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好男人是什么樣?看過美劇《24小時》的女性會說:“就像杰克·鮑爾那樣!”杰克·鮑爾(下文稱鮑爾)是《24小時》的男主角,他勇敢有擔當,機智好身手,保護得了總統,挫敗得了陰謀。2001年,《24小時》第一季上映。今年5月,這一系列的第九季——《24小時:再活一天》與觀眾見面。距離第八季,已經過去了4年,但觀眾沒有忘記鮑爾,依然心心念念地惦記著他,“這家伙老了沒有?身手還是那么好嗎?”“在這第九個24小時里,他的敵人是誰?盟友又是誰?”一個角色能夠如此深入人心,鮑爾的表演者基弗·薩瑟蘭(下文稱薩瑟蘭)應該知足了。
人送綽號“鮑小強”
深夜12點,美國洛杉磯反恐小組(簡稱CTU,一個虛構的反恐機構)負責人鮑爾接到同事的電話,讓他火速趕回辦公室,因為情報顯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候選人帕爾默正受到暗殺威脅,而且CTU里可能有內鬼。同時,鮑爾的妻女也被恐怖分子綁架。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他既要與恐怖分子周旋,又要追蹤殺手、保護總統候選人,并查出內鬼。他能做到嗎?13年前,鮑爾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在接下來的每一季里,鮑爾都出生入死,挫敗了一場又一場恐怖陰謀,變成了一個“不死特工”,中國觀眾送了他一個綽號——“鮑小強”。
很多看過《24小時》的人都說,這部劇在劇情設計上并沒有多么高明,大家都知道鮑爾肯定是神勇無敵,九死一生,但就是愛看。為什么?因為鮑爾這個硬漢讓你不得不愛。
和傳統的頗具個人英雄主義的形象一樣,鮑爾幾乎總是憑借一人之力,拯救世界。但不同的是,《24小時》“狠心”的編劇總是讓鮑爾在浴血奮戰后,卻得不到一個好結局——
第一季他失去了妻子,第二季他失去了報仇的機會,第三季他失去了女兒的愛,第四季他失去了救命恩人,第五季他失去了3年時光,第六季他失去了父親,第七季他失去了戰友,第八季他失去了女友。
鮑爾就像希臘悲劇里的人物一樣,無法擺脫自己悲慘的宿命。
正是這樣頗具悲劇色彩的命運讓鮑爾的形象豐滿而立體。他對祖國的熱愛、對恐怖分子的嫉惡如仇,使他看起來像一個忠誠的戰士;當他為得到線索,毫不遲疑地擊斃等待審查的嫌犯,并割下其頭顱時,你會想到一個冷血的殺手;當他用溫柔的目光遠遠注視著自己的女兒時,又展現了慈父的一面。
同時,一系列致命的打擊,使他變得越來越狂暴、麻木、嗜殺,而且渴望自我毀滅。但最終,他還是堅守住了自己的正義信仰,不僅勇敢地活了下來,而且在最新一季中,當前往英國訪問的美國總統受到生命威脅時,他依然一馬當先,懲惡揚善。
而觀眾們也將再一次毫無怨言地陪他一起,度過這備受煎熬的24小時——在這個無論屏幕內外,男人都越來越花哨的年代,誰不喜歡看到熱血又強硬的“鮑小強”呢?
美劇類型片的典范
《24小時》劇如其名,每一季講述的故事都發生在24小時之內,每一個陰謀的挫敗都只用24小時。每一集40分鐘左右,實時講述一個小時內發生的情節。劇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手法是分屏,即在屏幕上同時呈現多個畫面,借此表示多條線索同時發展。導演還在畫面上顯示一分一秒流逝的時間,提醒觀眾這些情節是實時發生的,以營造緊張氣氛。
劇中的每個懸念環環相扣,分層次展開,又不斷衍生出新的懸念,緊張得讓人透不過氣。例如在第一季中,鮑爾要查出部門里的內奸,要處理總統候選人受到的死亡威脅,還要解救自己的妻女。這3條看似各自獨立的線索同時展開,但是隨著情節的發展,它們逐漸交匯起來,讓觀眾看到什么是更大的陰謀。
更要命的是,每一次鮑爾都只有24小時來解開迷團,化解危機。這種情節設計給觀眾帶來極大的緊迫感,許多觀眾都是一天幾集甚至十幾集地觀看,體驗“馬拉松式”的觀劇快感。曾有英國媒體調侃道,“CTU的戰士們不合眼,不上廁所,目不轉睛地保衛美國。”
《24小時》播出后,很快在美國乃至全球掀起了一股收視狂潮。電視機前,千萬觀眾熱切守候,網絡上,忠實擁躉建立起專門的網站,在上面討論最新劇情。《24小時》成為美國歷史上播出時間最長的反恐主題電視劇,它還被全球知名的電影網站IMDB評為2002—2012年排名第六的電視節目。
《24小時》第一季的播出是在“9·11”事件發生之前,其中的反恐情節顯示了劇組的先見之明。隨后的幾季里,鮑爾不按規矩行事,對敵人毫不留情,只要能夠阻止恐怖分子的陰謀,他會不擇手段。因此有評論指出,鮑爾這個形象代表了“9·11”后美國公眾,以及美國反恐機構的一種心態——為了對付恐怖主義,政府可以不斷挑戰甚至突破法律底線。這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美國西點軍校校長帕特里克·范尼根將軍曾于2007年專程前往拍攝現場,敦促制片方減少劇中刑訊逼供的場面。
《24小時》融合了政治、犯罪、陰謀、動作等元素,代表了最受歡迎的一種美劇類型。后來大熱的劇集,如《國土安全》《紙牌屋》等,或多或少走的都是這個路線。
為杰克·鮑爾而生
“鮑小強”紅透半邊天,他的扮演者薩瑟蘭自然也是風生水起。美國媒體不吝筆墨地稱贊他。《今日美國報》稱薩瑟蘭“對此劇不可或缺,他的演技出眾而不露聲色”。《洛杉磯時報》也稱此劇“堪稱史詩,鮑爾無疑就是奧德賽”。
其實,與其說薩瑟蘭成就了鮑爾,不如說是鮑爾成就了薩瑟蘭。在加盟《24小時》之前,薩瑟蘭已經出演過六七十部影片,但都沒有火起來。
薩瑟蘭1966年出生在英國,父親唐納德·薩瑟蘭和母親雪莉·道格拉斯都是加拿大知名演員。上中學時,薩瑟蘭就在劇院中學表演。16歲那年,他從學校輟學,開始登臺演出。1983年他首次“觸電”,在影片《貴客光臨》中出演了一個角色。次年,他在加拿大劇情片《沿灣少年》中擔任主角,該片為他和導演分別贏得加拿大影藝學院獎“最佳演員”和“最佳導演”的提名。此后,薩瑟蘭前往好萊塢發展,《伴我同行》是他拍攝的第一部美國片。在好萊塢打拼的最初歲月里,他還和小羅伯特·唐尼做過3年室友。
在美國闖蕩初期,薩瑟蘭得到了后來執導《紙牌屋》的喬·舒馬赫(下文稱舒馬赫)的提攜。1987年,舒馬赫邀請薩瑟蘭在《粗野少年族》一片中出演一個吸血鬼,此后又陸續與他合作了《別闖陰陽界》《殺戮時刻》《狙擊電話亭》等影片。薩瑟蘭擅長扮演狂傲不羈或反面的角色,舒馬赫對他的演技和職業道德都贊賞有加:“如果他參加派對后有拍攝任務,就會在凌晨3點開車到公司,讓警衛早上6點打電話叫醒他。”
雖然得到了知名導演的賞識,但薩瑟蘭始終不溫不火,一直徘徊在二三線演員的行列,沒給觀眾留下什么印象。
直到薩瑟蘭變成鮑爾,這種狀態才得以改變。對于自己扮演的角色,薩瑟蘭這樣評價:“我想鮑爾身上有個強大的道德指南針,他會做他認為是正確的事情,還會做一切危及生命的事,并終能化險為夷。”2010年第八季結束后,薩瑟蘭曾表示,“回頭一看我已經拍了8季192集了,真不敢相信自己能堅持下來。”
憑借在此劇中的出色表演,薩瑟蘭獲得了艾美獎、金球獎等多個獎項。他于2005年入選多倫多演藝名人大道,2009年又入選好萊塢名人大道。2006年,他與《24小時》制片方福克斯電視臺簽訂了一份3季4000萬美元(約合2.5億元人民幣)的合同,成為當時電視圈里身價最高的演員。他還順勢接下許多廣告,比如福特汽車、蘋果公司、雪鐵龍汽車、美國銀行等。一些熱門游戲,如《使命召喚》《合金裝備5》里也能聽到“鮑爾的聲音”。2012年,他又接拍了熱門美劇《觸摸未來》。
如果不是鮑爾,發生在薩瑟蘭身上最大的新聞,也許就是他曾經和知名影星朱莉婭·羅伯茨(下文稱羅伯茨)訂過婚。1990年,薩瑟蘭和羅伯茨在共同拍攝《別闖陰陽界》時擦出火花,當年8月訂婚,并決定于1991年6月14日成婚。但就在婚禮前3天,羅伯茨卻與薩瑟蘭的好友杰森·帕特里克飛往愛爾蘭度假,大大地放了薩瑟蘭一把鴿子,原因是她懷疑薩瑟蘭與一位脫衣舞女有染。雖然薩瑟蘭極力否認,但最終沒能挽回這段感情。
薩瑟蘭有過兩段婚姻,但都是草草收場。他與第一任妻子育有一個女兒。
值得一提的是,薩瑟蘭的父親唐納德與中國挺有緣。他曾在電影《白求恩——一個英雄的成長》中飾白求恩大夫,還曾在馮小剛的賀歲片《大腕》中扮演“大腕”泰勒。
薩瑟蘭進入演藝圈后,人們總拿他和父親作比較,這也給他帶來不小壓力。如今,薩瑟蘭已經功成名就,在即將推出的新片《遺棄》中,父子倆還同臺表演。薩瑟蘭表示:“像每個兒子一樣,我也希望父親為我驕傲,希望他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