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天,汗流浹背的你跑到小賣部,買上一瓶冰鎮的罐裝飲料,用食指輕輕一勾易拉環,罐子便輕而易舉地被打開了,美味的飲料順著喉嚨流進肚子里,這感覺真是太棒了!
你可不要小瞧了這個相貌平平的易拉罐,若不是它,你恐怕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幾經易手”也不一定能打開罐子喲!
大部分的灌裝飲品如汽水、啤酒等,里面都注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因此,鋁罐要承受的壓力很大,約每6.5 平方厘米需50 公斤的力度才能開啟它。如果罐底是平的,一旦裝滿飲料密封,它就會像氣球一樣鼓起來,所以鋁罐的底部被設計成了內陷的碟狀,罐底就像拱形水壩一樣能抵擋身后液體的壓力。
可是,罐內的壓力這么大,如何讓每一個使用者即便用非常小的力氣,也能輕而易舉地打開罐子呢?
1959年,美國的一位設計師艾馬爾·克林安·弗雷茲發明了易拉罐,這個天才的發明,讓金屬容器經歷了150年漫長發展之后,終于有了歷史性的突破。
弗雷茲用罐蓋本身的材料加工出一個鉚釘,并把鉚釘附近位置磨薄至原本厚度的一半;外套上一個拉環,再鉚緊,配以相適應的刻痕,就成了一個完整的罐蓋。
這樣,只需要1.5公斤的力度,拉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打開,罐內的二氧化碳也跟著“跑”了出來。
易拉罐一出現,就受到了人們的追捧,特別是在野餐區和海邊,大家都喜歡喝這種罐裝的飲料。但是,鋁制的拉環特別銳利,小小的拉環掉在沙灘和草地上,不僅難以清掃,還很容易割傷腳,動物誤食后也會對其造成傷害。
因此,有人對分離式拉環進行了改良,改良后的拉環在開蓋后往罐內推入,拉環不會與罐體分離,這樣,人們使用易拉罐時就沒有后顧之憂了。
如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體驗易拉罐帶來的“隨時隨地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