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對65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了評估和分析,結果亞洲國家學生再次以壓倒性優勢名列前茅。《華盛頓郵報》當時用大標題“勤奮的學生稱霸全球性考試”來表達對亞洲學生考試能力的驚嘆,同時這也是中國學生第二次獲得該項目的全科第一,至于美國的青少年們,早就不知道被甩到幾條街之后了。
一方面是出國留學的熱潮依舊洶涌,一方面是中國學霸讓西方各國人民感到了壓力,人們不禁想問,中西方學生的差異到底在哪里?難道真的只是如《華盛頓郵報》所總結的那樣,不過“勤奮”二字嗎?
勤奮,僅是成就學霸的要素之一
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爾在其《異數》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這便是現今廣為流傳的“1萬小時定律”。如果你想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花費1萬小時,若按照每天8小時,1周5天算,那就是5年。

《明朝那些事》讓作者“當年明月”進入了公眾的視野,無數人都被他的文字所折服,卻鮮少有人關注過他11歲前就已讀過7遍《上下五千年》,而后15年更是通讀各類明朝史料6000多萬字,中國人講究厚積而薄發,大抵就是這個意思。經常會有人抱怨:“明明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何不見成效?”最好的回復是一句誕生于網絡的箴言:“你的努力還未達到拼天賦的程度,僅此而已。”
曾經一篇名為《哈佛凌晨四點半》的文章在各大論壇瘋傳,讓我們唏噓感慨,自嘆不如,雖然很快被辟謠有很多不真實的地方,但也足以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勤奮并不只是中國人的特色,哈佛大學浩瀚如煙的圖書館藏,令人發省的校訓都是千真萬確的。成功的道路少不了勤奮的汗水,這道理人人都明白,謙遜的中國人總是用“無他,唯手熟爾”來表達自己成就的微不足道,或許我們比之西方人更能吃苦,但僅此一點肯定是不足以稱霸學林的。
傳統文化中的“學霸基因”
心理學家對中西方學生學習差異的研究已經開展幾十年了,至今未發現明顯的證據表明兩類人之間存在著生理構造上的差異,因而相關的文獻資料大多集中在認知風格、學習風格或學習策略等方面,而這些因素最終往往會歸結到文化環境的差異上去。

學習風格的操作性定義和分類在不同的文獻中也存在些許差異,但研究結果大致是相似的,以場風格為例(所謂場,就是環境,心理學家把外界環境描述為一個場),中國學生更傾向于場依存型學習風格,而西方學生更多的則是場獨立型。場依存意味著高權威,即當學生碰到疑問時,往往以權威答案為標準,相對的,場獨立型學生則多會自己去尋求答案。而若是放任學生自己去探索,雖然有助于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但同時也會花費大量時間在重復性的工作上,所以很多中國學生就心甘情愿地將這部分時間“省下來”用在刷題上,試問,能不見效嗎?
學習策略主要來自于后天的習得,因此群體方式的差異會更加得明顯。想必中國學生都不會陌生“三長一短選短的,三短一長選長的,實在不會就選C”,這種考試策略性的智慧恐怕在中國考場上已經登峰造極,一方是中國學生針尖對麥芒有目標有方法地對抗,一方是西方學生打游擊式的滿地圖瞎跑,輸贏早已不再是對半開的格局了。
以上只能說是文化差異的表象,如果要歸根溯源,那么我們又一次有機會傲嬌地搬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了,是的,這就是歷史積淀的問題。中國自古重文輕商,當然現在是文商并重了,但留在人們骨子里的意識還沒有完全調整過來,確切的說,我們以為我們奉行的是當代價值觀,但潛在執行的卻依舊是古代價值觀。“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便是自古讀書人的理想,想要出人頭地,想要光宗耀祖,想要流芳百世,只有一條道,那就是讀書,讀圣賢書,中國人對讀書的執念之深豈是其他民族可以比擬的,“學霸基因”始終潛藏在每個中國人體內。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相對文明時間較短,發展時真正實現了“條條大道通羅馬”,各行各業都有一展前途的機會,才會逐漸形成相對更加開放自由的教育氛圍。
學霸的養成
如果用系統的方式去思考,無外乎是上述的基因和環境兩點。優生學(優生學就是專門研究人類遺傳,改進人種的一門科學)的概念便是鼓吹基因對智力的影響,但提出這一觀點的英國人類學家高爾頓已經被批得體無完膚,至今也沒有統計和邏輯推理作為數據的支撐。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是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他曾放出豪言:“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華生無疑完全否定了基因對于人的影響。
那么,基因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到底如何呢?研究兩者關系的最好范式是雙生子,同卵雙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如果從小離散那就具備了不同的成長環境,可確定環境的作用,異卵雙生子具有不同的基因但卻在同一環境下成長,可確定基因的作用。想法固然是很正確的,但由于兩種類型的樣本量完全不成對比,分離的同卵雙生子樣本太少,根本不足以達到統計學基本評價標準,因此學術界尚無定論,恐怕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處于這種狀態下,但大致能夠得到的結論是環境影響是大于基因影響的。
如果華生活到現在,可能他的那句狂言就該換成:“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放到中國去接受教育,少說也能輸出半打學霸”。既然當下的研究還無從去下定論,那么最保險、最取巧的方式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基因與環境,哪邊都不說死,但是人們為什么總是拿勤奮作為唯一的理由?在歸因風格中,我們將勤奮劃為外在、易變、可控的因素,因為我們不能接受學霸是天生的觀念,一旦承認這一點,那就意味著如果我不是智力超群的天才,無論再努力都是徒勞,留給我的就只剩絕望了。

科學的研究能夠幫我們找出現象背后的原因,但不能指出通往某個目標的捷徑,譬如學霸之路。運用研究的成果,能夠找出最適合的學習策略,能夠擬定最優化的學習計劃,但苦作舟,勤為帆仍必不可少。放下一步登天的幻想,拋開起起伏伏的困惑,做好“八年抗戰”的準備,從最簡單的堅持開始,有朝一日,學霸自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