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能從幾千米高空跌落到千米以下卻面不改色?答:中國股民。這幾年,無論中國經濟如何笑傲江湖,也不論哪家上市企業一夜之間造就了幾個億萬富翁,小股民卻沒有分到什么紅利。但在過去的10月,當四中全會傳出“依法治國”的聲音時,外媒一片驚呼:中國要向法治要紅利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對這種聲音并不意外:“現在全世界沒有比中國人更有錢的了,每年資金增量這么多,為什么股市還是起不來?就因為這個市場缺少公平正義,而公平正義是要靠法律維護的。”
法治缺失無公平可言
環球人物雜志:四中全會重點強調依法治國,這與資本市場之間有怎樣的相關性?
劉紀鵬:中國資本市場為什么一直起不來?表面上,大家看到的僅僅是上市企業IPO壓力大、經濟預期不好,等等。但這些問題其實都站不住腳,中國經濟預期再不好也比美國強多了,可美國股市在危機中怎么還能起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法治缺失了。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經濟增速即使是美國的兩倍也沒有用。
環球人物雜志:資本市場法治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劉紀鵬:主要體現在立法和執法兩個方面。前者是法律跟不上形勢,后者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在資本市場在很多環節都存在漏洞,比如發行上市過程中一股獨大、分配不公的問題。大股東能以幾毛錢、一塊錢每股的價格持有股票,而股票發行價格可能是30多元。很多大股東因此一夜暴富,但從始至終都沒有給企業提供過什么回報,相反卻都在靠減持來套現。9月,股市剛起來一點,他們又減持了362億。
環球人物雜志:民間對于依法治國有兩種呼聲:一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二是應該廢除不合理的法律法規,并制定、出臺新的法律。你認為現在資本市場更需要哪一種?
劉紀鵬:兩種都需要,而且兩種同樣重要。未來一是法律要全面,要跟上實踐;二是不適應形勢的法律要及時修改。這也需要社會提高法治意識。現在之所以很多法律法規跟不上,就因為不是立法意識在前,而是領導講話精神在前。今后應該立法先行。
環球人物雜志:四中全會決議提到簡政放權,對資本市場的好處體現在哪里?
劉紀鵬:我認為簡政放權是向改革要紅利的核心問題。改革紅利絕不是審批批出來的,而是市場化運行的結果。現在的證監會和交易所之間就像個死循環,各個交易所都由證監會監管和出資,人財物什么都不分。各行業協會、自律組織也都成了證監會的派出機構,不同的聲音反映不上來,依法治國、依法治市的平衡機制沒有形成。
證監會簡政放權,一是跟交易所之間,要繼續把審批、核準等功能下放到交易所去;二是跟各個行業協會、自律組織之間,要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權力能放到協會的盡量往協會放,自律組織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自己解決,讓這些機構發揮重大作用。
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取代行政手段
環球人物雜志: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趨勢下,外媒認為,隨著反腐等走向深入,中國將進入法治紅利時代,并給經濟帶來新一輪長期增長,你同意嗎?
劉紀鵬:從長遠看是對的。通過落實依法治國,我們要更多地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來解決中國的制度缺失和腐敗問題。最終要建立一個好的制度,不僅僅是在反腐上釋放紅利,更要在法治形成后,在公平和效率上獲得巨大紅利。
現在限制“三公”消費,要求官員財產公示,就是“偏方治大病”。再如房地產,現在價格下行,很重要的原因是采用了法律手段,對不動產進行登記,還要對房地產持有人進行公示。哪個貪官不怕登記和公示?陽光是最好的反腐劑。如果依法治國的改革能充分落實,良好的法治制衡機制得以形成,必然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福利。
環球人物雜志:你剛才說的是從長遠看,那么從近期看呢?
劉紀鵬:從近期看,反腐讓“三公”消費受到遏制,因此有人說反腐帶來了經濟下滑,尤其是旅游、食品、煙酒等領域。但我覺得這本賬必須算過來,如果過去中國的消費主要是靠貪官用國家的錢、納稅人的錢拉動的,那么就是對人民利益的剝奪,盡管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增長,也是不公平的增長,會導致人民對國家、制度的不滿,隱藏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我們今天寧可不要這種建立在腐敗基礎上的經濟增長,也要建立一個公平、高效的制度。今天的中國應該從長計議,奠定更好的發展基礎。
環球人物雜志:法治能改變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嗎?
劉紀鵬:依法治國就意味著轉變發展模式。現在很多產業產能過剩,比如煤炭、水泥、鋼鐵,這就是中國經濟在過去發展過程中沒有規范化制度導致的。今天我們不能再用這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要速度不要質量的辦法發展經濟,而應該采取理性的、法治化的思維。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中國的經濟結構會逐步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傾斜,新業態會逐漸形成,最終從投資拉動轉成消費拉動。
用法治給企業松綁
環球人物雜志:對于企業來說,強調依法治國會帶來哪些好處?
劉紀鵬:未來3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會以輸出資本、企業走出去為主。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給企業灌輸法治概念,懂法、守法,才能和西方企業競爭。此外,簡政放權、依法辦事能夠激發企業的創造力和活力,在經濟轉型期,創新就是企業最大的紅利。總之,用法治給企業松綁,企業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環球人物雜志:法治紅利對老百姓的經濟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
劉紀鵬:法治對市場業態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比如,簡化護照、簽證等行政審批手續,會促進出國旅游產業;打破醫療壟斷,民營醫院和看護產業就能蓬勃發展……我們要不斷在新產業領域探尋新的消費方式,而不是守著過去的運營環境和商業模式,在吃、穿、家電等領域走不出來。依法治國的紅利最終會讓地方更多地發展新興產業,為本地區帶來更多稅收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