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篇名為《關注領導干部生活狀態》的文章在《學習時報》刊發后,引起熱議。文章的作者之一、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喬翠霞在山東省委黨校對400多名官員做了有關工作和生活狀態的問卷調查,結果卻發現:“一些干部在工作上廢寢忘食,在生活上貪污腐化,這是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落馬干部‘雙面人生’的真實寫照。”
在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時,喬翠霞說:“沒想到文章引起這么多關注。這說明我們確實揭示了部分落馬官員身上的矛盾現象:兢兢業業工作,無所畏懼貪腐。這需要我們反思,我們要反腐,更要反產生腐敗的制度和環境。”
疑惑:官員真實生活什么樣
喬翠霞告訴記者,之所以要做這個問卷調查,源于多年的工作經歷和偶然的一次感悟。
調任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之前,喬翠霞曾在山東省委黨校工作了16年。黨校的研究工作使她經常接觸到各種官員,也對官員群體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在她看來,官員身上有閃光點,但個人生活卻經常出問題。“一些官員曾和我們一起到紅色教育基地,平時相處能看到他們最真實的情感流露。后來他們出了問題,自己心里都有些接受不了。為什么許多官員腐敗都涉及生活作風問題,而當前輿論也多集中在官員身上的‘問題’,甚至以此評價整個隊伍。問題出在哪里?”
2014年春節,央視推出了“家風”報道,喬翠霞看到這個有了靈感。“我覺得點找得準,現在都說踐行核心價值觀,但不能空對空,家風就是很好的微觀載體。”喬翠霞認為,如果能了解官員真實的生活狀態,或許能從根本上找出癥結,遏制官員腐敗多伴有“通奸”等生活作風問題的趨勢。
從有想法到問卷出爐,喬翠霞用了3周時間。其間,她還征詢了許多政治學老師的意見,修改了好幾次。在受訪者的選擇上,黨校的工作經歷幫了大忙。“黨校長年有官員進修班,調查樣本基本覆蓋了黨委、政府機關、人大政協、司法、企事業單位、高校、部隊等部門,涉及副科至正廳各級,多個年齡階段。”起初,喬翠霞擔心受訪者會有顧慮,但最終問卷共發放473份,回收的有效問卷458份,占問卷總數的96.8%。
真相:扭曲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調查結果出來后,一些數據讓喬翠霞有點吃驚。在工作時間這項上,她看到多數官員平均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86%的受訪者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中國官員其實挺累的。”喬翠霞感慨,“與其他國家的公務員比,我國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幾乎是最長的。”
與此同時,官員與家庭的聯系卻越來越少。問卷顯示,受訪官員在家庭生活中“非異地分居并多數時間在家吃晚飯”的為61%,“和父母同城生活且能經常與父母見面”的僅有2%,“能經常參加孩子家長會”的比例為15%……顯而易見,以工作為重心的官員,在自己的家庭中責任與義務缺失嚴重。這種情況促使家庭生活矛盾的產生。而異地任職的官員生活危機更明顯。喬翠霞告訴記者:“從領導干部異地任職情況看,一半以上的干部有過異地任職的經歷,平均異地任職時間為5.5年。”在這些干部中,有75.6%曾兩地分居,并帶來夫妻溝通、后代教育、老人贍養等問題。
官員與家庭的疏遠客觀上對官員產生貪腐問題有一定影響。“中國傳統社會里有熟人社會的監督,熟人會給他工作、生活一種壓力,異地任職反而缺少這種監督。”喬翠霞說。而對于大多數官員來說,即便沒有異地任職,“幾乎不著家”的工作節奏和方式,也極易使他們逐漸脫離正常家庭生活軌道,淡化其應當承擔的家庭責任,這也是領導干部情感“溜號”的重要原因。
據報道,2012年底至今年9月5日,全國已有241名不同級別落馬官員被移送司法機關或司法機關已介入,其中48人被官方認定存在不正當男女關系,占比近兩成,19人被認定為通奸,14人有至少3名情婦。很多人會問:“為什么官員的工作和生活會如此脫節?”喬翠霞認為,那是因為官員的生活理念被扭曲了,生活方式被綁架了。
日常接觸中,喬翠霞經常聽到有人抱怨,“哪個愿意整天泡在酒里?” “哪個不想和家人休個假?”然而“中國特色的文化觀念,讓領導干部和社會大眾形成一種既定思維,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視為干部服務百姓的至高境界,把忘我工作、不計得失等作為典型,把領導干部休假視為不負責任、不求上進。”所有這些編織成一張張大網,片面化甚至扭曲著領導干部的評價體系。
人際往來使官員的生活與工作界限進一步模糊。“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在法制尚不健全、制度尚不完善的條件下,各種交際應酬可以疏通工作通道,酒席、飯桌已經異化為工作的延續,很多工作需要在半公半私的人際交往和推杯換盞中完成。”喬翠霞說。而官員一邊馬不停蹄地應付著“常規性生活方式”,一邊因疏于對家人的關懷而心懷愧疚,在社會角色的定位上愈加模糊,倍感壓力。在喬翠霞的調查中,94.8%的官員經常感到壓力,家庭是63.2%的受訪者的壓力來源。
官場:回歸常態與理性
喬翠霞的調查為公眾了解官員生活狀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推翻了很多人對中國官員的既有認識,也引起他們的思考。但也有部分人不接受這樣的結果,甚至稱喬翠霞是在為貪官開脫。對此,喬翠霞的回應是:“作為普通公民,我們對貪官同樣恨之入骨,對中央的反腐工作同樣拍手稱快。我們做這樣的調查和分析只是想還原官員的生活狀態,幫助我們更加全面理性地去看問題,去反腐。另外,我一直反對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中國的官場生態環境確實到了該認真整理的時候,如果我們一直沉浸在打老虎,揭老虎,圍觀老虎的表層快感中,這不但有可能強化當前官員群體面臨的信任危機,不利于官員形象的塑造,也不利于反腐工作的深入推進。”
喬翠霞對記者說,在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官員群體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官員的素質、生活和工作方式不僅決定著政府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也引導著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自科舉制度以來,中國的精英階層一直被納入到政府體制之內,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未來,中國如果要繼續將精英階層留在體制內的話,需要做出一些適當的制度安排。其中一點就是必須使這個群體的生活和工作進入一個正常的軌道。
談及官場大環境,喬翠霞說,“中國官場生態的正常化需要兩個回歸:回歸常態,回歸理性。所謂回歸常態,一方面是生活和工作狀態回歸常態,要工作也要生活。另一方面,生活和工作理念回歸傳統,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排序,先做人后做官;對公務員這個職業要回歸其本意,以往我們更多的以‘公仆’這樣的概念將公務員這個職業神圣化了。所謂回歸理性,即客觀地去分析當前官員群體的生活工作狀態。”
如何回歸?喬翠霞認為,最根本的是要改變過去單方面塑造“鐵人”式領導模范的思維定勢,培育“新型官員”,讓官員更接地氣。“實際上我們已經在嘗試,比如在官員績效考核標準上,希望把‘德’放進來。”這種對“德”的考查很難,也不易量化,但卻很值得。“八項規定”出臺后,喬翠霞曾問自己的官員學生,“八項規定”對他們最大的影響是什么?他們說最大的變化是和家里人吃飯多了。這讓喬翠霞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