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看到了奧賽博物館館藏的米勒作品《拾稿者》。盡管在各種美術書上見過上百遍,但目睹原作感覺仍然很不一樣。三個農婦穿著粗布衣裙,彎著腰,在別人收割完的麥田里撿麥穗,遠處是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麥垛。評論家卡斯塔奈里說:“這比見到一個圣者殉難還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靈。”
不過,能如此安靜地拾穗,在作家莫言看來,會另有一番感慨。在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他講了自己的故事:“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撿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讓我終生難忘……”
窮人可以撿別人家(集體地里)的麥穗嗎?這個回答在西方是肯定的。米勒所畫的并不是特殊事件,拾穗者在當時的法國農村很常見。而《圣經》上更是說:“富有的人啊,在收割麥田之后不要帶走掉在地上的麥穗,請留給更窮的人去撿。”
《圣經》故事中,路得在丈夫去世后,認為不能丟下自己的婆婆拿俄米。于是她們一起回到伯利恒。當時的伯利恒正是秋天的收獲季節,因為沒有錢,路得便以拾穗為生養活婆婆。
這里有個重要的細節。在伯利恒,拾穗是窮人的權利。因為很久以前,摩西在制定法律時,考慮到有些人會挨餓,于是規定收割后掉在地上的麥穗要讓窮人去拾。田地里的谷物全部歸種植者所有,但掉在地上的那一點點,屬于沒有土地的人,這是上帝賜給他們的權利。
現在我們回到經濟學來討論這個問題,是一針一線都屬于個人或集體(產權絕對明晰)更科學,還是三千年前的摩西制定的律法更科學?
福利經濟學完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福利經濟學創始人庇古認為:從富人手中拿走一塊錢,福利損失是一塊,而這一塊錢到了窮人手中,福利增加是100塊,兩者相抵,社會總福利增加了99塊,資助窮人對這個世界是有利的。
1976年,經濟學家尤努斯偶遇一個叫蘇菲亞的農村婦女。單身的蘇菲亞還帶著三個孩子,以做竹凳為生。每天清晨,她以相當于22美分的價格,從中間商手里賒來竹子,傍晚把做好的竹凳賣給中間商,抵償完竹子的費用后只能賺到2美分。尤努斯由此發現,貸款給窮人遠比貸款給富人更有價值,窮人拿到一塊錢甚至可以救命(富人哪里看得上)。于是,他畢生致力于小額貸款,并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一點麥穗,在富人手中也許就是多了一個面包,對窮人來說就是一條命。摩西以神諭的方法制定的這條律法,對整個民族來說就是資源最優化。如果沒有這條律法,路得可能就無法活命,以后就沒有大衛王,也沒有耶穌(兩人都是路得的后裔),沒有圣誕節……人類整個歷史也許要重新寫過。
(全千尺薦自《青年博覽》)
責編: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