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統有大傳統和小傳統之分。
大傳統是指社會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社會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這是大傳統。大傳統被歷代思想家不斷地解釋檢討,不同歷史時期會有很多變化。
小傳統指民間的習俗和信仰,包括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宗教等。中國歷史的一個特點,是有發達的民間社會,因此小傳統特別發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和生活習俗牢牢地結合在一起,故而中國的小傳統惰性強,不容易改變。
文化的大小傳統是互相影響的。大傳統的代表儒家思想,雖占據傳統社會的主流位置,但儒家思想的特點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同一時期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出現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的勢力漸長,對儒家思想有很大沖擊,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對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夠容而納之,倒是佛道之間互相攻擊得比較厲害。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南朝時寫《神滅論》反佛的范縝,他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天師道的信徒,屬道教。但總的來說,儒釋道三家相處得不錯,到唐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開始形成。
中國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我們也經歷了近代的積貧積弱和對外交往當中的屈辱,所以中國走向現代的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現在我們國家比過去強大了一些,世界影響力增大了,國民享受到了實惠,大家都感到一種榮耀。但是,我們已經做的和應該做的,中間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在精神追求和道德建構上。
當代精神價值的流失很嚴重,有很多空缺。中國人怎樣建立自己的尊嚴?怎樣活得更有面子?內心世界的價值認同如何建立起來?信仰又是什么?這都是當前非常重要的問題。
并非只有信仰宗教才算信仰;即使是宗教,也不一定就能帶來終極關懷。佛教傳到中國以后,走向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往知識分子層面走,形成了禪宗,但禪宗流于智辯,終極關懷不突出。另外一個方向是往民間走,形成生活佛教,從古至今,各地寺廟香火很盛,但發愿者往往摻進了功利的因素。
梁啟超曾把中國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從黃帝到秦統一,稱作“中國之中國”;秦統一至乾隆末年,稱作“亞洲之中國”;乾隆末年至晚清,稱作“世界之中國”。現在的情況是,“世界之中國”正在走向世界。當代中國最凸顯的特點,是處于轉型期,包括傳統向現代轉型,自我的運行機制向與國際接軌轉型,長期貧困的國家向小康社會轉型,等等。轉型期就是未完成式,一切都處于建構的過程中,是“人在旅途”。許許多多問題的癥結就在這里,因此也有人說,“現代化是陷阱”。
中國走向現代化之路,是一個艱難的旅程,中間一再被打斷。晚清政府從1860年至1890年的早期現代化嘗試,由于甲午戰爭被打斷了;民國政府初見成效的現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華被打斷了。鑒于百年以來的痛苦經驗,中國人不能不有所警惕,不能再讓這一次現代化進程被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