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雖遠離城市,沒有城市繁華,但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大自然是我們的活教材、活教師,因此,作為農村科學教師,就要巧妙地利用身邊熟悉的鄉土資源,引領學生們走進神奇的科學世界。
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那么,農村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如何培養?
關鍵在于挖掘身邊豐富的鄉土資源,變“學海無涯苦作舟”為“學海無涯樂作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農村學生身邊處處是科學,四周都是值得探索的科學資源,如天天與他們為伍的鳥獸魚蟲、日日與他們相伴的山川草木。
我們學校就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學校,學校旁邊有一塊菜地。每當夏末秋初,農民伯伯收割完后,這里便成了我和學生們的“科學游樂園”:用殘留的菜葉當盤子和碗,遺留的瓜果、豆莢當食物,豆萁當筷子,玩得不亦樂乎。而且,學生們發現身上有三顆星、六顆星、七顆星的瓢蟲,還有青蟲、西瓜蟲、臭蟲和許多不知名的小蟲子,并為它們取了有趣的名字。
另外,學校后面有一片小樹林。我建議學生們每次路過,都靜下心來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如各種鳥叫、蟬鳴、蟲語、風聲、雨聲、流水聲……
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們,令他們在玩樂嬉戲中感受和體驗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嘗到了科學探究的無窮樂趣。
農村小學的科學實驗器材和教學裝備與城區學校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時刻制約著科學教學的有序開展。因此,立足現狀,在加大力度配備科學教學儀器的同時,探索出一條既能滿足現代實驗教學需求又富有個性的鄉土科學實驗教學新路子,顯得尤為重要。
不如試試讓學生們就地取材,配合相關教學內容,自制科學學具。
易拉罐、小鐵釘、小木塊、小鐵絲、銅鑰匙、飲料瓶、塑料杯等人們看不上的東西這時就能派上大用場,搖身一變成為科學課上的實驗材料。
野外的動植物如昆蟲,也能幫上忙。它們被學生們采集來,再做成標本,還相互媲美呢。
我們獅嶺鎮是遠近聞名的中國皮具之都,皮具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皮革碎料。于是,學生們將這些皮革碎料再利用,制作了一件件富有創意的環保時裝——有的將碎絲編結成圍巾,有的用皮塊拼貼連衣裙,有的用皮料做披風,還有的把小球粒串成項鏈……
在學校每年一屆的“我型我秀環保時裝秀”活動中,這些絢麗多彩的服飾得到充分展示,這不僅是學生們奇思妙想的結晶,動手能力提高了,也讓他們明白了變廢為寶的科學原理,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書,把課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進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會變得鮮活多彩、富有生命力。在農村,要想真正地將生活與課程融為一體,就得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中去,通過采集、觀察、觸摸等方式發現其奧秘,從而生成科學探究活動。
例如,在教學“土壤中有什么”這課時,我帶學生們到田間地頭考察、探究,讓他們親自認識、感受身邊的各種土壤。
在活動前,我先提出一個問題:“土壤是混合物嗎?”這一疑問充分調動了他們的探究欲望。通過看、摸、聞等方式,他們發現土壤中含有泥土、沙子、水分、空氣等物質,是混合物。
又如,在春暖花開的陽春三月,我帶領學生們到校內植物園學習“花、果實和種子”這一課。學生們穿梭在花的海洋里,通過觀察和比較各種各樣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了解各種花的特征、構造,進而認識到完全花與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區別。
總之,鄉土資源如此豐富且生動、直觀,在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鄉土資源,充分發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地域優勢,讓鄉土資源成為農村學生學習科學的寶貴財富,引領他們走出課堂學科學,寓玩于學,寓學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