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斷舍離’是一種生命的禪。”山下英子在一次如何整理生活的談話中如是說。時下,由她倡導的“斷舍離”正在世界各地流行開來,許多人將它視為一種煥然一新的生活方式。
在日本,怎樣整理家中雜物被視為每個女性的必修課,不過,把收拾屋子變成一種職業,甚至收拾出哲學來的,似乎只有山下英子一人。山下英子是東京都人,從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后創立了“雜物整理咨詢師”這個職業,并成為行當里的佼佼者。但對自己的年齡,她一直不肯公開——媒體上竟然有38、48、58等不同說法。
習慣穿職業裝的山下英子也曾和所有女人一樣,衣柜里堆著數不清的衣服,隨著衣服越來越多,衣柜越來越亂,她發現自己的心情也總是開朗不起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山下英子到高野山的廟中寄宿,第一天師父就把她的衣箱丟到窗外,只甩給她兩套僧服。“對物質放下的過程,就是清理自身、精簡迷惑的過程。”師父的話讓她茅塞頓開,她終于知道,把束縛自己的那些多余的因素剔除后,一切復雜都迎刃而解。
《斷舍離》一書寫于2010年。書中,山下英子闡述了在雜物整理中運用的哲學思想:“斷舍離”。這一概念本是瑜伽術語,鼓勵修行者放下心中執著。從大學就開始學習瑜伽的山下英子,巧妙地將這項修行的內容落實到了日常生活,這種哲學被演繹為:“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山下英子把塞滿了房間的東西分為三類,其一是已經用不著的東西,但仿佛帶著咒語,會束縛人,讓你總想著還可能會用到;其二是雖然還在用,但并不合宜的東西,與主人不搭配;其三,是充滿回憶的東西,它們總是散發出強大的氣場,讓人不忍離棄。她說:“你可以捫心自問,自己想要留下一樣東西,是出自不安?還是出自期待?倘若你一再擔心丟了會后悔,就表示你在下意識地給自己設限。”
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山下英子認為,決定物品去留的關鍵,第一是我和物品的關系,第二是當下。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下來。同時,時時更新,不斷進行更換。她告訴那些因為舍不得丟棄而身心俱疲的人們,“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繼《斷舍離》之后,山下英子又先后寫了《歡迎來到斷舍離》《運用斷舍離每天開心生活的智慧》等書,每本都成為暢銷書。在中國、東南亞乃至歐美等國,《斷舍離》的譯本層出不窮。山下英子還到各地舉辦“斷舍離”講座,其學員不分年齡、性別、職業,連七八十歲的老者都紛紛加入。
“斷舍離”能有這么大的吸引力,有深厚的社會原因。如今,人們受到前所未有的誘惑。與前人相比,我們獲得的物質大大增加,心中的羈絆也越來越多。家中破爛堆積,是因為我們被誘惑左右,不能自拔。其實,令人感到擁擠的,不僅僅是房間,更是心靈。怎樣保持一顆平常心,是很多人思考的問題。
如此看來,山下英子提倡的“斷舍離”,絕非僅僅是一種整理物品的方式,更是一種“幸福”觀:“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丟掉多就是好的念頭”。“斷舍離”給我們的最重要的財富,便是自由。
山下英子建議:“看不見的儲物空間,放滿七成就好,看得見的儲物空間,放滿五成就好,公眾面前的儲物空間,最好只放滿一成。”
那么,你可以想一想,心靈的空間,應該放滿幾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