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比薩斜塔是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科學家伽利略做兩個重量不等的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登上的就是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其實是比薩教堂的一部分,整座教堂分為主教堂、洗禮堂與鐘樓三大部分。主教堂采用了拉丁十字架式,有些設計高雅別致的柱子做裝飾,教堂的正面是洗禮堂,緊挨著教堂而興建,在后方有一羅馬式建筑,其圓頂部分是在百多年后才興建的,采用哥特式設計,像是圓球上的圓錐體,十分獨特。而教堂的鐘樓,就是全球聞名的比薩斜塔,因為斜,才蜚聲國際。
在一個夏日,筆者隨團旅游,終于有機會近距離看比薩斜塔。
初識斜塔真面目,不但塔是斜的,就連如織的游人也是斜的。導游剛說完只給大家40分鐘時間,我們趕緊擠個位置拍照,但見游人一個個都是斜著身子,兩手做推塔扶正狀,兩腳使勁后蹬,似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將斜塔扶正。倒是同行老王給我拍了一張照片,他將斜塔的邊與數碼相機取景框的豎邊貼著,只聽“喀喳”一聲,我取過相機一看,老王沒費吹灰之力就將斜塔“扶正”了,我這個氣啊,本來是斜塔,叫他這一拍成了筆直的正塔了。
其實,細觀之,在比薩斜塔附近,好像一切都是斜的,那幾個弓腰的黑人臂上搭著皮帶,腕上帶一大串手表,手上還拿一堆明信片,逢人就彎腰兜售。游人拍照沒有一個站得標直的,好像一到斜塔站直了就與斜塔不協調了。拍照的歪著身子持相機,被拍照的,大多弓著身子做奮力推塔狀。就是那些商家店主與斜塔的氛圍也不協調,游人看貨購物討價還價總是歪著身子。
其實,在比薩塔建塔之初,塔體還是筆直向上的。但興建至第三層時,發現塔體開始傾斜,工程被迫停工。塔體出現傾斜的主要原因是土層強度差,塔基的基礎深度不夠(只有3米深),再加上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非常重,因而造成塔身不均衡下沉所致。這種情況的發生,完全是由于建筑師對當地地質構造缺乏全面、縝密的調查和勘測,使其設計有誤、奠基不慎造成的。后來,在塔停建96年后,又開始繼續施工。為了防止塔身再度傾斜,工程師們采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如,采用不同長度的橫梁和增加塔身傾斜相反方向的重量等來設法轉移塔的重心。但由于建成的三層傾斜已成事實,所以,全塔建成后,塔頂中心點還是偏離塔體中心垂直線2米左右。600多年來,因松散的地基難以承受塔身的重壓,仍然繼續而緩慢地向南傾斜。塔基南面已開始下沉。特別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塔已向南傾斜了大約30厘米,斜度達到8度,塔身超過垂直平面5.1米。
近幾十年來,斜塔傾斜越來越嚴重,每年傾斜0.2毫米,預計它最終將會抵抗不了地心的引力而倒下。上世紀后期,意大利政府為了拯救斜塔,采用鋼鐵支撐,并不再開放斜塔內部,同時進行全面的保護工作。經過11年的修整后,斜塔于2001年重新對外開放,并確保未來250至300年都不會有倒塌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