫他培養愛好吧。”
當初伊頓13歲時,個頭不及同齡男孩。“你跟同伴一起去游泳館吧。”媽媽吩咐他。盡管媽媽一再叮囑伙伴們團結協作,可伊頓無動于衷。一次,老師帶同學們去郊外旅游,伊頓也欣然前往。在一起野炊時,同學們不用組長分工,都爭著干野炊的活。一位女同學展示了烤海苔的手藝,贏得陣陣掌聲。看著伙伴們欣喜的神情,伊頓自卑地從人群中消失了。父母通過這次活動及伊頓之后的表現,鼓勵他參加了當地青年會主辦的體格訓練班。開始,伊頓總是羞羞答答的,爸爸鼓勵他:“當你有了特長,你就擁有了自信,人際交往就多了一條途徑。”經過幾個月的鍛煉,初見成效。伊頓在體育館結交了新伙伴,很快投入其他的體育運動。目前,伊頓正準備上醫學院,他說:“無論你建立了哪方面的興趣,都會向你打開交友、認知的大門。”
把選擇伙伴的權利留給孩子
盡管孩子們需要指導,他們也需要做出某些決定的權利。例如,家長往往對子女的服飾和發型管得過細。這大可不必,家長最好給予孩子合理試驗的自由。少男少女確立自信的辦法之一是躋身某群體,而群體形成的一條途徑便是建立在其外表裝束一致的基礎上。一個星期六,莫娜·奧杰達女士帶著12歲的兒子賈森上街購物。賈森驚喜地看中了一種俗艷的襯衫,對媽媽說:“我的朋友都愛穿這種襯衣。”莫娜注視著眼前這綴滿紅、紫、黃花朵的襯衣,想起了自己十幾歲時酷愛的某些服裝。那時,莫娜的母親認為那是奇裝異服,但她最后還是讓步了。于是,莫娜毅然買下了賈森要的那件襯衫。
顯然,選擇朋友是需要家長給孩子某些余地的另一個領域。家長既希望子女朋友滿座,又擔心他們交上壞朋友。除非明顯給孩子帶來危害,否則家長最好讓孩子自己識別哪些朋友好哪些不好。埃莉諾·懷特賽德住在佛羅里達州圣彼得斯堡市,她一向努力接納兒子戴維的伙伴。但是,當戴維12歲時,她發現兒子的一個玩伴爭強好勝、舉止粗俗,走進別人家的廚房拿起食物就吃。埃莉諾雖多次提醒戴維,但從未要求兒子與那男孩一刀兩斷。有一次,戴維跟他經過瓊斯太太的葡萄園。水晶般的紫葡萄吸引了他們,伙伴趁瓊斯太太不注意,偷摘了一大串葡萄。在回來的路上,他告訴別人說是戴維偷摘給自己的。不久,兩個小家伙關系自然而然地冷了下來。戴維對媽媽說,伙伴太專橫無禮,不想再待在他身邊。
為孩子樹立交友的榜樣
記得自己的生日,并及時邀請朋友們聚會的家長是在向子女現身說法:“友誼值千金。”史蒂夫·克勞福德說:“孩子一般仿效父母與朋友交往的情況來對待友情,不可想象孤家寡人的父母會教給子女為人處世之道。”
在許多家庭,有關善于傾聽和關心別人的家訓是代代相傳的。因為孩子認為父母的言談舉止都是最標準、最美好的,對父母的言行具有強烈的模仿欲望。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無論好壞都照單全收。當然,這種影響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休斯敦西部悼念集會的本堂牧師班寧忘不了父親一向給予朋友的溫暖:“我確信,父親的朋友并不十全十美,但是我從未聽見他說他們的壞話。”在班寧成為父親并當上牧師后,被調到新教堂,他仍然通過電話、信函維護著友誼。班寧說:“最近,我父親接到一個20年前的朋友打來的電話,朋友的兒子在休斯敦找工作。父親立即留他住在家里,直到小伙子找到了住所。”班寧耳濡目染父輩們交友帶來的快樂,在大家有困難時能夠互相幫助,體會到有朋友的好處。班寧設法將這種有關友情的家規傳給14歲的兒子詹姆斯。班寧強調:“最要緊的是,我希望他尊重人、同情人,而這正是我父親與別人相處融洽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