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互聯網成了理財領域的一匹黑馬。從余額寶開始,人們口袋里的錢不斷滾入各種互聯網理財產品里。
作為先行者,余額寶坐穩了老大的位置,后來者想要分一杯羹,必須打出更誘人的旗號。2013年10月28日,百度首次推出理財產品“百發”,承諾收益率8%,短短幾個小時,10億元的認購額度就被投資者搶空。11月29日,天天基金網推出約定收益率7%的理財產品“財富債添利”,短短10分鐘便達到募集規模上限1.5億元。12月25日,網易推出“添金計劃”,號稱預期收益超過11%,5億額度很快就被搶完……
這些互聯網公司推出的理財產品,背靠的是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2013年,貨幣基金收益率平均在4%—5%。年末市場缺錢,貨幣市場收益率上升,這些貨幣基金的收益率短期內可以達到5%—7%。然而這幾家互聯網公司,竟然承諾給予7%以上,甚至超過10%的收益率,這錢從哪里來?
以承諾收益率8%的百度“百發”為例,首輪發行采取買一送一的方式,即客戶買一份基金,百度就同步買一份,兩份產品的收益都歸客戶所有。第二輪“百發”雖然沒有買一送一,但強調“由中國投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提供擔保,8%起有保障”,讓人不由猜想,百度是否在自己出錢通過擔保公司以賠償金的方式發放收益。而網易“添金計劃”則更加直白,直言自掏腰包給予相當于收益率5%的現金紅包補貼。
這一現象初看是個雙贏模式,互聯網大佬們把在其他行業屢戰屢勝的免費加補貼政策,搬到了金融業,企圖在互聯網金融跑馬圈地,復制其他行業互聯網化的成功。而互聯網金融的首批客戶也嘗到了甜頭,分享到了不菲的收益。
然而紅火的背后,隱藏的卻是很大的風險。盡管都是互聯網公司掏腰包補貼,但互聯網理財產品與其他互聯網服務有著兩大區別,使其蘊含著潛在的威脅:
其一,運作不透明。現代金融監管的首要要求就是透明,具體到理財產品,資金投向、收益來源、收益的分配方式都要求透明。目前的互聯網理財產品,資金投向是貨幣基金,收益分配與貨幣基金完全一致,這兩方面做到了透明,但在收益來源上卻并不透明。這里說的收益來源透明,并不簡單地指收益從哪里來,而是要明確披露募集來的資金投資了哪些資產、獲得了哪些收益。互聯網公司自掏腰包補貼收益的做法,違反了收益透明的原則。而有些互聯網理財產品只承諾收益率,卻避而不談如何實現,更是赤裸裸的不透明。
其二,這種補貼模式不可持續。以目前多數互聯網理財產品5億、10億、50億的規模,財大氣粗的互聯網大佬們還補貼得起。但這種規模才是剛剛開始,嘗到甜頭的投資者會源源不斷地把錢從銀行轉移到互聯網金融。目前國內廣義貨幣供應余額(M2)已超過100萬億元,如果互聯網金融能夠吸引5%的資金,以1%的收益率進行補貼,每年補貼的資金量將達到500億元。到時任你是百度還是網易,都扛不住這樣的補貼。拿余額寶來說,目前規模已經超過2500億,倘若支付寶按網易的做法給5%的補貼,每年將耗費125億元,而整個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的年收入不過170億元。
帶著這兩大特點,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此類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未來:一個投資產品,承諾遠遠高于市場水平的收益率,背地里卻是發行方在貼錢。一開始進去的人嘗到甜頭,投入更多錢進去,同時也有更多人慕名而來。發行方很快把自己的錢貼光了,只好用后來的人的錢分紅給先來的人,同時借先來的人得到的超高收益吸引更多人進來。然而,市場上的錢不是無限多,這種補貼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總有一天,這個投資產品的資金鏈斷裂,所有還在其中的參與者都血本無歸……聽著是不是很耳熟?沒錯,當年的龐氏騙局就是這樣。
放眼國內互聯網,各種免費和補貼充斥其中,已演化出“先免費,再找商業模式”這種以前不可思議的模式。在很多傳統行業,這樣做的確提高了效率,創造出了許多財富。但對于這種模式潛入金融領域,必須要非常小心。倘若不加限制地任由互聯網金融“顛覆創新”,脫離傳統金融業監管,終將釀成巨大的金融災難,使數億網民的財產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