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4日海牙舉行的核安全峰會上,西方7國首腦見縫插針舉行緊急會議,一致決定暫時剔除俄羅斯的八國集團(G8)成員國資格,直到后者“在烏克蘭問題上改變立場”,并取消原定6月召開的索契G8峰會,代之以9月的布魯塞爾G7峰會,下一步還將考慮針對俄羅斯進行新的制裁。
G7對俄羅斯的決絕態度,究竟意味著什么?
法國《費加羅報》援引一位該國外交人士的話稱,G7排斥俄羅斯的理由,并非全因烏克蘭問題,“G8是個價值觀的組合,俄羅斯如今已不適合”。
有觀察家指出,G8從一開始就帶有“勉強湊合”的色彩:當初,俄羅斯正經歷后蘇聯時代經濟滑坡的陣痛,經濟實力和G7差距巨大,但歐美先前想對俄羅斯的“民主化”給予褒獎,體現在價值觀上是“自己人”,就在形式上承認它是工業化國家。后來又希望把“普京的俄羅斯”約束在G8“金籠子”里,以免這頭“北極熊”到處亂撞。俄羅斯方面,認為得到西方世界的承認和接納,有利于彰顯其“頂級大國”的形象,自然是樂而為之。而實際上,不論地緣政治、意識形態還是本應成為“硬指標”的經濟數據,G8都是不折不扣的是“G7+1”。
所以,在很多G8峰會場合,常出現G7為一頭,俄羅斯為另一頭的局面。由于立場大相徑庭,G7領導人和普京的會談基本很難達成共識。
那么,西方國家是否打算徹底將俄羅斯趕出G8?
很難說。在許多西方政治家看來,讓俄羅斯繼續待在G8里還是有一定好處的,至少可以令普京投鼠忌器——為保“大國形象”和爭得更多利益,而遷就一些“G8規矩”;G7里多數是歐洲國家,對俄羅斯有“天然氣依賴癥”。徹底剔除俄羅斯,估計這些國家還都沒想出解決的辦法。
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并非真如表現的那樣硬氣,對G8成員國資格“無所謂”。
俄羅斯的經濟結構極不合理,對石油天然氣出口的依賴一直很重。普京的高支持率,其底氣在于自1998年起逐步積累的、超過5000億美元的“石油紅利”,一旦喪失G8資格,這份“紅利”能否維持就很難說了。所以,俄官方極力淡化這件事,這也恰恰表明他們對G8成員國身份的重視。
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使各成員國不愿讓G8徹底破裂,那就是G20的“威脅”。
幾年前,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和新興國家的崛起,旨在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重演的國際經濟合作論壇G20誕生了,并在經濟領域日漸取代了G8的地位。G20代表全球人口2/3和GDP總量90%,顯然更具代表性。不過G20是個沒有常設機構、成員又太多的組織,效率很成問題。所以,一些機構就在討論,能否改革G8,創立一個比G8更具代表性,又比G20更高效的討論平臺。高盛集團曾經構想,組建一個G14,即G8加上巴西、印度、中國、墨西哥、南非、沙特等國,在這個平臺上可以討論一般問題;另在G14中再挑選最具代表性的美國、中國、歐盟、日本組成G4,集中討論最重大問題。這樣,就可以兼顧代表性和效率了。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曾建議剔除部分“不稱職G7成員國”,以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取而代之。
不論G8如何“改革”,都會讓很多國家產生擔憂。一些新興國家的加入,會讓西方大國擔心減弱主導權和話語權;而新興國家也認為加入它勢必會丟棄發展中國家身份帶來的便利,并負擔起“發達國家”的國際義務,有些“虛不受補”。另外,此次G8剔除俄羅斯,理由是“價值觀不同”,這也會讓一些新興國家多些思考:自己日后會不會成為第二個俄羅斯——先陪太子讀書,然后一言不合又被“開除留校察看”。
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遜預測,如今還能占到世界經濟總規模44%的G8“富人俱樂部”,到2030年將下降到31%,而G20中另外12個非G8成員,同比則將由39%提升至51%。面對這些不以自己意志發展的問題和自身的利益,相信不論是G7還是俄羅斯,都會慎重考慮下一步的分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