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縣2002年推行村組資金“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制”,在8個鄉(鎮)建立“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負責代理村集體“三資”。2011年建立了“三資”網絡監管系統。2012年8月根據《農業部關于開展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創建工作的通知》要求,鹽池縣積極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創建工作,同年10月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現將鹽池縣創建工作介紹如下。
一、創建內容
(一)完善農村集體“三資”各項管理制度。鹽池縣認真貫徹落實《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指導的意見》和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的意見》,按照自治區農牧廳出臺的20項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制度,出臺了相應的財務收入、開支審批、財務預決算、財務公開、資產經營等制度,規范了資產臺賬、資源登記簿、資產和資源的承包租賃合同文本、招標投標文書。
(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到位。鹽池縣嚴格執行有關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規定,全縣所有的村建立了村務監督機構或民主理財小組,依法依規對村級重大事項決策、財務公開、村干部履職等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村民主理財小組活動正常,執行村級集體財務“先理財、后審批、再入賬”的工作流程。群眾評議的考核機制健全,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村干部廉潔自律等關系村民切身利益的重點事項進行民主評議。按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規定》(農經發[2011]13號)的要求,定期將其財務活動情況及有關賬目全方位公開。縣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切實履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監督職責,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收支開展定期審計,對村干部任期與離任經濟責任、征地補償款的使用與管理、“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以及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集體“三資”問題開展專項審計。
(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基礎扎實。2009年以來,縣級統一組織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全縣農村集體“三資”家底清晰。全面實行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制,建立縣級農村集體“三資”網絡管理平臺,積極推行村級財務電算化管理,多方位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人員培訓工作。
(四)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機構健全、檔案管理規范。鄉(鎮)黨委、政府重視,有專門機構或有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檔案工作。鄉(鎮)、村兩級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職責明確,有經費保障。農村集體“三資”檔案管理規范,凡涉及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的會議決定、承包租賃方案、經濟合同、招標文書、財務會計等資料做到及時立卷歸檔。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檔案查閱、復制登記制度。
二、取得成效
(一)抓制度建設,建立“三資”管理長效機制。
1.建立集體資金管理制度。制定了《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村集體組織支取代管資金時,先提出用款申請并經村兩委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研究通過,由村報賬員填制《村集體資金審批單》,并由村兩委負責人、村監會簽字蓋章,報鄉鎮代理中心、主管領導審核批準,再經代理服務中心審核后辦理提款事宜。同時,對村報賬員、財務計劃、財務收支、票據管理等做了具體規定。
2.建立資產、資源管理制度。制定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和《農村集體資源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鄉鎮代理中心集中建立各村資產管理臺賬,詳細登記固定資產名稱、數量、價值、存放地點、座落位置。固定資產的增減,各村必須在當月攜帶有關憑證到代理中心登記,并同時向鄉鎮紀委報告。各村購建和處置集體資產時,必須向代理中心提出申請,待審批后方可進行。代理中心對村集體資產處置全程進行監督,根據村兩委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對處置項目的討論決定,幫助起草集體資產處置公告,監督檢查集體資產處置情況,做到參謀不決策、協辦不包辦。村組資產、資源出租發包,要在村民代表大會決定的基礎上,由縣財政、紀檢部門委托評估機構對其進行評估,經村民大會討論通過后,由代理中心集中對外發包,履行招投標程序,實現縣、鄉、村三級監管,確保實現集體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
3.建立民主決策和定期公開制度。建立了村級集體“三資”民主決策管理制度,明確規定對涉及集體資產、資源的重大事項,必須履行“五議一審兩公開”民主決策程序,按照“村書記、村主任共同建議,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鄉鎮黨委、政府審核把關,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八項程序實施。同時,全縣各村均建立了《村級財務公開制度》,每季度村“兩委”將村級“三資”變動處置情況在村務公開欄上公示,把“家底”真實、全面地向村民公開。
4.建立村級財務審計制度。按照自治區三年一輪審的基本要求,每年由縣農經站對1/3的村集體財務情況進行審計,由鄉鎮農經站對所轄1/3村民小組的“三資”情況進行審計。重點審計村、組集體資金是否實行收支兩條線、各項收入是否及時足額入賬、集體資產運行是否正常、有無私設小金庫、賬外賬等違紀違法現象,同時對審計結果及時向群眾張榜公布。近三年來,完成了對全縣各村的審計任務,審計資金達5.8億元,處罰違規違紀人員65人次。
5.建立違規責任追究制度。制定了《違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定責任追究辦法》,對貪污、挪用、侵占集體資金,擅自處置集體資產、資源等侵害集體、群眾利益的相關責任人員,情節較輕的,采取書面檢查、通報批評、賠償損失、經濟處罰四種形式進行處理;構成違紀的,建議鄉鎮或縣紀檢委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二)層層抓監督,確保“三資”安全完整。
1.加強社會群眾監督。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加強對全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輿論監督。二是通過設立農村集體“三資”公開平臺、舉報監督電話等方式,加強群眾對農村集體“三資”的監督。三是各行政村均成立了村務監事會,對“三資”管理的重大事項依法召開全體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實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2.加強紀檢部門監督。為進一步發揮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作用,鹽池縣將紀檢監察組織延伸至全縣各村。各村在不增加村干部職數的情況下,配備了2—3名村務監督人員,加強對村級“三資”情況的監督。
3.加強審計監督。一是堅持開展專項資金審計。由財政、審計等職能部門負責審計,重點是征地補償、糧食直補、工程建設等專項資金,并將審計結果向群眾公開。二是堅持干部離任審計。“兩委”班子換屆前,由農經部門組成審計組,重點對離任村干部任期內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財經法紀和財務制度執行情況、集體資產和資源的管理使用情況、債權債務管理情況、征地補償款的使用和管理以及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三資”問題等進行全面審計和專項審計,并將審計結果向群眾公開。
(三)抓“三資”清查,切實摸清集體家底。1997年,鹽池縣就作為全區村集體“三資”清產核資的試點縣,為全區全面開展清產核資探索途徑,總結經驗。2010年按照自治區紀委、監察廳、財政廳、農牧廳的要求,制定下發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實施方案》,按照“清理、登記、核實、公示、確認、上報”六個程序,集中力量,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全面清查。采取以會計賬目為依據,先賬內、后賬外,先資金、再資產、后資源的方式,逐項核實登記。對群眾提出的或清理中發現的問題,認真地研究,重新核實,接受群眾監督。通過清理,摸清了農村集體“三資”底數,明確了產權關系,規范了“三資”管理,解決了賬目混亂、處置不當等問題。
(四)搭建“兩個”平臺,夯實“三資”基礎工作。
1.建立“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全縣8個鄉(鎮)都成立了“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選派了一批作風好、業務精的骨干擔任中心代理會計,全面監管代理村級集體“三資”賬、合同賬,協助村理好財,受理村集體財務收支、資產處置、資源發包等業務,實現過去單一的資金委托代理向資金、資產、資源全面監管代理的轉變。按照有專門機構、有專人負責、有辦公場所、有資料臺賬、有完善制度、有電腦設備、有專用卷柜“七有”標準加強硬件建設。全縣涉及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的會議決定、承包合同、財務會計等資料都能及時立卷歸檔,并有專人保管,同時建立了登記查詢制度。現正在積極探索,逐步建立電子歸檔。
2.建立“三資”網絡監管平臺。通過建立“三資”網絡監管系統,建立起以縣農經站為中樞、8個鄉(鎮)“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為主體的網絡監管體系。縣農經站通過科學設定系統功能,賦予縣、鄉、村有關領導和管理人員相應的查詢、管理、操作權限,加強對農村集體“三資”的實時、動態監管,確保農村集體“三資”規范健康運行。縣紀委(監察局)、三資管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對其進行監控,提高了各級、各有關部門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監督管理工作成本,加強了農村“三資”的規范化、制度化、正常化管理,實現了手工記賬向電算化記賬的轉變。
責任編輯:湯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