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剛出任臺灣民進黨主席,就有人不聽話了。之前,她本想提拔一位網絡界的青年才俊擔任網絡部主任,結果話說出沒兩天,對方就以創業為由,拒絕了她。
蔡英文丟了面子,而馬英九正心情大好。因為,他剛在自己臉書上發布的講話和視頻,有萬人點“贊”,還收到了數千條留言。
這兩件事,看似沒什么關聯,不過是臺灣兩大政黨負責人在網絡世界里的小片段。然而,仔細想想不難看出,臺灣政要對新媒體的重視。今年恰逢臺灣“九合一”選舉,藍綠交鋒已不再比握手、比聲高,而是通過新媒體展開較量。
新媒體牽動島內政治
媒體一直影響著島內的政治生活。有島內學者曾著文寫道:陳水扁留給臺灣社會的一個最大影響大概就是讓媒體有了鮮明的顏色。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地下電臺,都有著或藍或綠的顏色,每逢選舉,媒體戰有時甚至成為決定勝敗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新媒體的出現,則加劇了島內政黨、政要間的媒體大戰。
不久前發生的“反服貿”運動,就給馬英九上了一課。兩岸協商的“服貿協議”,臺當局曾花大筆經費宣傳引導,民眾卻還是云里霧里,搞不清狀況。之后,“反服貿”運動持續發酵,更讓臺當局感受到網絡動員的威力;綠營發動“割闌尾”行動,要罷免藍營“立委”;通過網絡募款,3天進賬就超過1000萬元新臺幣。網絡既聚集了人流,也積聚了金流。
事后,臺當局內部檢討,認為不熟悉新媒體運作是喪失話語權的主要原因。于是,“行政院”成立新媒體小組,推動相關工作。
新媒體的影響不止于此。據島內一項調查顯示,民眾主要通過看電視來獲取新聞,但網絡才是重要的分享平臺,年輕人每天花在網絡上的時間已超過5個小時。尤其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與新媒體的聯系更為密切。他們的行為習慣甚至改變了臺灣政黨的組織形式。
去年年初,國民黨官方網站——“國民黨全球資訊網”全新改版,增加了在線入黨的功能。民眾想要加入國民黨,只需要填寫簡單的線上入黨申請,戶籍所在地的黨部就會主動聯系申請者。據島內媒體報道,上線首日,國民黨官網的瀏覽量超過8000人次;上線后的3周內,日平均瀏覽量在6000人次以上,點擊量是過去的兩倍,說明打造一個新媒體平臺對提高年輕人關注度意義重大。
事實上,島內政黨對于新媒體關注,根源在于想要吸收年輕血液、吸引年輕選票。
2000年,國民黨在“總統”選舉中落敗,同時在“立法院”失去第一大黨地位,面臨黨務改革的壓力。國民黨作為 “百年老店”,黨員年齡老化、缺少活力一直為外界詬病。之后,國民黨采取了各種措施,試圖扭轉外界不夠年輕化的印象。利用網絡來招攬新黨員也就不意外了。
馬英九網上求點贊
新媒體也成為臺灣各黨政要聚集人氣、爭取選票的重要陣地。
馬英九雖在“反服貿”運動上吃了虧,但在個人宣傳造勢上卻沒落下。他有個人網站,有臉書,還在優圖博(YouTube,視頻網站)上,開設了視頻頻道。每天有專人負責處理臉書等新媒體的文章發布等。
其實,馬英九一直非常重視利用新媒體造勢。2007年,為了吸引年輕人的目光,馬英九后援會成立了一個搞笑創意網站,取名“臺灣九九俱樂部CRAZY9”(也稱“瘋九網”),網站中以大量有趣的動畫反諷政治人物言行,并設計了“臺語馬也通”“全民不粘鍋”等欄目,以漫畫或動畫影片的方式來闡述馬英九的競選政策,吸引20歲到40歲對“政治冷淡”的年輕人。
2011年,藍綠候選人選情膠著。島內多次選前民調顯示,馬英九跟蔡英文的支持率差距在5個百分點以內。因此,藍營要勝過綠營,“首投族”一戰,勢必不能輸。
“首投族”是指第一次可以行使投票權的選民,年齡大多在20至24歲,依據臺當局“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12年“大選”首投族約有120萬人,約占整體選民的6.9%。
為了爭取“首投族”,民進黨選擇走進地方鄉鎮,馬英九則使用新媒體搶攻年輕選票。他將一張30多年前與夫人周美青談戀愛時的合照,上傳到社交網站后,一天內竟有7.5萬人點贊。接著,馬英九連任競選辦公室“臺灣加油贊”成立,找來5位年輕人組成“K5”團隊,專門負責新媒體經營。社交網站上隨時可以看到馬英九的行程,以及一些花絮。“臺灣加油贊”還推出了“早安打卡機”活動。這一活動的靈感來自年輕人喜歡賴床、搶頭香,所以游戲設計只有早上6點到10點半可“打卡”。活動第一天,前10名的網友可獲得馬英九簽名的“早安贊卡”,他也實時上傳首次在官邸“打卡”的畫面,跟網友分享。最終,這些新媒體手段,為他贏得了選票,增加了人氣,其臉書粉絲也過了百萬。
不過,有人詬病,馬英九的新媒體平臺,互動性太差。在臉書上,許多粉絲給他的文章、視頻留言,可他都沒回應,完全是一種貼公告的心態。如果僅用粉絲對他的政治崇拜,來維持人氣,似乎也不是長久之道。
當然,藍營中也不乏深諳其道的后輩。近來,國民黨臺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的競選團隊,就非常重視新媒體經營。初選期間便成立了臉書粉絲團,之后還準備開發手機應用程序等,只要粉絲下載程序就可看到連勝文的最新消息和政治見解,拉近了和年輕人的距離。
蔡英文派出美女隊
作為民進黨的領軍人物,蔡英文同樣顯示出大打新媒體戰的決心。
民進黨很早就試水“網戰”,不僅把網絡宣傳當作重中之重,在培養“網絡青年軍”上也不遺余力。用綠營的話說:網絡戰,“藍是1.0版,民進黨已經升級到3.0版”。
2009年,時任黨主席蔡英文一聲令下,該黨成立了網絡部,專職拓展“綠色網絡能見度”,同時培養新人。這批被網民稱為“綠林軍”的青年網軍,在社交網站上充當“輿論主攻手”,只要有不利于民進黨的新聞出現,他們便會一哄而上,把本黨的人氣“刷”上去。
而出任網絡部主任的自然是“神秘高手”。林閣雍早在1998年就擔任陳水扁競選臺北市長網絡部主任,熟悉網絡社群的操作技巧。他在出任民進黨網絡部主任時曾說,選舉是一種復數動員,必須從不同層面、各種管道告訴選民政治人物與政黨的理念與主張,網絡是選舉復數動員過程中的一環。由于民進黨基層組織不如國民黨健全,加上網絡工具與內容具有重復性與保存性,沒有篇幅限制、不受時間制約,網絡可以接觸到民進黨平常無法接觸的人。
此外,蔡英文還辦了“選戰網絡種子營隊”,教候選人如何運用網絡營銷自己;成立“網絡游擊隊”,在網絡上征求宣傳創意,請網絡專家講如何“噗浪”(Plurk,社交網站)。
民進黨投入選戰的候選人都有專職網絡秘書。之前,蔡英文利用博客拼人氣時,就任用了好幾位美女“網秘”,以年輕人的視角幫她寫博客。其中,最為出名的是第三任網秘黃嫈(音同“英”)珺。她生于1983年,當時在臺灣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在職專班進修,被媒體稱為“活動力最強的小秘書”。這些美女“網秘”雖風格不同,但都拉動了“小英博客”點擊率暴漲。
蔡英文也沒忽視臉書的經營。在2011年中,她的粉絲只有20多萬,而如今粉絲已過百萬。在臺灣政要中,她的粉絲量僅次于馬英九。蔡英文的臉書中,不僅有每日的行程和活動內容,還有她對一些事情的感想和看法。而且,她有時會與粉絲互動,這一點略強于馬英九。
島內藍綠政黨、政要的新媒體大戰,隨著年底“九合一”選舉的臨近,勢必愈演愈烈。不過,無論如何,新媒體領域的交鋒,始終還只是形式,能不能贏得民心,最終還要看能端出什么樣的“牛肉”。新媒體交鋒,也不該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政治秀,如何利用新媒體更好地與年輕人溝通、了解民眾的疾苦需求,讓交鋒帶來更完善的政策,才是政客們該真正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