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壯志屬于理想的一種。人只要活著,都會有理想,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建功立業,包括傻子也有來自身體直覺的各種欲望。也就是說,從小希望到大理想,從大理想再到雄心壯志,“理想”充塞著每一個生命體的心胸。
小希望是活下去的基本需求,大理想則是推動個人和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
以中國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文化心理,大理想又分為兩類:成功了,被人美譽為“雄心壯志” ;失敗了,那就叫“吹牛皮” ;再嚴重些,還會被人戴上一頂“神經病”的帽子。前天在網上看到中國首富馬云說過一段話: “如果你靠別人的鼓勵才能發光,你最多算個燈泡。我們必須成為發動機,去影響其他人發光,你自然就是核心。 ”馬云之所以能說出如此蕩人心肺的話,首要原因是他成功了,有了將壓抑在心中多年的雄心壯志吐露出來的資本了,有話語權了,想說啥就可以說了,不但不會遭人恥笑,還會被眾人仰慕,并封為信念代言人。試想,如果馬云失敗了,貧困潦倒,并一文不名,他敢說出這樣的話嗎?就算真敢說,話音未落之際,誰敢保證他不會被人笑成異想天開的神經病?
可以說,這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著名的青年作家韓寒,據說他高中時學習不好,老師問他以后靠什么生活,他說靠稿費。不想話音剛落,就惹得辦公室的老師哈哈大笑。可多少年之后,韓寒真的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一躍成為中國作家收入排行榜的狀元郎,從而將笑話翻寫成了神話。
說到這兒,突然想起中央電視臺的一句公益廣告“未來屬于努力實現自己預言的人” 。而事實上,中國的文化心理是不允許人吐露理想和預言的。因為能“拱”成功者畢竟是少數,能把笑話翻成神話者更是鳳毛麟角。可正是少數人的成功傳奇,激發并煽動著我們的追夢欲火,不管這種追夢欲火在心里燃燒得多濃烈,皆不敢輕易對人吐露,怕的就是失敗了遭人恥笑,淪為吹牛皮和神經病一族。
按說,中國的文化還是極為提倡樹立高遠理想的,比如“取法乎上,方得其中”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等等,但是它的實現形式,卻是鯤化大鵬式的。也就是說,將理想化為現實的過程是默然的,不敢吭聲的,偷偷的,只有等到“大鵬展翅,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時候,人們才知道:噢,原來這條默不作聲的大魚是不甘于“北冥”之地的。
又如,父親小時候領著幾個叔叔“大打文化翻身仗”的口號,從來沒敢飄出我們家的院墻。直到幾十年之后,父親和幾個叔叔在文學創作上都干出了一些成績之后,我們才在文章中略談往事。
再比如我,上學時因學習不好,被老師取消高考資格。那天我在回家的路上,憤憤地告訴同桌說:“雖然我現在狗屁不是,但是有一天我一定會成為這個學校的驕傲! ”同桌一聽,詫異地停下腳步,問我: “同桌,你沒喝多吧? ! ”一句話把我問得滿面通紅,這才知道雄心壯志就算是大到把肚皮撐破也是不能說出來的,否則百分之九十九的結果是落下千古笑談。
也就是說,在中國文化心理的影響下,不成功的人是沒有資格和資本談論理想的。它是幾千年來沉淀到骨子里的一種弊病,每一位家長從小就會安排孩子說: “不該說出去的話,永遠不能說。 ”這“不該說出去的話”里就包括“理想” 、“雄心壯志” 、 “希望”和“夢想” 。正是這種文化壓抑,讓很多人的夢想從綻放到爛掉,從夢生到夢死,只能在肚子里偷偷進行。 “理想” ,在中國多是作為純粹的內在,“混”不到成功之時,很少被傳達。無論是“鍥而不舍”的荀況,還是“志當存高遠”的諸葛亮、 “少而好學”的劉向、被稱為“梁瘋子”的梁楷、有“堅忍不拔之志”的蘇軾……哪個不是“悶”出的傳達權?
選自《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