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德國的威森塞爾發明了第一臺原始的縫紉機,這種縫紉機并不好用,縫的速度比手工快不了多少。直到1844年,美國的伊里士·豪發明了新型縫紉機,才使縫紉工人從繁瑣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伊里士出生于美國一個貧窮家庭,雖是一名殘疾人,但從小就很有志氣。
為了減輕家里負擔,他到一家服裝廠工作,因為經常幫助別人,所以很受歡迎。同廠的一位漂亮姑娘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動,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不久,兩人結成伉儷,非常恩愛,白天一起在廠里干活,晚上還幫別人縫衣服,以補貼家用。
一天,夜深了,伊里士看到妻子仍在縫制衣服,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要是有一種機器能替她縫衣服就好了。
第二天,他便向一位機械專家請教如何制作會做衣服的機器,機械專家告訴他:“近百年前,就有人發明了縫紉機,可不太好用。10年前,美國的沃爾特·亨特也制造了一臺縫紉機。”
伊里士聽后,決定當面向亨特請教。他來到亨特的住處,向亨特說明了來意。亨特被他的這種精神感動,但不同意把自己的縫紉機設計方案告訴他。
看到伊里士困惑的樣子,亨特給他講了個故事:“1834年,我經過刻苦鉆研發明了一臺新式縫紉機,它是利用彎針穿過布料和下面的線連掛起來形成針腳的。我很高興,決定馬上申請專利,卻遭到了妻子的反對。她說:‘如果這種縫紉機上市,很多靠手工賺錢的人就要失業了。4年前,泰勒米·蒂莫尼埃發明了一種縫紉機,那些縫制衣服的工人失業后,便一起沖到蒂莫尼埃的廠里,把機器砸壞,還將蒂莫尼埃毒打了一頓。最后,蒂莫尼埃一病不起。我擔心你重蹈覆轍。’聽了這番話,我一點干勁都沒有了,決定永遠不把制造縫紉機的技術傳授給別人。”
伊里士聽了,非常難過,默默地離開了。回到家后,他買了一些材料和工具,設計了一個方案,并經常向機械專家請教一些機械方面的問題。
經過不懈的努力,伊里士終于制造出了一臺針尖上帶小孔的新型縫紉機,并將這臺縫紉機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