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姚建萍,1967年生,江蘇蘇州人,著名蘇繡藝術家,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姚建萍一襲粉底金花的上衣,內襯黑色的薄羊毛衫,有江南女子的文雅氣質。陽光透過會議室的窗格,稀疏地灑在她的肩頭,她的眼眸里有說不清是激動還是沉思產生的光澤。“20多年前,其實日子過得蠻不錯了,但我還是去學了人物繡。這20來年,我一直在想,我還能做些什么?”
這是2014年的除夕上午,蘇州郊區小鎮木瀆山塘街上,飄著“繡娘”大旗,繡品商店隨處可見,附近還有“繡圣”沈壽故居。
姚建萍的刺繡藝術館就在山塘街上的古松園內,一層展示廳擺放著她的作品,環球人物雜志記者此刻是唯一的客人。其中《海納百川》和《春早江南》分別被收藏于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看照片可以想象原作的磅礴之氣。《富春山居圖》蘇繡合璧卷,被贊為“賦予黃公望原作新的生命力”。曾搭衛星遨游太空的《我愛中華》采用了60多種蘇繡針法,可稱為是一部蘇繡藝術的“百科全書”。《英國女王》則被白金漢宮永久收藏,安德魯王子曾經說,這幅作品“超過了我這個兒子對母親的了解”。但最打動記者的,還是根據意大利攝影師洛迪所拍周總理肖像創作的《沉思》。面對這幅作品,有一剎那,記者似乎也感受到總理溫暖目光的注視。
8歲就拿起了繡花針
環球人物雜志:你是怎么開始拿起繡花針的?
姚建萍:蘇州的木瀆、光福、鎮湖、滸關都是刺繡之鄉,我是鎮湖人,從小對刺繡有感情,8歲就拿起了繡花針。小學有一年暑假,我給鎮里的合作社繡了條領帶。那時,這些領帶是出口的。領帶繡完后,我真的拿到了點錢,很開心,因為自己繡的東西有人要了。我有個哥哥,是蘇州一家服裝廠手藝最好的師傅,我也幫他繡花,慢慢學會了手藝。
蘇繡行業有句老話,學3年走遍天下,再學3年寸步難行。前3年學的是皮毛,學得深就需要堅持。很多人學了3年就堅持不下去了。
環球人物雜志:但你一直在堅持。
姚建萍:我確實是一心一意做這個事。我的大女兒只有8個月時,我就到蘇州城里拜師學繡人物。那4年里,我一個月回家一次。我不是不愛家,但是對藝術的追求真的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有時想想,很感激家里人的支持。
環球人物雜志:人物繡難在哪里?你是如何選擇創作對象的?
姚建萍:無論花鳥還是人物,都涉及造型結構,同時要把精神層面的東西表達出來。人物的表情變化非常微妙,抓住一剎那的眼神很不容易。我選擇人物的標準一個是美,一個是時代性。比如周總理,他那種美、那種堅定的風度,讓我們這代人發自內心地敬仰。再比如英國女王,她對國家、家庭、個人都照顧得那么好,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女性,所以,我用最美的絲線來塑造她。
從繡金魚、小貓到繡人物
環球人物雜志:有人把你和沈壽(1874—1921)、顧文霞(1931—)并稱為蘇繡的三代“皇后”,也有人稱你是“沈壽傳人”。你是什么時候知道沈壽的?
姚建萍:這個“皇后”是媒體朋友“封”的,我也很驚訝,同時覺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我進入這個行業七八年時,有了感覺,就開始追“根”,一追就追到了沈壽。我的體會是,沈壽大師的貢獻在于她讓蘇繡走出去,讓世界認識和認可蘇繡。而顧老師作為蘇繡的掌門人,帶領一個團隊、一批大師把蘇繡品牌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逢年過節,我都會看望顧老師或者打電話,交流的主要是刺繡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現在,我也是不僅要把自己手上的作品做好,還要帶好團隊。
環球人物雜志:這個難度更大。
姚建萍:是的,帶團隊是極不容易的。首先技術要好,手上功夫是第一位的。別人不會的我能做出來,你堅持不了的時候我還在堅持,這樣才能帶團隊,一起努力為蘇繡這個品牌錦上添花。
環球人物雜志:怎樣錦上添花?
姚建萍:傳統的蘇繡作品尺寸小,多為擺件飾品,如金魚、小貓,這在過去蘇州人精巧的生活空間里很適合。但隨著社會發展,我們也要不斷地去探索、突破,去創作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從金魚、小貓到人物,再到大型作品。
大型作品就像交響樂,幾十個人一起創作,相互間的默契非常重要。我擔任的是總指揮,要不要做一個大作品、怎么做、投入多少資源,技法有什么突破,都需要決心。做得好,更上一層樓;做得不好,就砸了牌子。但我想,藝術創作總是要不斷探索,不斷解決困難。蘇繡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幾代人努力留下的珍貴牌子,我一定要盡我所能把它做好。
環球人物雜志:聽說《富春山居圖》完成后,中央領導曾來電話祝賀?
姚建萍:是的。那是2010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說,希望把元代畫家黃公望分藏于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合成一體,我馬上想到可以用絲線讓這幅圖合二為一。我們整個創作團隊到富春江去體驗生活,還要了解黃公望的生平,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技巧等。傳統的蘇繡講究細膩光亮,但這個作品需要體現歷史厚重感,不能光亮。我們反復探索,最后用“韻光繡”解決了問題。作品完成后,2011年的大年初三早上,我忽然接到總理辦公室打來的電話,代表溫總理對我們的創作表示祝賀,當時我非常激動。
兩個女兒對蘇繡很有感情
環球人物雜志:在你看來,蘇繡的下一步發展,瓶頸在什么地方?
姚建萍:傳承非常難。我們小時候,讀書沒那么緊張,刺繡是陶冶情操的業余愛好。而現在,孩子們讀書都來不及,從小不接觸刺繡,對它也沒有感情。年輕人生活在網絡世界里,一下子讓她做刺繡,坐不住。社會一定要了解、認可蘇繡的藝術價值,在教育體系里納入蘇繡,它才能代代傳承。
環球人物雜志:你女兒喜歡蘇繡嗎?
姚建萍:我的兩個女兒都對刺繡很有感情。大女兒剛從中國美院畢業,正在考研究生。小女兒在美國學藝術設計。
今年,清華美院要開設刺繡高級研修班,邀請我做導師。我想講講這20多年刺繡行業的希望和問題,也想講講如何從“匠”到“師”。刺繡的人要懂設計,懂繡會畫,懂畫會繡,才能成才。但現在,搞刺繡的人不懂設計,高校的人又缺少有實踐。我想探索一條新路。
我女兒常說,媽媽你的境界越來越高了。我有時回想一下,也會為自己感動。這幾十年走得不容易,但我會毫不猶豫地走下去。我的付出和努力,老天都記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