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間的某一天,皇宮的主人正在準備用膳。只見葷素菜肴齊備,珍饈美味無數,其中有一盤豆腐雪白無瑕,頗為誘人。你道這是什么?這看似豆腐的菜肴不是由黃豆制成,而是用百鳥腦釀成,一盤這樣的豆腐,需要近千只鳥腦。
明宮廷在膳食中列有一道豆腐,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規矩,當時大明帝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崇尚樸素,禁止一切奢華。這位出身農家,又當過游方僧人的明太祖,在災荒之年,更與后妃一同吃草蔬糲飯,那時太常寺廚役限制在400名以內,只有明后期的十分之一。
不僅朱元璋自己節儉,明成祖也有其父遺風。他見宦官用米喂雞,斥責道:“此輩坐享膏粱,不知生民艱難,而暴殄天物不恤,論其一日養牲之費,當饑民一家之食,朕已禁之矣。爾等職之,自今敢有復爾,必罰不宥。”明初幾位皇帝的表率作用,使那個時期的樸素之氣大盛。
不過到后來,朱元璋的子孫已不復有其祖開國時的窘況,儉樸已如敝屣被棄之溝壑。毛奇齡的《明武宗外紀》云,武宗一生嗜酒成癖,無論走到哪里,都帶著飲酒的器具。侍奉左右的人,便趁著皇帝酒醉時做自己的事情,等到武宗酒醒,他們再將美酒進奉,于是又醉。毛奇齡還提到武宗的“豹房”,并說,武宗每天征召教坊樂工入內應承。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女人,“擇其美者留之不令出”。
不惟皇帝不再克己樸素,上行下效,大臣也同樣如此。嚴嵩的家產被籍沒,抄出的餐具中僅筷子一項品類和數量就令人咋舌:金筷2雙、鑲金牙筷1110雙、鑲銀牙筷1009雙、象牙筷2691雙、玳瑁筷10雙、烏木筷6891雙、斑竹筷5931雙、漆筷9510雙,可見位高權重之家的飲食盛況。萬歷時的張居正,穿戴極其講究,“鮮美耀目,膏澤脂香,早暮遞進”。請客人吃飯時,往往一頓飯的工夫,就要更換幾次衣服。
明朝中后期城市生活日趨奢華,這種風氣首先來自宮廷,然后四散開來,擴展到平民階層,最后互相推動,一浪高過一浪。以宮廷的齋醮為例,明初齋醮時所用果品也不過“散撮”,即散著堆在器皿中,所用不超過八斤。到了成化年間,果品都改用“粘砌”了,即用糖將各色果品粘在一起,弄成一定的花樣。用來裝果品的盤子,也大至一尺,裝滿一盤需13斤果品。到了晚明,俗尚奢侈,服飾也追求華美,凡衣必用綺紈制成,如果有人不這樣,還穿著袍,反而會被市人嘲笑羞辱。如張居正,穿衣“必鮮美耀目”,御史大夫王大參每次出動游獵,前呼后擁,服飾綺麗,照耀數里。
在人們心目中,明朝是淫靡的,是奢侈的。奢靡為什么不好?因為它可引起許多并發癥??梢哉f,其病不僅僅在于本身,更在于它是一個征兆,一種路向。昔者商紂王用了象牙筷子,他手下的大臣便恐懼起來,因為那絕不僅僅是一把象牙筷子的問題,而在于從此走上了一條享樂之路,亡國之路。歷史上哪個朝代不是先無度享樂,最后讓別的人推翻?
就朱元璋來說,他是不具有享樂條件的——元末的連年戰爭,社會經濟凋敗枯殘不說,人們的信心一片狼藉,重整河山是他面臨的首要任務。他的子孫就不同了,自明代中期以后,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商業比較繁榮,建國初期的窘境已經遠離,國內沒有戰爭。初期百業凋零的局面已經讓位給瑰麗繁華,朱氏子孫不必如其祖那樣如履薄冰。
說白了,明武宗生活的年代,已經與建國時期的環境大相徑庭,如果用朱元璋的法令約束武宗君臣,已不再適用。明帝國此時已如一輛駛在下坡路上的巨型車,想停住很難,欲不下滑更不可能。
一般來說,產生新的治國模式,需要皇帝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朱元璋的子孫幾乎都沒有這種素質。找不到新模式或不敢啟用新模式,明帝國就很難停止下滑的趨勢,甚至連下滑的速度也遏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