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們都被各種各樣的物品包圍著,睡覺用的床,吃飯用的碗,記事用的本子,上學騎的自行車……它們默默無聞地陪伴著你,若是把它們和同類物品放在一起,你還能一眼認出來嗎?
當然!因為它們都有自己的專屬商標。商標就是區別不同商品的質量、規格和特點而創設的標志。一般是用文字、圖形或記號注明在商品、商品包裝、招牌、廣告上面,俗稱“牌子”。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工匠在自己制造的產品上刻寫姓名或其他記號。古埃及、古羅馬等文明古國,也都在各種陶器、金屬器具和手工制品上使用各種標記,方便官方征稅,或用于作坊主與工匠之間記賬,這就是商標的萌芽。
真正的印刷商標廣告最早出現于我國北宋時期。那時,商品經濟繁榮,人們告別了買賣基本靠吼的模式。而隨著印刷技術的發明,粗糙的印刷廣告隨之而來,第一塊印刷商標就是——“濟南劉家功夫針鋪”。
原來,濟南有位劉師傅開了一家針鋪,為了擴大影響,招徠生意,劉師傅特意請人用銅板制作了一幅畫,這幅畫近似方形,長13.2厘米、寬12.4厘米,中間繪有白兔持杵搗藥圖,畫像鮮明突出。
圖畫的上端寫著店名“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兩側寫有“認門前白兔兒為記”的條幅;下端從左到右寫有關于經商范圍、制作方法和質量要求的告白:“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
意思即為:“我們用最好的原材料,花費功夫造針,使用方便。如果有人批發購買,還可以優惠。”
這幅圖文并茂的印刷銅版就是我國最早的商標廣告,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外最早的商標出現在1473年,為宣傳一本宗教書籍,英國倫敦街頭張貼了印刷商標,這比我國劉記針鋪商標要晚300多年。
但是,隨著商標的出現,各種盜用他人商標,掛羊頭、賣狗肉的事也時有發生,因而為商標立法就大有必要了。1804年,法國頒布法典,首次規定商標權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