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個市場,去年底消費者達2.02億,7年后人數將達到2.43億,12年后突破3億。這樣的誘惑,相信會讓任何一個有想法的企業家熱血沸騰。沒錯,這就是中國的老年市場。根據民政部估算,到2020年,中國的老人護理服務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可新增就業崗位超過710萬個。美國人的金錢嗅覺是最靈的,早在四五年前,一些美國養老服務機構就開始悄悄試水中國。如今,“美式養老”更成為市場上的熱門詞匯。
美式養老走進中國
美國人艾倫·黑格(下文稱黑格)是一家醫院的行政人員。他在工作中發現,高達76%的出院病人因為得不到好的居家護理,不得不重新就醫。這讓他萌生了創辦一個居家護理專業公司的念頭。1995年,黑格在美國創建了居家護理服務公司仁愛華,以老年人、殘疾人以及重病出院后的患者為主要服務對象,向他們提供以個人護理和專業護士為主、家庭照護為輔的團隊入戶服務。
仁愛華是美國1.6萬家養老服務機構之一,2011年就進入了中國。日前,環球人物雜志記者來到該公司的一個分部,了解其提供的服務。工作人員介紹了一個典型事例:81歲的王奶奶雙目失明,信基督教,家有保姆,仁愛華的生活照護服務每周3次、每次3小時,派出的照護員和老人信仰相同,會詢問老人病史、生活習慣及家人要求,檢查浴室防滑、家具擺放位置等,提出改進建議。專業護士則會給家中保姆做示范,教保姆怎樣做康復訓練,指導保姆熬藥等。護理結束后,照護員會把老人的日常飲食、用藥、體溫、血壓、健康情況等數據記錄在公司服務器上,專業人員會跟蹤這些數據,隨時監控老人身體情況,調整護理方案,并跟醫院對接。
除了這樣的居家養老,美式養老社區也逐漸在中國興起。在這種社區里,老年人得到持續照護,但不必過集體生活,夫妻可以繼續享受二人世界,有護理人員提供服務。上海寶山區的一個綜合小區內就有一個美式養老社區,共有150多套獨立生活單元,還有50個單獨和雙人居住的協助式護理床位,老人每月繳納7000元至3萬元不等的費用,食宿、水電等全包,還有24小時醫療服務。由于鄰居都是同齡老人,有很多共同話題,老人們不像住在普通社區那么寂寞,生活更豐富多彩。
美式養老社區一般也比較重視老人的特殊需要。在北京一家中美合作的高端養老機構內,所有的公共空間、臥室、走廊、電梯家具采用無尖角設計,走廊及臥室均設有把手以及應急響應設備,護理人員也清一色是高等院校畢業。在武漢一個美式養老社區,房間里裝有可即時呼叫值班員的紅色拉繩,老人遇到困難可隨時求助。衛生間有塑料翻椅,老人可坐著洗澡。專用馬桶上也有用于撐立的扶手,便于老人起身。電源插座都設計成齊腰高,老人不用過度彎腰。對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社區內有康復醫院,失智老人的電話機快捷鍵上貼有親人照片,老人看照片就能打電話了。
高額收費:與民眾能力有差距
無論是哪一種美式養老,費用都是人們議論的話題。
在仁愛華北京直營店,如果要為老人提供24小時陪伴護理,每月的費用在1.6萬—1.8萬元;如果是一般個人護理,主要負責清潔、跑腿、陪伴老人等,收費為一小時100—150元;專業護士上門服務每次兩小時,共500元,一般1周2到3次,每月也要4000—6000元。
對此,仁愛華的工作人員說:“定價是經過激烈討論的,中國國內沒有同等機構可做比照,只能請專業公司進行市場調查,對高收入人群進行分析,并參考了家政服務的價格以及美國的收費標準,目前的定價在美國算是中上等。”而且,就這價格,其服務目前“還處于供不應求狀態”。
事實上,民眾對高端養老服務的承受力確實有所增加。上海一美式養老社區采用會員制,分不記名卡和記名卡兩種,價格都是幾十萬元,持卡可在養老社區內選擇一套房屋。不記名卡可轉讓,每年需付3萬至7萬元會費,記名卡有效期至老人終生,每年需支付3萬元的會費。七八年前,會員卡乏人問津,整個社區只住了11戶人家。如今已有千余老人入住,會員卡價格也翻了一倍。
不過,高收入人士畢竟有限。很多老人說,他們的退休金難以支撐這種收費。浙江工商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郭競成說,中國老人收入水平不一,養老服務不應是純粹的福利或商品,而應是“準公共品”。養老服務的社會服務屬性決定了這個行業是微利行業,政府購買服務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
本土改造:關注老人的全面需求
事實上,即便在美國,民眾的養老服務也離不開政府福利。美國社會的老齡化趨勢,讓美國的養老產業近年來格外興旺。據估計,到2020年,美國65歲以上人口達5500萬,到2030年達7150萬,每5個美國人就有一個老人。由此催生了一個直接經濟總量達1538億美元(1美元約合6.24元人民幣)、員工近180萬人的龐大產業。由于美國的醫療服務產業本身就較為發達,養老業起步較早,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專業護理服務等水準較高,而接受養老服務的老人中,14%以政府醫療保險付費,64%靠政府的醫療補助,只有22%的老人依靠私人保險等資金來支付費用。
值得借鑒的是,在美國,養老不僅僅是把老人“養起來”,還要關心老人的精神需求,讓老人老有所為。
美國養老業的一個發展重點是讓老年居民目前所在的社區變得更加適合養老。在不久前美國有關機構進行的調查中發現,2/3的美國社區有各種預防保健服務,包括針對老人的健康教育、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檢查等。80%的社區有為老人送貨包括送飯上門的服務,25%的社區提供營養教育。半數以上社區有老人健身項目,86%的社區有自行車道或步行小道。56%的社區為老人提供交通運輸服務,佐治亞州某地改善了道路交通,沒有汽車的老人也能到達全城所有地方。40%的社區改造了道路信號設計,方便老年駕駛者。60%以上的社區有一套系統來跟蹤生病的老人和因老年癡呆癥而游蕩的老人,有的社區還有預防老人遭虐待和忽視的系統。馬薩諸塞州某地就為每個老人建立了一套急癥信息檔案。
另外,半數的社區有專門的項目幫助老人改造住房。比如新罕布什爾州某地就為老人修改了住宅規劃條例,鼓勵開發更小的住宅給空巢老人居住。亞利桑那州某地設立了一個培訓計劃,培訓青年人幫助低收入老人改建住宅。近2/3的社區為收入有限的老人提供稅收減免。很多老人有重新就業的愿望,半數社區為老人提供正規的職業培訓,還有大約45%的社區為老人就讀本地大學提供折扣。有些老人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想去當義工,大約60%的社區都為老人提供擔任志愿者的機會。
看來,引進“美式養老”也要全面,別光把眼睛盯住“高價位”。中國老齡科學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表示,國內外在社會福利體制、家庭觀念及消費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外國的養老服務模式引入中國后,必須要進行本土化改造。比如,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半失能、失能老人所需服務肯定不同,養老服務業應以后者為主要照護對象,針對各種老年常見病患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應服務。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說,現在養老產業有些產品和服務無人問津,同時又有相當一部分需求得不到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障礙、心理服務、法律支持、房產處置、金融理財等,都值得引起業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