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是在吃東西,吃完了,示意服務員來收拾,刀叉就并攏。如果只是中間休息,喝個水或者上個衛生間,刀叉就分開。”
北京三里屯一家豪華酒店的咖啡吧里,何佩嶸將手中的刀叉一會兒并攏,一會兒叉開成60度,展示了一番西式的餐桌禮儀。
咖啡吧里,許多外國人正在用早餐,滿是刀叉碰撞的聲音。何佩嶸將餐刀拿起來,刀鋒向外,繼續說,“這么放下去是不對的,你看,刀的這一面這么鋒利,怎么能對著你的鄰座呢?”她有著一雙彎眉,這時笑起來,臉頰舒展,頗為優雅,“我有許多外國朋友,他們也不知道。”
在何佩嶸的禮儀課程中,這樣一日的西式餐桌禮儀培訓,收費是一萬元人民幣。
西式禮儀課
27歲的何佩嶸是香港人,14歲就去了美國念寄宿制中學,大學主修的是英國文學,她還有著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學位。
《紐約時報》的記者說她有著地道的英式口音,她說,“我的父親口音就是英式的”。她一共會5門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德語、粵語,以及一點中文”。
因為要用普通話講課,何佩嶸近來一直在練習,講課的內容,是西式的禮儀。
哈佛畢業后,何佩嶸報名參加了瑞士一家傳統的淑女學校,這所學校以培養貴婦人而聞名,學生包括英國的戴安娜王妃。
在6個星期的課程中,何佩嶸每天從早上7點學習到晚上7點,內容包括西式餐桌禮儀,著裝禮儀,西式插花,舉辦宴會、招待客人等女主人課程,“我是其中最好的學生,所有課程要么是滿分,要么是九十多。”
如今,好學生何佩嶸在北京開辦了瑞雅禮儀培訓,當起了老師,要辦一所北京版的淑女訓練所。
在《金融時報》的報道中,面對一群梳著精致發型、盛裝打扮的年輕女性,何佩嶸教導她們,擦嘴時如何不弄臟餐巾,在手指不接觸橙子的情況下如何剝開果皮,在使用刀叉時如何避免扎傷他人,以及如何區分雪利酒杯和香檳酒杯,盡管有些人并不懂得什么是雪利酒。而在另一篇報道中,《紐約時報》的記者則親身體驗了一次禮儀課,學習如何優雅地吃意大利面,用勺喝湯,并像真正的淑女一樣在走路時保持端莊的體態,即使身為外國人,她發現要達到何佩嶸的要求也并不容易。
“要培養你對禮儀的反應,近乎條件反射。”何佩嶸有著雄心勃勃的培訓計劃,她開辦了4種培訓課程,“一個是周末課程,周六周日兩天,兩萬塊錢,具體就是餐桌禮儀。有一個月的課程,四天,每個周六,具體的是著裝和餐桌禮儀,這個是三萬八。最多人有興趣的是3個月的課程,我分成淑媛和女主人課,淑媛課程是十天,女主人課是12天,淑媛是8萬,女主人是10萬。”淑媛指年滿16歲的未婚女性,女主人顧名思義已嫁為人婦。
這不是一個普通中國人能承受的價格。
“現在中國快速發展,要跟國際接軌,中國人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和國際接觸。”因而,何佩嶸將自己的客戶鎖定在那些有條件也有能力與國際接軌的中國人身上。
畢竟,這在西方也是貴族的游戲。
社會是個人的放大
何佩嶸開辦瑞雅禮儀,大概恰逢其時。
據《胡潤2012年財富報告》,中國內地千萬富豪多達102萬,億萬富豪達63500人。報告稱,這是中國內地千萬富豪人數首次突破百萬,每1300人中就有一人是千萬富翁。其中,北京成為中國內地富豪最多的城市,千萬富豪總數達到179000人,比去年增加9000人,億萬富豪10500人,比去年增加500人。在積聚富豪的能力上,北京已成為全球第八大城市。
不斷壯大的富裕階層,是中國的新貴族。他們和國際接軌的方式,包括旅游、過西式生活、海外投資乃至移民。2011年中國招商銀行和貝恩咨詢聯合發布的《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當前中國有50萬人海外投資超過千萬,投資移民意愿強烈,受訪的億萬富翁中,約27%已完成了投資移民。
為中國的新貴提供所需要的禮儀知識,在何佩嶸看來,既是商機,也是她的一種責任,“中國的有錢人有著西式禮儀方面的需求,他們希望能學習。”而且,她覺得這也能幫助改善他們在國外缺乏禮貌的名聲。20世紀初,美國經濟開始繁榮,美式暴發戶在國際上被稱為“丑陋的美國人”,如今,該是中國的新貴們避免重蹈覆轍的時候了。
參加禮儀培訓的人中,有一類是職場女強人,在公司擔任高級職位,由于經常出國,為了商務往來,希望能學會西式禮儀。
“我有一個最好的學生,在一家國企當律師,她上課很認真,每次都問很多問題。我還有一個學生,也是很想學,她之前去美國,對方公司安排了早餐會,她什么都不懂,之后就想過來學禮儀。”
“老師也想教愿意學的學生,”何佩嶸說,“柏拉圖講,社會是個人的放大,我看到我的這些客戶,她們真的很想知道怎么跟老外接觸,真的很想學這些禮儀。”
何佩嶸并不諱言她的禮儀培訓也在培養“男人背后的女人”,“西方的禮儀學校也是貴族的女兒去,然后嫁入豪門,門當戶對。她們在家做家庭主婦,支持她們的丈夫成功。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女人,中國的男人也不例外。”
她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如今,中國的成功男士很難找到一個合格的伴侶。許多中國女孩需要禮儀的培訓。”
以淑媛禮儀課為例,年輕女性應了解各國文化,學習問候禮儀,互相介紹及交換名片,了解著裝風格搭配、餐桌禮儀、晚宴及娛樂禮儀、談話話題及禁忌、禮物送贈及驚喜制造。插花及餐桌裝飾。
何佩嶸說,哪個女人不想做好妻子呢?
但在何佩嶸看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女性不需要學習西式禮儀,她告訴《金融時報》的記者,“歐洲人在家就能學習禮儀,而中國人則不得不努力去掌握。”
事實上,這些禮儀學校的未來,正掌握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富豪手中。與何佩嶸同時在瑞士學習成為淑女的,只有兩個歐洲人,其余要么來自海灣油國要么來自亞非拉世界。在何佩嶸的同學里,有5個阿拉伯公主,5位印度千金,六七個尼日利亞姑娘。除了何佩嶸,還有一個深圳女孩,但那個女孩英語不好,沒有辦法和其他人交流。她們都來自各自國家最富裕的家庭。
現在,這所瑞士學校找到何佩嶸,希望和她合作,為她將來的學生辦一個中國班。
何佩嶸也計劃以此搭建一個社交平臺。
同樣出身富豪之家的她了解新貴們在想什么,“現在中國的貴族,他們很小心跟誰交朋友。也想交一些跟他們同等的貴族,你知道有錢人就喜歡跟有錢人在一起。”
這也能讓姑娘們更容易和國外的貴族打交道,“現在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如果認識到一個英國的貴族、意大利的貴族,能夠互相了解,那也可以跟他交往。”
兩種生活
開辦瑞雅禮儀前,何佩嶸曾在北京待過一年。那一年她是以志愿者身份留在北京,為一家非營利組織幫忙。何佩嶸的工作是籌款,身為名媛,她在紐約、香港和北京都有著廣泛的人脈,通過組織社交活動,她很快就成了為該組織籌款最多的人。
這個非營利組織的工作是為中國貧困地區的農民發放小額貸款,每一筆無息貸款是400美元,折合成人民幣2500余元。
“農民們要申請,申請用貸款做什么,種地,養豬,他們還養些小兔子。”
為追蹤貸款使用情況,她曾前往四川儀隴的山區,在那里,她看到過中國的另一面。
農民們用貸款養豬,希望豬長膘,但豬養得太大了也有煩惱,農民向她抱怨,山路不通車,幾十里路,沒法把豬趕到市場。
在一戶農民家里,何佩嶸碰到了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女孩的父親有肺病,不能勞動,她的母親離他們而去,在一間土房內,她只能和生病的父親相依為命。
何佩嶸問那個女孩,你長大了想做什么?女孩嘩地一下哭出聲來。
“對于她,這是一個奢侈的問題。”何佩嶸有些難過。
面對這兩種生活,她心里也會矛盾,如今,非營利組織早已解散,她則開辦了瑞雅禮儀培訓,她能想到的是,以后在她的學生中舉辦一些慈善活動。在她看來,她的學生,代表著能真正影響到中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