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前,在湖南省安仁縣一帶,曾流傳著一首《十字歌》:“四字寫起筆連筆,安仁出了唐天際。發動農友打土豪,跟著朱德上江西。”歌詞中的唐天際一生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井岡山斗爭和長征,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屢立戰功。然而,翻閱近年來的新聞報道,關于他的事跡提到的卻并不多。
“父親覺得黨布置的任何事情,都是他應該做而且必須做好的,沒有必要拿出來講,即便對我們子女也很少提起。”唐天際之女唐雙和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對于此次采訪,唐雙和也是一再謝絕,最后還是黃埔軍校同學會出面做工作,她才應允。
記者眼前的唐雙和,衣著樸素,即便面對年輕記者,她也非常客氣,常把“謝謝”“請”等禮貌用語掛在嘴邊。她還一再自謙,自己不善于表達,不妥之處請大家一起商榷,這也讓記者與她的溝通更加輕松。通過唐雙和的講述,唐家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得以與讀者見面。
槍林彈雨,九死一生
唐天際1904年10月22日出生于安仁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青年時期,因為家境貧寒,曾兩次被迫輟學。中學時,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參加反對軍閥的愛國學生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7月,唐天際進入黃埔軍校學習,為第四期學員,畢業后參加了東征、北伐等戰役。之后在故鄉安仁,他曾率領戰友夜襲龍海鹽卡,奪取了卡上的全部六挑長槍和數百發子彈,組織了一支40多人的武裝隊伍,一舉拉開了安仁縣農民武裝暴動的大幕。唐天際還曾組織八百農軍,與耒陽永興友軍配合,打通了上井岡山的通道,策應朱德率領的工農紅軍東進井岡山與毛澤東勝利會師。也就在那里,先后一百多位戰友用鮮血和生命鋪平了湘南暴動軍隊奔向井岡山的道路。
“父親在戰場上可謂九死一生,直到晚年腿上還留有幾乎貫穿整個小腿的傷疤。人家看到了問他,他總是輕描淡寫地說,幸虧沒傷到骨頭,不算什么。”唐雙和回憶,父親的腿是參加北伐戰爭時被炮彈炸傷的,他負傷后拖著傷腿走了幾十里路,到了目的地打開綁腿一看,傷口都腐爛了。不僅腿上,他的頭上、胸前都負過傷。那時唐天際是少校級的營長代表,有一次一顆子彈打中他的右胸,幸而被武裝帶擋住,彈頭嵌進肉里。戰士們驚呼:“黨代表受傷了!”他一下拔出子彈頭喊道:“不要緊!”穩定了軍心。“父親總是說,打仗的時候,共產黨員要沖在最前面,負傷是難免的,很正常。”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身為副連長的唐天際和連長黃霖帶著100多名戰士,揮著駁殼槍,爬上圍墻沖進了省政府大廳。主力部隊撤離南昌時,周恩來、賀龍和衛戍司令彭干臣要唐天際暫留南昌,給了他3個任務:等在袁州的毛澤東同志來南昌;帶走南昌的警察;了解敵情。可是沒等唐天際完成任務,隱藏的敵人就打到了南昌起義總指揮部。唐天際換上便裝,來到西大街光亞瓷器鋪,那里的老板一直很支持共產黨。剛一進去,老板娘就告訴他,“壞人在隔壁抓人,你快躲躲吧!”這家小店只有一層樓和地下室,怎么辦?唐天際看到一個四尺多高的大座瓶,他急中生智,放倒座瓶,蜷起較瘦的身體把自己“裝”進了瓷瓶子里。老板立刻把座瓶扶起,在瓶上蓋了頂破草帽。就在這時,敵人沖了進來,大吼著“有共產黨嗎?”便開始四處搜查,皮鞋聲在瓷瓶周圍噔噔地響,沒有找到蛛絲馬跡的敵人最終離開了。之后接連3天,敵人都在城里戒嚴,唐天際在老板的幫助下脫險。“父親在半尺深的臭水溝里,連夜摸索著,神不知鬼不覺地出了城。”
此時,唐天際身無分文,和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他歷盡艱辛千里尋黨數月,從未動搖過對革命的堅定信念。他被毛澤東譽為“優秀黨代表”,先后擔任過師參謀長、紅四軍參謀處代處長、師政委、師政治部主任等職。1934年10月,他隨三軍團紅五師踏上了二萬五千里漫漫征途。在強渡湘江的慘烈戰斗中,他把政工和宣傳鼓動工作做到了炮火紛飛的最前沿,做到了戰友們的心坎上。過草地時,他強忍傷痛和饑餓,把生命垂危的戰士小金背到了宿營地。萬里征途,唐天際邊打仗,邊籌糧,邊宣傳,邊做群眾與少數民族工作。他隨軍委直屬隊到達吳起鎮不久后,被調入十五軍團政治部任敵工部長。
抗日戰爭時期,唐天際參與太行反圍攻、反掃蕩和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他又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以及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還參與領導了長春和平解放以及長沙和平解放,卓有成效地開展了爭取國民黨高級將領程潛、陳明仁起義和改編舊軍隊的工作。
新中國建立后,唐天際在任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利建設工程總指揮兼工程部隊司令員時,克服了經濟和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日本國會議員帆足先生用“像士兵又像燒茶人”來形容總指揮,僅用75天時間,唐天際就順利帶領完成了荊江分洪工程,對根治長江水患、造福人民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父子兩代,舍身為國
“人生在世,靠前人生長撫養起來成人,為創建美好世界,為人類謀幸福。如果你不繼續和前人一樣,而只是圖享受,不但與世人無益,而且對世人有害,既非人也,獸亦不如也。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即創造美好的世界,為人類謀幸福的世界觀,而為這個人生觀而奮斗,犧牲也是高尚的。”唐天際生前曾留下這樣的隨筆,也成為唐家的家風。
唐雙和告訴記者,她的母親耿希賢和父親共育有4個孩子。幾個孩子學業優秀。他們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全部走上了從軍之路。其中大哥唐雙津表現最為突出。唐雙和說:“哥哥從小學到中學一直都是班長,是孩子王,大家都喜歡聽他的,初中三年級時拿過作文競賽一等獎,參加了青年社會主義積極分子代表大會。高中就讀于北京四中,是班上的班長”。大姐唐雙延也很優秀,高中時就入了黨。唐雙和回憶,“那時候我們的家庭學習氣氛很濃,家里有兩個例會,一個是每學期結束的總結會,一個是黨員會。黨員會大姐入黨后就和爸爸媽媽一起開,我們不能參加。大姐還被允許接紅色電話,這些都讓我們特別羨慕,都覺得入黨是件非常神圣而光榮的事情。”每次家庭會,唐天際夫婦都要求孩子們拿著本子記錄,談自己的優缺點,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在革命家庭的優良傳統熏陶下,兄弟姐妹從小立志“永不背叛革命前輩,永不背叛黨的事業”,時刻告誡自已不能貪圖安逸,要嚴格要求自己。
在四個兄弟姐妹中,唐天際最喜愛兒子唐雙津,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面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喪子之痛。1968年10月,唐雙津離開學校參軍入伍,到昆明軍區陸軍第十四軍一個步兵連隊當兵,1969年2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提干后,被調到司令部軍務處當參謀。“哥哥一直是父親的驕傲,即便到了連隊,也是刻苦讀書,發表了很多的軍事文章,連節假日都不休息,學習累了就背上水壺,攀山登峰鍛煉身體,以適應亞熱帶氣候條件下的作戰需要。在司令部機關工作5年,他走遍了全軍45個連隊。”唐雙和說。
1975年,唐雙津在云南執行任務時犧牲。唐雙和回憶,“當時父親已經70多歲了,哥哥犧牲的消息父親是第一個知道的。他異常平靜,但是我知道他心里肯定非常痛苦。父親覺得,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別的孩子能死,那我的孩子犧牲也是正常的事情。后來我們趕往云南哥哥犧牲的地方,母親也沒有提任何要求,就說自己的孩子為國家執行任務不幸犧牲了,沒有什么可說的,理所應當,和其他犧牲的戰士一樣安置就行。所以,哥哥的遺體與同犧牲的戰友埋葬在一起,現在還存放在云南十四軍的烈士陵園里。”當年,唐雙津只有26歲。
上馬揮戈,下馬揮毫
唐天際一生,不僅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將軍,還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書法家。他有靜坐沉思的習慣,心有所感便隨手寫下,手頭有什么筆紙就用什么,然后再逐字逐句推敲。因此,他留下了大量的墨寶和詩詞、隨筆,讓我們看到這位儒將的思想風格和處世態度。
談起父親的書法技藝,唐雙和說,這其實和父親幼年的經歷有關系。一方面是愛好,在當時也是逼出來的。唐天際的老家在安仁縣楊柳田村,村里30多戶人家,沒有一個會寫字的,春聯、紅白喜事的對聯、祭文等都要請豪紳地主去寫。窮人費了錢財,還要受白眼,村里的長輩就湊錢辦了個讀書會,讓孩子們認幾個字,免得求三拜四。唐天際7歲時就被推選去讀書習字,其父管教甚嚴,甚至拿長澡巾捆著調皮的唐天際在桌子前讀書練字,唐天際的字就這樣慢慢上路了。開始在當地小有名氣,村里前來找他寫字的人絡繹不絕,他經常從早忙到晚,一刻不停。這樣經過10年磨練,唐天際和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很多年后,頗愛書法的時任韶山管理局局長龔固忠也曾問過唐天際,將軍一生南征北戰,戎馬倥傯,又是怎么成為聞名遐邇的書法家的呢?唐天際頗有感慨地說:“寫字沒巧,貴在多練。我現在80歲了,但還每天堅持。”
如今,在韶山滴水洞門口的石碑上,還印有唐天際將軍留下的詩詞墨寶。那是他生前在一次游覽中,被韶山八景所震撼,突發感想,在每個景物的名稱里面加了個字,串成的一首詩:“韶峰聳翠端,仙女修茅庵。胭脂古井鏡,頓石成門關。石壁流泉涌,塔嶺晴霞觀。風儀亭址在,石屋清風間。”有關部門將其保留,供游人欣賞品味。
現珍藏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的一件國家一級文物,也出自唐天際之手,這是他送給回族大教主洪壽林的錦幛。70多年過去了,此件書法作品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珍貴歷史,也見證了紅軍與回族教主友好互助的傳奇經歷。1936年,紅軍西征,紅十五軍團到達寧夏豫旺(今同心縣),派聯絡員喬裝打扮到洪壽林家與他秘密接觸。洪壽林聽聯絡員講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等,經常談到半夜。他還策劃舉行了一場穆斯林活動——阿訇穿衣(畢業)典禮,讓兩位聯絡員打扮成阿訇的模樣,混在人流中安全離開。經過接觸,洪壽林了解到紅軍是窮人的軍隊,他表示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
此后,洪壽林在白色恐怖中向教民宣傳紅軍是人民的軍隊,動員教民參加紅軍,給紅軍送糧草,支援紅軍北上抗日,尤其是為我國第一個縣級回族自治政府——豫海縣回族自治政府的建立做了很多積極有益的工作。為了表彰洪壽林,時任紅十五軍團政治部首長唐天際題寫了“愛民如天”的大紅錦幛贈予他。1937年,洪壽林臨終前叮囑兒子,紅軍的光輝將來要照遍天下,紅軍送的“愛民如天”錦幛是無價之寶。家人遵照囑咐,冒著極大的危險,將錦幛密封后藏在土炕底下。1949年新中國成立,洪家才將這幅唐天際的書法作品捐贈給人民政府,后轉至自治區博物館,陳設于革命文物展廳。
堅守傳統,做好自己
在生活中,唐天際和妻子都堅守共產黨人的老傳統,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絕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唐天際任總后勤部副部長,掌管全軍物資發放,他想穿件高檔衣服,只要開口,馬上就有。但是他常常幾年都不去領一套新衣服,舊的補補又穿。一次和警衛戰士打臺球,不經意脫了外面的軍裝,只見襯衣前后打了幾塊大補丁。還有一次,唐天際陪越南軍事代表團去滿洲里,為招待客人,他從自己口袋里掏出300塊錢,叫隨行的孫學著去買水果和香煙。商店開了一張發票,孫學柱準備報銷后把錢交給唐天際。他知道后,就把發票要了過來,當著眾人的面把發票撕了。孫學柱說,唐副部長,這對于你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啊。雖然目前國家暫時困難,但是一個國家也不在乎這幾個錢,何況你家并不富裕呀。唐天際認真地說:“有了國家才有我們的小家。每個人都為國家減輕一點負擔,國家的日子就會好過多了。”
唐雙和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剛上小學一年級,全家幾個孩子都在玉泉路上學,一周才能坐班車回家一次。有一次,兄弟姐妹錯過了班車,可是幾個孩子誰也沒有動用父親公車的念頭,當時唐天際已經是總后勤部副部長了。4個小孩子就這樣從下午走到了天黑,“我印象太深了,那個時候剛一年級,從北京西邊玉泉路走到地安門,近20公里,走到北海公園附近的時候,我實在走不動了,哥哥姐姐就輪流背我,大家誰也不敢給家里打電話,主要是根本就沒有那種意識和念頭。那一晚,可把家里人急壞了。”
如今,唐天際的子女依舊過著平凡的日子。采訪結束時,唐雙和說:“父親他們那代人不用說什么,都做出來了,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也保留著我們中華民族最可貴的精神和品質。我們要做的就是繼承,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僅此而已。”
(感謝黃埔軍校同學會對本采訪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