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我們看到情侶在海灘上深情相擁,看到廣告中新郎在婚禮上給新娘帶上璀璨的鉆石戒指,或是看到有人悠閑地行走在異國的大街上,都可能會想到“浪漫”這個詞。與浪漫相比,現實似乎是枯燥、呆板、乏味的。但是,在西方文學中,浪漫的對立面并不是現實,而是與高貴相聯系的古典。
據《牛津百科辭典》中解釋,“浪漫”一詞在英語中最早出現的時間是1659年。在17世紀,它常常被用來形容中世紀的傳奇,在社會上并沒有被大量使用。直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伴隨著文學中對“浪漫”與“古典”的大討論,“浪漫”逐漸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觀念。然而,對于什么是“浪漫”,以及對于這種審美方式或價值取向的態度,實際上從未完全統一過。
最初,“浪漫”一詞常與“想入非非”“夸張”“過分”等概念聯系在一起。《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就曾被歸入“浪漫”一類。德國作家席勒寫過一篇論文,認為古典主義文學家歌德寫《伊菲革涅亞》時,任由情感支配了意志,“淪入浪漫”,遠離了古典。可見那時浪漫并不是一個十足的褒義詞。
那么“古典”的特征又是什么?按照美學家溫克爾曼的說法,古典的特征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是在一切劇烈情感中都表現出一種偉大和平衡的心靈。相比而言,浪漫的特征則是激情狂熱和庸俗輕薄。歌德甚至認為,當時所謂的浪漫是人性分裂的產物,他把古典叫做健康的,把浪漫叫做病態的。
在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看來,古典型藝術是理想的符合本質的表現;浪漫型藝術的出發點則是孤立的主體的無限性。在文學史上,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中世紀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等,都被認為是古典作品的典型。
當代生活中常用的“浪漫”概念,實際上是在形象上嫁接了西方文學中“古典”的部分外殼——如高貴、優雅;在情感上移植了西方文學中“浪漫”的部分內容——如激情、感性;在精神上,又削弱了“浪漫”的部分特質——如偏執、狂熱。西方文學中的浪漫主義遠沒有在當代獲得勝利,而古典主義的命運其實也沒有好到哪里,真正的勝利者是一種“古典”與“浪漫”嫁接、折中和打磨出來的產物——一種商業化的、世俗的、精致的浪漫。
在此,筆者并沒有貶低浪漫主義者的意思,只不過想指出一個事實,人——不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的常態生活,遠沒有文學世界中的“浪漫”那樣浪漫,也沒有文學世界中的“古典”那樣古典。
站在這個意義上說,文學超越了人的生活。
經過商業化浸泡過的平庸的想象,是精致的浪漫的溫床。在今天這個商業時代,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或有機會去親身經歷文學世界中的“浪漫”,更沒有多少人能親身做到與之對應的“古典”。以親身經歷去體驗任何深刻的情感,都可能付出重大代價。但是,閱讀可以代替體驗,對大多數人來講,不論閱讀浪漫主義還是閱讀古典主義作品,都可增進對深刻情感和獨特之美的認識。所以,請讓我們向那些嘔心瀝血,增進了人類的深刻情感體驗、拓寬了人類思想界域的創作者們致敬。
編輯/王晶晶 美編/黃浩 編審/張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