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缺工人,農民缺技術,如何解決這“兩缺”難題?湖北省赤壁市財政聯同相關部門構建產業工人孵化器。由政府核查資質并確定11家定點培訓基地,參加培訓的農村學員享受“四免一不帶”政策,即培訓費、生活費、住宿費、辦證費全免,不需帶行李,四項費用全部由市財政培訓補貼列支,所有生活必需品全部由學校統一提供,真正實現農民培訓“零負擔”。
赤壁市現有規模型工業企業163家,用工總數20138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萬人,用工缺口達到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紡織、服裝、機械等行業。通過綜合協調“陽光工程”、“技能就業計劃”等轉移培訓工作,推行“資源整合、資金捆綁,整村推進、逐鎮培訓”的農民工技能培訓新模式,按照“政府推動、培訓機構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整合全市財政、勞動保障、農業、婦聯等職能部門資源,重點圍繞制造業、服裝業、造紙業、新型建材等領域的就業崗位,面向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展免費技能培訓。還規定,每培訓一名勞動力,由勞動局出資500元、財政局出資100元、農業局出資100元、扶貧辦出資100元,并在財政局設立專戶、專款專用,其中700元直接支付到培訓基地、100元用于勞動技能考試及辦證。
赤壁市對培訓質量實行嚴格的效能管理,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培訓學籍檔案、培訓臺賬和鑒定臺賬制度,培訓機構還與學員家長簽訂包教、包會、包就業的“三包合同”以及管理協議。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補貼一人”的原則,規范補貼資金管理。每期培訓班開班,由勞動、陽光辦、扶貧辦等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到培訓現場核實人數,培訓期滿,核實就業人數后,再撥付補貼資金給培訓和鑒定機構。
2013年,已撥付500多萬元對培訓學員進行補貼,參訓農民達到4150人,培訓學員的就業率達到80%以上。如今,學員就業根本不用愁,除了本地企業需求之外,更有不少上海、廣東等地的企業來招工。
(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 方強供稿)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