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重慶酉陽人。美食家,餐廳老板,詩人,《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美食顧問。著有《碗里江山》《媽媽的柴火灶》《民國吃家》等。
二毛,是一個在美食界響當當的名字。他做的菜,食材普通,最為家常,卻味道綿長;他開的餐館,創意十足,吸引了各路吃貨;他寫美食文章,既有專業大廚的各種技術細節,又具有詩人的感性和學者的文化色彩。就連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都請他做顧問。
“美食和詩一樣,它們的靈魂都是美好的。創造一種美食,就像創作一首詩歌,它們都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他對環球人物雜志記者說。
兒時記憶中的柴火灶
二毛本名牟真理,小名“二毛”,還有個大哥叫“大毛”,從小父母就這么叫他們兩兄弟。后來,他隨手把小名拿來當了筆名?!拔业膹N藝是媽媽帶出來的,七八歲我就跟著媽媽做菜了。”母親對二毛的影響根深蒂固,他說,只有媽媽的柴火灶,才能烹出最美的佳肴。
他的母親名叫毛榮賢,曾因為給領導提意見而被單位開除,遭批斗和下放,但這并沒有改變她灑脫樂觀的性格。二毛說,母親做菜很有天賦,從來沒有人教,她自己一直摸索和鉆研。她做的飯菜香氣撲鼻,鄰居們忍不住喊:“你讓我們流口水把腳背都打腫了!”街上賣百貨的小姑娘也循著香氣跑來,母親就說:“想吃吧?那就做我們家的兒媳!”
小時候每到做飯時,在泥土砌成的柴火灶旁,聽著劈柴聲、炒菜聲,是二毛最幸福的時刻。他最喜歡給媽媽打下手,坐在灶門前給母親添柴燒火,然后時不時吞著口水,伺機還偷上幾嘴。
在貧窮匱乏的年代,食材再普通不過,還有很多是不起眼的邊角料,但母親總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二毛記得有一次,他把白菜梗和茄把都扔了,母親將它們撿起來,稍加整頓后把菜梗扔進了泡菜壇子,而茄把與茄瓜一起入鍋,佐點油鹽和米湯,別有一番風味。
二毛的母親上世紀80年代初就過世了,那時候她才50歲出頭,二毛寫下《媽媽的柴火灶》紀念她。他精選了50道媽媽經常做的飯菜,豆芽、豆腐、米湯、鍋巴、蛋炒飯……最樸實無華,卻深情無限,這些美好的味覺記憶成為了二毛一生的靈感,后來他在自己的菜館中,將“媽媽菜”發揚光大。
第一家店被自己和朋友吃垮了
二毛大學學的是數學,當過教師,自己也寫詩。后來,他和朋友創立了“莽漢詩派”。“想吃什么,陽光拌豆苗,月亮煮清粥,米線過小橋,再加兩支紅辣椒,只要你喜歡,我會為你把春風用來清炒,雨絲下面,落葉紅燒……”這是二毛的《為心愛的人下廚》中的文字。
那時,一大幫朋友經常聚會,大家都沒錢,吃不起餐館,只好“吃轉轉”,這周去你家,下周去他家。本來就很會做菜的二毛理所當然成了大廚,而且,朋友們規定,每次做菜一定要變換花樣,不得重復。這樣幾年下來,二毛的廚藝突飛猛進,琢磨出各種新的菜式。經常是幾個人吃著吃著,又來兩個人,三個人……最后來了十幾二十個人。桌子坐不下了,就把門板卸下來,叫“門板席”,人和菜離著一米遠,夾菜還要站起來。
1986年,二毛和詩人李亞偉在酉陽縣城開了第一家火鍋店,但這個店沒過百天就垮了,是被二毛和朋友們給吃垮了。后來,他又陸續開了幾個餐館?,F在很流行的干鍋、冷鍋魚等菜的做法,都可以在他的館子里找到原型。
每到春天,二毛還會去各地“采菜”,就像采風一樣,收集各種民間菜的樣式。他帶上消食片,有時一天要吃上十多頓,遍嘗各地美食,從民間高手身上吸取養分。就連一個鍋蓋,二毛都能講出一番道理來,這是他在武陵山區看農婦做菜得到的啟發?!板伾w與火候有關,像中國菜里的悶、煮、烤、燒等都需要蓋上鍋蓋,鍋蓋上的蒸汽與水流在一起我稱為‘空氣湯’,它能產生濃郁的香味。”
二毛提倡美食在民間,新鮮的當地食材更是他所關注的。每到一地,他第二天早上必去菜市場,買些當地土生土長的東西。有一年,二毛去西雙版納,臨走時拖著兩個大拉桿箱,里頭裝著大半個“冬瓜豬”和當地的很多蔬菜,連朋友送他的藏了10多年的普洱都撂在了一邊。而在北京,很多朋友早已聞風而動,飛機剛落地,一群人已經在等著他下廚了?!懊朗呈且环N生活方式,其核心是分享?!彼呛堑貙τ浾哒f。
二毛還喜歡搜集各種美食典籍和菜譜,差不多有3000冊,其中壓箱底的寶貝,一個是袁枚的《隨園食單》,一個是王世雄的《隨息居飲食譜》,都是清朝版的。在二毛看來,這不僅是一種收藏行為,而且也是一種研究行為?!懊朗臣乙欢ㄒ嗫垂偶沤裰型獾拇髲N也都要‘打譜’,因為它會豐富你的知識,可惜的是當今很多人不太注重菜譜了。”
烹飪一定要尊重食材
環球人物雜志:你是《舌尖上的中國》的顧問,具體擔任了些什么工作?
二毛:我和《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都認為“真正的美食在民間”,所以才有了《舌尖上的中國》的合作,第一季是“打撈民間美食記憶”。《舌尖上的中國2》的主題就是“媽媽(家鄉)的味道”,我給他們的策劃班子做講座,發現人手一本《媽媽的柴火灶》?!皨寢尅笔侵袊腼兊囊粋€縮影,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傳承的縮影。在這一季里,你會看到很多鏡頭,特別針對一些手工的做法而非機器打的,我們叫做“古法”。
環球人物雜志:這個“古法”怎么解釋?
二毛:比如張大千喜歡做一道菜,水煮牛肉,現在做這道菜,放的辣椒面,是用機器打出來的。但地道的做法是,干辣椒加菜油炒,炒了之后再把它碾細,就比直接放辣椒面口感要好得多。但現在很多古法丟失了。
環球人物雜志:你似乎對一些新派菜不很認同,為什么?
二毛:新派菜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但有一點很重要,烹飪一定要尊重食材,對食材要有敬畏。很多新派菜不是這樣,比如說把不適合川做的食材拿來做,特別是海鮮。生在海邊的東西,它一定是天生地迎合一種烹飪手段,你去把它加麻加辣,這是不對的。
環球人物雜志:你覺得為什么現在川菜這么流行?
二毛:川菜是調味最廣泛的菜系,對其它菜系也融合得很好。為什么現在它能大行其道?由于污染、反季節等等原因,食材太差了,所以,追求本味的淮揚菜和粵菜,就沒有競爭力了,人們只能偏向重口味的川菜。其實,麻辣是對川菜的認識誤區,6000多道傳統川菜中,有一半沒有辣椒花椒。川菜的靈魂并不是麻辣,而是郫縣豆瓣和泡姜泡椒,帶點微辣和香味。它們都經過發酵,所有發酵的東西都是很有后味的。經過發酵才有靈魂的味道。
環球人物雜志:古法沒有了,食材也很差,那很少人能嘗到真正美食了。
二毛:是的,美食變得越來越小眾。我常對自己的兒子說:“你們最大的幸運,是不知道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飯菜有多好吃。而你們最大的幸運,就是我們最大的痛苦?!?/p>
環球人物雜志:那作為一個美食家面對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
二毛:我希望盡我所能吧,通過寫書、做紀錄片把一些失傳的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