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發明創造時,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地給物品添加新的零件,或者增加新的功能,實現從“無”到“有”的完美蛻變。
殊不知,如果變換思維,想想如何從“有”到“無”,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逢年過節,我國民間都有燃放鞭炮的習慣,這不僅會造成空氣污染,還會產生噪音,甚至引發火災。因此,火藥鞭炮漸漸退出了城市歡慶節日的舞臺。
難道就要在無聲中度過節日嗎?
當然不,我們中國人愛熱鬧的老傳統可不能丟掉,于是,有人發明了沒有火藥的電子鞭炮,長度約1.5米,不僅能發出“噼里啪啦”惟妙惟肖的聲響,聲音還能調大調小,同時閃閃發光,徹底解決了“火藥危險”和“節日助興”這對矛盾。
在生活中,諸如此類的矛盾,我們經常會碰到,比如,作為十大垃圾食品之首的燒烤食品相當美味,我們很愛吃,但危害相當大。美國一家研究中心報告稱,吃一個烤雞腿相當于吸60支煙……
想吃燒烤可是覺得毒性太大,怎么辦?
基于現有的燒烤方式和燒烤設備,經過多年研究,我國一位發明家發明了無害的電燒烤爐——李氏電燒烤爐,使燒烤食品成為無害食品。
在KTV里,你忘情地歌唱,正想繞著房間蹦跶幾下,可不巧的是,煩人的話筒信號線將你絆住了,你只好放棄。
現在,無線話筒隨處可見,拿著它,你就可以縱情地又唱又跳了。
除了話筒,我們放眼周圍的物品,發現幾乎所有的新產品都在朝無線這個方向發展:
有了無線遙控開關,人們不用再去觸碰開關,只需輕輕一按遙控器,就可方便地開燈或關燈;就連有著40多歲“高齡”的有線鼠標也變時尚了,為了滿足人們對操作便捷性的要求,變成了“無線”;有線網絡慢慢地退出了市場,取而代之的是無線網絡技術……
從有線到無線,無線技術無孔不入,不僅使人們更加自如地運用各種設備,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推動社會進步。
什么事情都要人來做,那我們人類得多累呀,不妨試試將一些事情交給機器做,要知道機器也很能干哦。
我們如果陪爸爸到銀行辦理取款業務,爸爸說:“我要取3000元錢。”這時,銀行的大堂經理不會帶著爸爸到柜臺取錢,而是告訴他:“兩萬元以內的業務請到自動柜臺機辦理。”
自動柜臺機就是負責銀行一部分存取款業務的機器人,效率更高,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在銀行辦業務經常排長隊、等半天的問題。
如果你現在還是到人工售票窗口購買火車票,那實在太落伍了。走到自動售票機前,用身份證一刷,火車票就自動出來了,多省時省力呀!
除了這些,你知道還有哪些自動機嗎?或者你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勇敢地嘗試著做一些自助機器。
比如,如果醫生太少,病人們看病需要等上很長時間,這時,我們可以發明自動看病機,輔助醫生對病人完成初步的診斷;獨居的老人太孤單,我們可以設計聊天機,陪他們聊天……
從“有”到“無”的發明作品妙不可言,我們在實際操作時,應該如何尋找創意,讓物品實現從“有”到“無”的轉變,做出各種高大上的作品呢?
首先,我們要對事物進行全面分析,看它是否有令人覺得不快的缺陷,找出內在的矛盾。
比如,我國明確規定人們在公共場所不準吸煙,因為吸煙的危害非常大,但我國煙民的數量驚人。立足解決煙民煙癮和吸煙有害這對矛盾,讓無毒又有類似香煙味道的東西代替香煙,不失為一個非常有創意的發明。
其次,我們要打破傳統思維的限制,充分想象,從無害、便捷、自動等入手,發明新穎又實用的物品。
如我們可以將物品從“有形”變“無形”,將種植從“有土”變“無土”,將氣味從“有味”變“無味”……充分拓展思路,用好發明“無”字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