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典籍浩如煙海,其中最神秘者,莫過于《山海經》。書中所記載的山川河流、珍禽異獸光怪陸離,哪些是神話傳說,哪些是上古社會的真實,至今也無法一一辨別。2014年4月,學術經典作品《山海經校注》出版,作者袁珂在上古神話世界里鉆研了一輩子。
《山海經》成書大概在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作者不詳。關于書中山川物事的虛實,有些如黃河、華山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一致,但也有西王母、精衛、馬身人面神等似乎只存在于神話中的形象。再加上流傳年代久遠所造成的訛誤,學界敢涉獵《山海經》并加以研究者,是少之又少。
袁珂是這些少數人中的領軍者。他1916年生于四川省新繁縣,自幼聰敏好學。21歲時考入四川大學中文系,其后轉入私立華西協和大學中文系,師從著名學者許壽裳先生(魯迅的好友),研究中國小說與戲曲。
最初,袁珂的事業規劃里并沒有和神話相關的東西。大學畢業后,他先是在宜賓、綿陽等地當了幾年的中學教師。教書之余,還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1946年8月,應許壽裳先生之邀,袁珂赴臺灣擔任臺灣編譯館編輯。因為工作閑散,他便從臺灣圖書館借了許多古舊書來讀,其中一本便是《山海經》。讀完之后,袁珂一下子就被上古社會的神秘世界所吸引,決定從漫無邊際的文藝創作中抽身,做一些專門的學術研究。他繼續閱讀了《楚辭》《淮南子》等書,并萌生了專門研究神話的念頭。
《山海經校注》耗費了袁珂30多年的心力。他的第一篇神話研究論文《山海經里的諸神》寫于1948年,其后的漫長歲月中,他又逐字逐句進行校正、詮釋,完成《山海經海經新釋》13卷,后又完成《山經柬釋》5卷,合成完整的《山海經校注》。與一般的校注類作者相比,袁珂以深厚的神話功底,糾正了前人注本的多種訛誤,并加入新近文物出土成果,對《山海經》中相關神話的解讀頗有獨到之處。
1948年2月,經常批評國民黨的許壽裳在臺大宿舍被歹徒所殺。案件本身沒什么問題,警方搜出贓物,兇犯供認不諱。但臺灣文化圈不少人都認為許壽裳是被特務所殺,將此視為白色恐怖,并從1948年下半年起陸續離開臺灣。袁珂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949年初回到成都,第二年就出版了自己的神話研究著作《中國古代神話》。此后,他又陸續撰寫了《中國神話史》《中國神話通論》等著作。它們中大部分都再版重印,并在國外有多種譯本,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這樣一位著作等身的學者,你可以想象他的“書呆子氣”有多重。袁珂的兒子袁思成曾回憶,周末,一家人好不容易去公園,袁珂卻總是帶著書。待年幼的袁思成跑去玩耍,他就坐在石凳上看書,一看就是幾個小時。袁思成都回家了,看到天色黑下來,袁珂才如夢方醒地在公園里尋找兒子。相識幾十年的老朋友前來拜訪,正在看書的袁珂讓客人等一等。幾個小時后,他才抬起頭來,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友人,問道:“你是何許人也?來這兒干什么?”——他早就癡迷在神話世界里了。
晚年因腿腳不便,袁珂會讓保姆推著輪椅,帶他去逛舊書市場。他還將視為生命的所有圖書、數據、卡片都捐贈給圖書館,建立“神話研究室”,以推動神話研究事業。英國劍橋大學的白安尼在《中國神話入門》一書序中說:“他(袁珂)是神話研究的開拓者,他對中國神話的研究所作出的艱苦工作和杰出貢獻已被當今漢學界的專家們所公認。”此話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