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眼看到“京A00001”的車牌時,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差點以為自己眼花了。睜大眼睛再看,一輛火紅色的跑車正停在眼前,底盤低得幾乎可以鉆到對面的大巴底下。
這是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的一處嘉賓駐地門口,車主人顯然是來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的。根據資料,這個車牌屬于中國改革開放后進口的第一輛法拉利跑車,上世紀90年代初購入時曾引起轟動。而現在,這車沒啥稀罕,只是車牌很“牛”。一位同行調侃道:“那時候名車少,車比車牌惹眼;現在法拉利滿街跑,車牌比車惹眼了。”
老熟人,新風氣
從2002年迄今,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已經舉辦12屆,成為聚焦亞洲、放眼世界的一個重要平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4月10日的開幕式主旨演講中,以“水美魚豐”來比喻論壇的碩果累累。出席論壇的有多位政府首腦和商界領袖,以及智庫、傳媒界杰出人士。52個國家的約3000名嘉賓圍繞“亞洲的新未來:尋找和釋放新的發展動力”主題和改革、創新、可持續發展三大主線,展開58場正式討論和8場夜話。
在論壇現場,林毅夫、陳志武、馬蔚華等嘉賓都是環球人物雜志曾經專訪過的,他們是會場內的焦點人物,有的還得“趕場”。在位于戶外演播廳的第一場電視辯論錄制現場,記者發現陳志武發言剛結束,就急匆匆走出演播廳。記者以為他是有專訪,沒想到十幾分鐘后,他又出現在另一場分論壇主席臺上。
志愿者趙歡歡告訴本刊記者,她是鄭州人,海南師大外語系的大四學生,已經是第三次參加論壇。這幾年,她覺得博鰲最大的變化就是“參會代表越來越多”。每年,海南外事辦都會到各個學校招募志愿者,她一直在會議代表組。志愿者有的負責聯絡嘉賓,有的負責酒店聯絡。她跟的是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格羅夫,早晨8點就要到場,因為要過安檢,8點前人少不用排隊。格羅夫有自己的日程安排,她的工作是幫他引領、接收約采訪的郵件、安排時間等。
會場內外,記者也感受到新氣象。比如節儉:午餐時,博鰲會議中心餐廳菜肴很簡單,蔬菜多、葷菜少,白菜豆腐唱主角。比如親民:李克強總理中午時分特別出來接見記者,親切詢問大家這些天的工作。再比如環保:在會場,大屏幕上同步發布博鰲空氣質量狀況,海南省常務副省長譚力還特意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當日的空氣質量。
盛大的活動,也會出點小紕漏。在一個分論壇中,嘉賓多,且來自不同國家,同聲傳譯人員顯得有些忙不過來。當輪到俄羅斯工商會主席卡特林發言時,傳譯耳機里沉默了幾秒后,傳來了英語翻譯尷尬的聲音:“對不起,嘉賓說的是俄語。”這引起現場一片笑聲。幸好卡特林自帶了俄語翻譯,總算沒有造成溝通障礙。
老地方,新建筑
在本刊記者駐地博鰲小鎮,到處都是高大茂盛的熱帶植物,人卻不多。在鎮政府門口,記者只找到一個公交站點,卻沒有站牌。問路時,記者發現當地人對普通話聽得還不是太明白。一個十幾歲的中學女生連比劃帶說地告訴記者,這里的小巴都是招手停,而且時間不定,上午過來的,下午可能就不會再來了。
博鰲小鎮只有一條主干道,鎮政府、醫院、中學都在這條街上。路邊小樓一樓是商鋪,二層是住宅,招牌都是統一制作的。當地居民說,這都是近些年由政府統一設計、翻蓋的,真正的老房子絕大多數已經拆掉,少數隱藏在不顯眼的位置,有的被改造成酒吧和家庭旅館。
沿路走去,成片的現代商業建筑群拔地而起,沿著海灣蜿蜒無際。其中大部分是公寓式酒店,大多還處于建設階段。一位四川籍的建筑工人告訴記者,他在這里已工作了好幾年,“就是不停地蓋樓,都是外地投資者開發的。”這么多房子有人住嗎?他笑著搖頭:“好多都是空的,平時沒什么人來住,就那么放著。”但當地一位出租車司機說得卻完全相反。“有人來住啊!到了旅游旺季都是人。”
入夜,記者注意到鎮上的酒店公寓黑燈瞎火的房間似乎比亮燈的多。一位酒店工作人員說,年會期間酒店房間還有很多空余。“我想是大環境影響吧。”
老話題,新關注
李克強在演講中強調:“我們將積極推動綠色工業、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開發,形成新的增長點,在此過程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緩解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而在討論中,如何解決環保與發展的矛盾,也是個熱門話題。
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討論中,陸金所董事長兼CEO計葵生說:“我上上個星期在北京招聘一個工程師。我問他,你住在北京不怕空氣不好嗎?他說中國人不會考慮這個問題。20多歲時,考慮第一位的是有好的工作機會,第二是有好的學習機會,第三是有買房子的機會,等等,空氣已經排到第十位了。”他說,中國人對環境的敏感度在提升,因為大家的生活水平在提升當中。可是短期內,比如未來5年內,環境要有很大變化仍然很難,因為“GDP還是比環境的重要性高”。
在環保技術的應用上,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不可超前”。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在“汽車業‘規模論’的隱憂和出路”電視辯論中說:“我說點兒吹牛的話,你們可能不信,但信不信由你。我們明年年底將會推出超過特斯拉Models的產品。”他認為眼下風頭正盛的特斯拉確實對全球發展新能源純電動汽車做出了突出貢獻,“這種大膽嘗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從技術角度等多方面來看,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不會成為汽車業的喬布斯”,特斯拉“也不會成為汽車業的蘋果手機”。
改革還是最熱的詞
在年會上,“改革”成為一個熱詞。在論壇安排的議題中,數十處出現“改革”字眼,包括“亞洲下一輪改革”“歐盟改革”等。而與會人士的發言中,也充滿了對改革的期盼。
改革首先是改政企關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電視辯論中表示,中國無法回避“政府要起什么作用”的問題。從資源配置角度來說,市場要發揮決定性作用,而政府應更好地發揮輔助性作用。
在以“新興市場如何規避中等收入陷阱”為主題的討論中,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德蒙·菲爾普斯表示,“中國必須取消對特殊利益集團的優待,必須停止保護特殊群體。要允許競爭、允許市場準入,最重要的是允許變革。”菲爾普斯表示,中國的國企改革是一種必然,但國企私有化也不一定能帶來更多創新。私有化之后,仍然有可能是壟斷性、官僚性的企業,對外界來說要進入仍然很困難。因此,中國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步驟,比如進一步減少針對國企的補貼和保護性措施,實現經濟轉型。
民營企業也希望通過改革獲得更大空間。在“民營企業家:放松管制與民企機遇”圓桌討論中,遠大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躍直言:“大陸國企是什么賺錢做什么,臺灣有幾個不太賺錢的領域卻都由公營企業來做,比如鐵路和電力。臺灣的電價本來是0.4元/度,馬英九上臺后漲了0.1元,結果還被人家扔鞋子。”他認為,臺灣的經驗值得借鑒,把一些虧本的、或者說福利性的產業交給政府做,其余的東西都交給民間做,應該是效率最大化的。“有些大家不愿意去做的交給國企,國企保護了社會發展的底線,這樣更正確一些。”
還有的企業家期盼改革能夠助力中國企業“做大”。 永隆銀行有限公司董事長、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說:“當年李書福‘走出去’收購沃爾沃的時候,我給他提過3個問題:你有辦法對付西方的工會嗎?你有辦法解決文化的差異嗎?你有辦法獲得連續不斷的融資嗎?現在看來他是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因為習主席在比利時參觀沃爾沃的時候很高興。”在“企業走出去”的對話中,馬蔚華說,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并購70%是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整合的失敗。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融資難,由于政策限制,企業很難在國內貸款后拿到國外去使用。他建議:“我們現在有這么多外匯儲備,可以給‘走出去’的企業提供境外貸款。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可以把額度提高,減少審批,或者是境內、境外有一些區別。要在這個比較困難的階段、在海外還沒有完善的網絡支持的情況下,給中國企業多一點支持,讓企業做大。”
博鰲論壇語錄
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場觀點的盛宴,同時也是各種“語錄”的盛宴。年會期間,“名人名言”比比皆是。
“自己國家的經濟增速長期徘徊在零附近,卻擔憂經濟增速長期處在7%—9%的中國,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克里斯多夫·哈維(德勤全球金融服務業務董事總經理)
背景:談到一些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擔憂時,哈維如此表示。他認為,未來3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也需要注意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以及其背后的三大泡沫:房地產、銀行對產能過剩行業的過多貸款、銀行對地方融資平臺的過多貸款。
“我跟馬云說:兄弟,咱們共同發展,你也不要都革命了,你也沒那本事。”——董文標(民生銀行董事長)
背景:此次年會的一個焦點議題就是互聯網金融,根本沒有來參會的馬云,一次次被各路傳統銀行業代表和嘉賓們“圍攻”。其中董文標的話最具“殺傷力”。他認為余額寶“有的是馬云自己炒作,有的是媒體炒作”,至于對傳統銀行業務的影響,“大家不要擔心,說我們成了末代恐龍什么的,那都是忽悠”。如此激烈的反應,似乎從側面說明,互聯網金融的強勢崛起的確讓傳統銀行業感到“狼來了”。
“我活著的時候沒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
背景: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討論結束前,主持人問五位嘉賓“中國需要多少年能成為像美國一樣的創新大國”,張維迎做了上述回答。他認為在目前的創新體制下,中國的創新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對趕超美國暫時不要有太多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