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不僅是我們的好朋友,還是我們的老師呢,人類很多發明,就是從動物老師那里學來的。
今后,我們更要向動物老師好好學習,模仿或復制它們身上的優點,做出更多更實用的發明作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曾和英法聯軍在比利時的伊泊爾地區展開激戰,雙方對峙半年之久。
1915年,德軍為了打破長期僵持的局面,用氯氣攻擊對方,結果使5萬英法聯軍士兵中毒死亡,戰場上大量的野生動物也未曾幸免,相繼中毒死亡。
可奇怪的是,這一地區的野豬竟然活了下來。這引起了化學家的極大興趣,經過實地考察、仔細研究后,他們發現野豬之所以能幸免于難,是因為它們聞到強烈的刺激氣味后,就用嘴拱地。泥土被野豬拱動后其顆粒就變得松軟,可以吸附和過濾毒氣。
之后,根據這個發現,化學家們用吸附能力很強的活性炭代替疏松的土壤,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而防毒面具的外觀像極了豬的嘴巴。
防毒面具是人們學習野豬防毒的特殊技能而發明的,其實在自然界中,其他動物也有許多特殊技能,如蝙蝠靠超聲波定位。我們可以多多留意,細心發現,然后將這些技能學以致用,獲得創造的靈感。
啄木鳥是有名的“森林醫生”,一天要啄擊樹木五六百次,啄擊的速度比子彈出膛時的速度還要快。
可見,它頭部承受的沖擊力有多大,按理說,應該會發生腦震蕩,但它怎么安然無恙呢?
科學家們解剖了啄木鳥的頭部,發現它的頭顱非常堅硬,骨質卻像海綿,疏松而充滿氣體;頭的內部有一層堅韌的外腦膜,外腦膜與腦髓間有狹窄的空隙,可減弱震波的傳導;頭部兩側強有力的肌肉系統,也起著防震作用。
啄木鳥的頭部如同一套嚴密的防震裝置,人類據此發明了高性能防震頭盔,可有效地保護駕駛員、士兵等的頭部。
特殊的構造有特殊的用途,我們巧妙地仿造動物身上的獨特構造,可以設計不少創意產品哦。比如,有人就仿造蜂窩的六邊形結構,制成了非氣動蜂窩結構的輪胎。
你有沒有發現直升機的外形和蜻蜓的外形非常相似?
科學家看到蜻蜓一會兒在空中悠然飛行,一會兒加速上升,一會兒又停在半空中,非常靈活,而且可以完成高難度的飛行動作,于是便模擬蜻蜓的外形發明了直升機,機翼仿造了蜻蜓兩對平展透明的翅膀,機身則像它挺直修長的后腹。
蛋殼的造型很奇特,能把受到的壓力均勻地分散在各個部位,人們也依照蛋殼外形,設計了許多輕便實用的建筑物。國家大劇院就恰似一個巨型蛋殼,北京火車站、上海東方音樂廳也同樣采用了這種蛋殼外形。
動物的外形多種多樣,不僅美觀,還能給我們啟示,所以不要小看了身邊的動物哦。
除了借鑒、模仿動物們的特殊功能、精巧結構和奇特外形,在向動物學習做發明時,還有其他方法嗎?而且,該如何找到這些動物老師呢?
我們也可以模仿動物語言,或者仿生物鐘。
人們發現動物的聲音與它們的一些行為有密切的關系,如孵蛋雞會根據小雞在出殼前三天發出的“吱吱”聲來改變孵蛋動作。人們發現了這個規律,掌握了動物語言的秘密,在機場、菜園等地方依照鳥語設立鳥語廣播臺,嚇跑飛鳥。
動物活動與季節等有關,人的身體內也有生物鐘系統,我們依照其中的規律,也能做出一些發明作品來。
至于尋找動物老師,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要善于觀察動物,或用肉眼看,或借助科學儀器,從而發現它們與眾不同的特點。二要認真研究動物的這些特點。只有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弄清楚它們為什么有這些特點,與這些特點相關聯的現象是什么。三要聯系實際,想一想動物的這些特點能否應用到建筑、醫學等各個方面,然后有目的地進行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