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口筆譯專業碩士的實踐教學體系采取“教師指導+互助講習+自主學習+課外實習”的模式,在整體導向、教師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上體現了注重社會需求與語用實踐、培養職業化人才、關注過程教學的明顯特色。西悉尼大學的翻譯專業對我們厘清教學與社會、實踐課與理論課的關系,以及實施人文關懷提升教學質量,具有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口筆譯專業;實踐課程
實踐課是以學生參加口筆譯練習為主,培養學生翻譯技巧和實際能力的課程。實踐課以文本、語篇或場景為中心,以學生練習翻譯、呈現翻譯成果、主題演講、觀摩實際的翻譯場景和討論翻譯問題活動為主。我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強調,在翻譯人才的培養上要采取特殊的培養模式,以增強口筆譯的實踐能力為主。然而,由于我國絕大多數的口筆譯專業院校都是由原外語系發展而來,人才培養模式從總體上偏重學術性。因此,如何增強翻譯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問題。
在翻譯教育及認證上,澳大利亞是歷史最久、發展最成熟的國家之一,目前有20多所院校開設各種層次的口筆譯訓練課程,其中授予碩士學位的有新南威爾士大學、昆士蘭大學、西澳大學、莫納什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悉尼大學、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和麥考瑞大學等。西悉尼大學(UWS)的翻譯專業歷史最悠久、專業化程度最高,其人文與傳媒藝術學院的口筆譯碩士(MTI)教育每年為澳大利亞翻譯行業輸送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在翻譯行業內久負盛名。關于澳大利亞及西悉尼大學的課程設置,在我國已有學者撰文介紹[1]。然而,如何具體進行實戰訓練,培養出高層次人才,國內卻很少有學者提及。筆者于2013年赴西悉尼大學進行為期1年的訪學,考察了MTI課程開設情況,收集了關于實踐課程體系的第一手資料。與國內的翻譯實踐課相比,西悉尼大學的翻譯課程的實踐性更強,課時更多,內容和類型更豐富,學生參與程度更高。
一、實踐教學模式
在澳大利亞,學生通常需要用1年半到2年時間才能獲得MTI或翻譯碩士學位。西悉尼大學的MTI是一年制課程,學生只需修完8門課共80個學分的課程,便可同時拿到澳大利亞全國翻譯認證機構(NATII)頒發的翻譯認證和西悉尼大學的碩士學位。如此高效的教學得益于注重實戰的“教師指導+互助講習+自主學習+課外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
西悉尼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并未把實踐教學單獨列為與理論課對立的課程,而是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統一的課程名稱列為一個單元(Unit)。在學生學習的8個單元中,核心課程包括基礎口譯、基礎筆譯、實習和翻譯認證考試,選修課包括醫療口譯、法庭口譯、社區筆譯、字幕翻譯、專題翻譯等。本文談及實踐教學體系是指除理論課以外的、以學生練習和實戰為主的課程。實踐教學以學生建構翻譯經驗為重點。筆者通過觀察與體會,總結出實踐教學主要有四類。
(一)教師指導類
每個單元包括兩種教學活動:一是理論講座,理論課的學術性較強,講座中一般不安排討論環節;二是教師指導實踐課,指導課規模比講座要小,學生可以向教師提問,參與課堂活動,展示“作業”。西悉尼大學的MTI專業中理論課和指導課課時比例為1:1~3,一般而言,每門課程學分為10分,理論課學時為1小時,配套的教師指導實踐課就有1~3小時,學生必須參加指導課才能拿到學分。可見教師指導實踐課是MTI課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悉尼大學理論課的教師同時也指導該課程的實踐課。從筆者的觀察看,各門指導課的內容、形式、練習量①均有不同。“基礎口譯”課程內容涉及口譯技巧,如記憶和筆記訓練,以及社區服務的三個領域:海外學生助學貸款、房屋管理租賃變更、失業救濟保險福利;課程形式以對話、交替口譯、視譯練習為主;部分口譯活動作為持續性評估(Continuous Assessment)或口譯考試(Viva Interpreting Exam)記錄成績;基礎口語練習量占27%。“基礎筆譯”課程內容和國內的筆譯課程相似,但只限于時政新聞熱點、公示語和科技消息;課程形式以詳細講解作業為主;教師會提前幾周在網上發布需要翻譯的材料,學生自主翻譯后在指導課上提出見解;基礎筆譯練習量占9.5%。“專題翻譯”課程內容包括法律、旅游等專題,課程形式以翻譯練習和幻燈片作業為主,指導課在實驗室進行。“字幕翻譯”課程并未展開翻譯練習活動,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為目的,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感興趣的話題,做成幻燈片進行討論;熱點的話題主要包括:字幕與審查制度、網絡字幕組翻譯、幽默脫口秀、粗俗語翻譯、電影名稱翻譯、適度使用流行語問題等。此外,在實踐指導課上,還進行實地的字幕翻譯過程觀摩。“醫療口譯”課程內容包括四方面:一是人體各部位組織、器官的名稱,二是各種常見病的術語和癥狀描述,三是治療和護理領域的術語表達,四是與醫療相關的組織機構、社會保險方面的術語;課程形式以聽寫和練習為主;每次練習有對話翻譯、交替口譯、視譯三個環節,醫療口譯練習量最大,占到課程的50%。
教師指導實踐課程是西悉尼大學實踐課體系中最主要的課程,是理論課程的實際應用。教師在理論講座上講解理論和技巧,在隨后的教師指導實踐課中,學生能馬上在當天的口筆譯任務(文本或對話材料)中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巧。
(二)互助講習類
與我國翻譯課程相比,互助講習會(Peer Assisted Study Session,PASS)是最具特色的實踐課程。互助講習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項目,每周1~2學時,學生可以自由參加。互助講習會不設講臺,學生圍坐于小教室進行交流討論。互助講習會輕松靈活的形式幫助學生消化課堂上所學內容,加深課程理解,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教學的理念,以及學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互助講習會的主持人為助員(Facilitator),一般為本校以優秀成績通過考試的學長。
互助講習會的助員同時也是通過NAATI認證的職業譯員。助員不僅口筆譯經驗豐富,而且對NAATI考試有深刻的體會。學生每周可參加口譯和筆譯兩次互助講習會。口筆譯專業講習會并不重復理論課的內容,助員也沒有PPT或非常詳細的課程講稿,只在會上公布學習材料,與學生共同練習,總結口筆譯經驗,及時給予反饋,解答學生對課程及考試的疑惑。口筆譯講習會的規模一般維持在5~15人。筆者認為,口筆譯講習會具有教學型“翻譯工作坊”的性質。口筆譯互助講習會也是學生練習的重要場所之一,從作業的統計量來看,占到所有練習的13.3%。
基礎筆譯的互助講習會內容來自新聞稿件,涉及科技、時政、房產、醫療、就業、工業產品、能源、食品安全等。基礎口譯的互助講習會的內容則涉及房屋裝修、就醫、申請入學、警察詢問等。
(三)自主學習類
MTI每門課規定,學生每周自主學習時間為7~8小時。自主學習的內容根據教師要求和個人情況而定。據筆者的觀察,口譯類課程需要做影子練習、電視廣播聽譯和詞匯記憶等,詞匯量最大,任務最緊迫,因此所需的自主學習的時間也最多。學生為了順利完成指導課和講習會上的練習,通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跟讀、背誦。
(四)實習實踐類
學生必須獲得實習學分,才能獲得碩士證書。實習通常在第二個學期進行,實習單位有法庭、醫院、公司和社區。由于澳大利亞規定只有獲得翻譯認證的職業譯員才能從事翻譯工作,翻譯專業的學生在實習階段只能旁聽或從事助理工作。
二、實踐課程特色
無論是在理論課和實踐課之間,還是實踐課程內部,西悉尼大學都將課程整合成有機的整體,服務于澳大利亞翻譯行業。西悉尼大學的翻譯教育在整體導向、教師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都有明顯的特色。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內容
澳大利亞是多元文化國家,移民數量眾多,各種語言文化并存。根據2006年相關統計,非澳大利亞本土出生的居民達到了24%(490萬),其中47.7%為母語非英語的人群。全國英語水平較差的居民有3%,主要包括以廣東話、意大利語、普通話、希臘語、越南語和阿拉伯語為母語的人群。多項調查表明,英語水平較差的人群與主流社會人群存在交流障礙,在醫療、保險、法律、住房等方面的交流有很多問題,更不能了解政治文化生活,參與公共事務。[2][3]
基于澳大利亞移民社會的現狀,西悉尼大學的口筆譯實踐教學緊緊圍繞移民最關切的生活問題,在最急需解決的醫療口譯、司法口譯方面開設課程,提高學生社區口譯(Community Interpreting)能力。針對社會現狀,醫療口譯課程主要針對外來移民就診的需要。例如,華人移民中不懂英語的多為老年人群體,因此漢語的實踐課把老年病和老年健康知識作為重點內容,如白內障、中風、老年癡呆癥等病的術語和癥狀描述(老年病占所有醫療內容的24%,其次為常見病22%、兒科16%)。再如,穆斯林移民普遍具有多子女家庭,因此學生在阿拉伯語課堂上更加注重對兒科、婦產科等相關科室的醫學知識和術語的學習。值得一提的是,醫療口譯和司法口譯課程同時也是詞匯量很大、對教師要求很高的課程,但為滿足社會的迫切需求,學校師生還是知難而上。
要促進母語非英語的人群深入了解英語社會,就要提高譯員的整體素質,把譯員培養成兩種文化之間的調解人。針對許多學生本身就缺乏西方文化背景的情況,西悉尼大學大量使用英語新聞稿件作為訓練材料。這些訓練利用新聞稿信息量大、語言靈活的特點,以點帶面,呈現出澳大利亞社會錯綜復雜的內部關系。例如,圍繞澳大利亞大選的熱點話題,教學時所選的在野黨和反對黨關于教育預算的新聞就富含觀點的對立和補充,態度的真實與虛構,修辭上隱喻與諷刺等復雜問題。學生在理解一篇簡短的新聞的同時,也構建了澳大利亞政治景象的網絡。只有了解了時事間的微妙關系,才能撲捉到民眾真正關心的話題,把有價值的信息傳達給民眾。
(二)注重“語篇、語用、文化背景”的翻譯理念
根據筆者對一個學期158篇練習題目的統計,說明文占到46%,其次是日常對話和新聞,文學題材的文章只有2篇。可見大多數練習材料都具有應用性,這就要求教師將高深的翻譯理論融會貫通,使其服務于實踐。因此,教師在指導課中要反復強調語篇、語用和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有意識地在分析文本時運用功能語言學、語用學和文化翻譯的理論。教學任務以“主位-述位”“連貫”“關聯”“文化過濾”等概念的運用作為訓練目的,在作業講習中要強調翻譯意義的重要性。
(三)培養“職業化人才”的教學目標
傳統上,澳大利亞的語言政策規定,英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其他語言被視為多元文化社會遺產的重要部分[4]。譯員不僅能夠幫助國家順暢地進行貿易活動,還能協調白人與土著社群之間的關系,促進多元文化共同發展。澳大利亞統計局對“筆譯”和“口譯”這兩個職業進行詳細的定義,并要求譯員獲得學士或學士以上學位,通過澳大利亞翻譯資格認證協會(NAATI)認證。澳大利亞譯者協會(AUSIT)、澳大利亞文學翻譯協會(AALITRA)、西澳大利亞口筆譯協會(WAITI)和澳大利亞手語譯者協會(ASLIA)等對譯員的職業規范、利益訴求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在行業對“譯員”這一職業已有明確定位的情況下,西悉尼大學致力于培養職業化的優秀人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向學生介紹職場經驗。在西悉尼大學教師中,有澳大利亞官方電視臺的首席翻譯、醫學方面的職業譯員、NATTI認證考試官。教師常在課堂上總結職場上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第二,強調職業道德。筆者注意到,一個學期之內,至少有兩門課程專門開辟職業道德的章節。職業道德條例還是期末必考內容。歐美一些國家要求譯者為醫生和病人或警察和犯人翻譯時,要站在弱勢群體的一方;而在澳大利亞,職業操守要求他們盡量公平、準確地傳達雙方的意思。學生還要牢記不同國家對譯者的職業訴求。第三,緊扣NAATI認證。實踐課中的材料在內容或難度上都與NAATI考卷相同或相仿。學校要求學生在第二學期學習針對性非常強的證書認證課程,并統一參加NAATI認證考試,以直接跨入譯者行業的門檻。
(四)注重“翻譯過程”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方面,實踐課注重在翻譯過程中逐句商榷譯文效果,在翻譯的“認知輸入(Cognitive Input)-理解意義(Sense)-語言消解(Deverbalization)-語言重組(Reformulation)”的每一個環節,都給予學生及時反饋,讓學生意識到不同人的認知差別,從而改進譯文。這種翻譯的闡意學派(Interpretive Theory)應用于教學,就是建構主義的體現,二者的珠聯璧合在互助講習會上尤為突出。互助講習會的助員并非專職的翻譯學者,但這并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翻譯學者的任務是促進翻譯學科的發展。教學應注重理解、產出源語及目的語的語篇與功能的心理過程[5]。在翻譯教學中運用建構主義的認知心理教學法,關注人的身心成長,這些都非常符合教學的客觀規律。一名MTI的學生說:“我在‘翻譯入門’互助講習會上的收獲,甚至比教師指導實踐課上的收獲還大,因為對同一個詞語或同一個句子的譯文,我能馬上知道別人的想法,以及別人對我的譯文的反應。這極大地開拓了我的思路,提高了我的翻譯水平。”
三、對我國MTI實踐課程的啟示
西悉尼大學口筆譯實踐教學是澳大利亞高校以培養翻譯市場人才為目標開展教與學的典型案例。以市場為導向的整體構架決定了教師的理念及教學方法。我國MTI專業剛剛起步,在許多方面還不完善。西悉尼大學MTI的特色為我國MTI實踐課程帶來一些啟示。
(一)社會需求與教育目標的關系
根據2012年《中國語言服務業發展報告》顯示,“十二五”期間語言服務業預計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2015年,從業人數將達到200萬人。翻譯行業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學校如何滿足社會的需求,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西悉尼大學的教學內容以科研結果為基礎,力求滿足社會需求。澳大利亞移民國家的特性決定了MTI在課程內容上,以社區口譯為主,而不是以會議口譯為主;以應用性翻譯為主,而不是以文學翻譯為主。目前,我國的口筆譯碩士課程仍是文學翻譯居多兼顧會議口譯,亟需解決的是與世界溝通頻繁的商務、金融、化工、機械、藥品等行業專業性翻譯人才緊缺的問題。現有的課程設計更多是基于現有翻譯資料、傳統師資力量和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知識結構,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我國應詳細考察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細化人才培養層次,才能準確定位,避免短時間內重復、低效、低端的課程一哄而上,真正辦出各學校的特色。
(二)實踐課和理論課的關系
在我國翻譯教學界,一直是理論和實踐“兩張皮”,學者們對翻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爭論不休。西悉尼大學似乎沒有這樣的困擾。原因之一是在翻譯思想上,西悉尼大學選取應用翻譯中最為直接、實用的“語篇、語用、文化背景”。正如一位知名翻譯專家曾在2009年中國翻譯論壇上所說的,MIT的學生理論上只需了解“對等”和“目的論”就夠了。西悉尼大學把實用主義運用得非常徹底。另一個原因是,西悉尼大學認為,理論和實踐課不在于其比例的具體數字是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訓練了理論或實踐的能力。和國內的一些MTI課程相比,西悉尼大學的理論課和實踐課是有機結合的整體,分工更加明確,訓練目標更加清晰。國內的許多MTI課程,每門課安排2個課時,但究竟屬于理論課還是實踐課,未有明確規定。只有學生聽完課,才能知曉課程的性質。
對于含有理論知識(如翻譯史、翻譯教學研究)的課程,應由教師對其關鍵理論、方法和技巧進行解讀,但實際上,學生的PPT演示時間占了90%以上。對于內容比較靈活的課程,也要有實踐機會,但實際上教師講習的時間十分隨意,通常說到哪里算哪里,有時甚至把“文學翻譯”課上成“文學翻譯賞析”,“中外語言對比”上成“中外文化漫談”。西悉尼大學按照課程的特質,設定理論課和實踐課課時比例,從而使實踐課的目標更明確。
(三)人文關懷與教育結果的關系
我國的翻譯教學一直只注重翻譯結果。以傳統單向的“學生做作業,老師講評對錯”來提高譯文質量的模式,缺乏譯者之間、譯者與當事人之間的磋商、磨合的過程。有些“翻譯工作坊”也只是舊式翻譯教學的翻版,或是一堆先進機器和翻譯軟件的擺設。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如同上級與下級的關系或編審與翻譯工匠的關系。究其原因,在于忽視學生作為“人”的情感、思考和能動力量。傳統模式淡漠人文關懷,對學生身心的成長發展不利。
西悉尼大學以闡譯學派的理論為指導,關注學生翻譯過程的教學方法,是建構主義教育的體現。這種教學方法真正關心學生記憶的增長、心智的成長、判斷力的成熟、職業意識的提升。例如,西悉尼大學的互助講習會,不需要十分復雜的設備、高深的理論,只要友善地建立起人和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就能讓學生在翻譯體驗過程中自覺反思、鍛煉、磨合。再如,在職場分享課堂中,師生談論自己翻譯實踐中的尷尬事情,掌聲、笑聲不斷。互助講習會的課程雖然只有一年,但卻有70%的學生獲得NATII認證。可以說,人文關懷的力量功不可沒。
筆者通過考察體會到,西悉尼大學的翻譯實踐課實踐性質明顯,課時多,內容和類型豐富,學生參與程度高,效果也明顯。這與西悉尼大學在定位上緊密聯系澳大利亞翻譯行業、明確的教學目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和人文關懷息息相關。反思我國現狀,在大量的翻譯專業興辦之時,涌現了不少問題。在實踐教學理念、方法等層面,可以借鑒澳大利亞的做法,針對各自需求,進行教學上的試探和改革。
注釋:
①以下數據均來自2013年度春季學期期間,學生互助講習會、基礎筆譯、基礎口譯、醫療口譯四門實踐課程中使用的教學材料。材料以“篇”為單位,共計158篇。其中,筆譯每篇200~400詞,對話口譯(雙向)每篇約650詞(含中、英文),交替傳譯每篇400~500詞,視譯每篇約400詞(分2~3次進行)。統計的變量包括語體、文體、主題和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非,翰翀. 澳大利亞口譯碩士課程:內容、特色與啟示[J] . 東方翻譯, 2013(1).30-35.
[2]Choolun, N. Lost in Translation: An Examination of Court Interpreting in Australia[J]. Queensland Law Student Review, 2009(2): 21-31.
[3]Phillips, C.B, Travaglia, J. 2011. Low Levels of Uptake of Free Interpreters by Australian Doctors in Private Practice: Secondary Analysis of National Data[J].Aust Health Rev, 2011(4): 475-479.
[4]Lo Bianco, J. 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 [R].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1987.
[5]Lederer, M. Can Theory Help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ers and Trainees? [J].The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07:15-35.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