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美國面臨著“技工荒”等諸多困境,為了發展經濟,聯邦政府發布了關于改革生涯與技術教育的白皮書,提出了對接、合作、責任和創新四個改革原則,并對改革的實施措施進行了系統闡述。美國生涯與技術教育的改革對我國正在實行的職業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美國;生涯與技術教育;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一)“技工荒”制約美國經濟發展
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日益嚴峻的“技工荒”正嚴重威脅著美國的經濟發展。2005年,美國國家制造者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指出,“技術工人短缺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滲透在各個工業部門并影響到超過80%被調查的公司……正成為我國最關鍵的經濟問題。另外,有制造商表示,如何雇傭到合格的工人,是他們經營中面臨的最大問題,這制約了廠家滿足現有訂貨需求的能力,更不用說擴大生產”[1]。近年來,美國當局一再強調大力培養技能型工人,并出臺相關政策,但是,仍然難以緩解當前“技工荒”所帶來的經濟制約。
(二)高中教育并沒有為學生就業或升學作好準備
《2011年美國教育狀況報告》(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11)顯示,在2010年,大約75%的美國25~29歲青年人擁有高中文憑或同等學力,20%的人擁有學士學位,5%的人完成了碩士或更高學位的學習[2]。這組數據表明,2010年,美國一半以上的學生在高中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學生選擇繼續接受高等教育。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 Board)、企業工薪家庭協會(Corporate Voices for Working Families)、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和21世紀技能合作企業(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共同發布了題為《他們為工作準備好了嗎?》(Are They Really Ready to Work?)的報告。報告特別指出,半數以上的美國高中畢業生在技能方面準備不足[3]。2011年,哈佛教育研究生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發布了題為《通往繁榮的途徑:完成培養美國青年人應對21世紀挑戰的任務》(Pathways to Prosperity: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Preparing Young Americans for the 21st Century)的報告。報告指出,美國過于重視青年人的學術學習,而生涯與技術教育和以工作為基礎的學習沒有得到充分重視[4]。美國聯邦教育部長阿恩·鄧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在教育改革中,生涯與技術教育就像繼子女一樣被忽視了,這種忽視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繁榮”[5]。可見,高中教育并沒有為學生就業或升學作好雙重準備。
(三)社會各界對生涯與技術教育存在偏見
美國的生涯與技術教育不僅得不到重視,而且大多數美國公眾、政策制定者和媒體對生涯與技術教育甚至存在偏見。進入21世紀后,美國政府已采取多種措施提高生涯與技術教育的地位,但仍然很難消除這種偏見,這已成為美國生涯與技術教育發展的巨大障礙。
在上述背景下,2012 年4 月,美國聯邦教育部職業與成人教育辦公室(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發布了白皮書《投資于美國的未來:生涯與技術教育改革藍圖》(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 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本著《2006 年卡爾·帕金斯職業技術教育改進法》(Carl D. 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6)的授權,對生涯與技術教育實施改革。本文著重介紹美國生涯與技術教育的改革原則和實施措施,為我國正在進行的職業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二、改革的核心原則
改革致力于建設嚴謹(rigorous)、聯系實際(relevant)、以成效為導向(results-driven)的生涯與技術教育新體制,并確立了4個核心原則。第一,對接(Alignment)。聯邦教育部對各州增加授權,建立高質量的生涯與技術教育項目,與各州當地市場需求相對接,為高需求產業領域培養合格的勞動力作好準備。第二,合作(Collaboration)。新的生涯與技術教育體制加強了中等教育機構、中等后教育機構、雇主、產業伙伴之間的合作,組建聯盟團體,共同推動改革的實施,并鼓勵私營機構和個人參與項目的設計與執行,分擔改革成本。第三,責任(Accountability)。此次改革制定了統一的指導文件、清晰的績效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明確各方責任,建立循證數據庫,以責任考核制推動改革的順利實施。此外,聯邦政府還授權各州根據當地市場需求調配資金。第四,創新(Innovation)。聯邦政府建立創新改革基金,提供競爭性撥款,鼓勵各州積極創新,開發適合當地情況的實踐路徑。
三、改革的實施措施
(一)改革課程內容
生涯與技術教育課程改革要求課程設置實行雙學分制,緊密聯系市場需求,實現結構化和序列化,使學生既能獲得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也能獲得中等后教育學位,確保學生在畢業后可立即進入就業市場。
地方教育部門與高等教育機構簽署了銜接協議(articulation agreements),確保學生既能完成高中學業,也能獲得大學學分,避免上大學之后的重復學習。生涯與技術教育培養的重點是學生獲得能夠確保大學學習、職業生涯和公民生活取得成功的知識技能,包括核心學術知識(core academic content)、職業領域技能(specialized knowledge that is specific to particular careers)和就業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
其中,就業技能包括團隊協作、有效溝通、適應變化、批判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分析信息的能力。就業技能是個體應該具備的一種跨越職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做好崗位工作和適應社會生活都必需的通用能力。就業技能是可轉化的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可使個體在不同工作甚至不同領域之間實現順利轉換,確保個體事業上的成功。同時,就業技能也有助于個體理解和解決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確保公民生活上的成功。
(二)激勵和創新
美國能否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州能否積極主動地找到有創造性的生涯與技術教育改革方案。為此,聯邦教育部專門設立了創新與變革基金(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und)。一方面,聯邦政府根據各州實際改革情況進行撥款,以此激勵各州積極推動相關政策改革、聯盟團體建設、課程改革;另一方面,聯邦教育部積極鼓勵創新,對重大改革措施優先提供資金支持。
(三)明確各方職責
改革對相關各方的職責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形成了聯邦政府引導、各州主導、相關機構配合、學生與家長監督的職責體系。在改革中,聯邦政府通過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對各州改革進行引導,并積極開發相關的技術手段,推動生涯與技術教育的普及化。
各州政府是改革實施的主體,各州需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機構合作,正確識別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和增長迅速的產業領域,明確生涯與技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對州內生涯與技術教育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制定相關法律制度,確保生涯與技術教育項目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做出及時的調整。同時,也要將生涯與技術教育和相關市場信息告知學生及家長,以便他們進行正確的選擇。
(四)資金支持
生涯與技術教育改革以聯盟團體(consortium)的形式開展,不允許某一機構或組織單獨參與,地方教育部門、中等后教育機構、各合作伙伴須組建聯盟團體,才可向各州申請專項資金支持。資金的分配采用競爭方式,而非定額撥款。
聯盟團體的組建須包含地方教育部門和中等后教育機構。聯盟團體的成員可以是雇主、行業協會、工會組織、公共和私人勞動力團體、企業組織、其他機構。各方在聯盟團體內協調合作,發揮聯盟團體的最佳優勢,提高改革效率。
聯邦政府針對各聯盟團體制定了統一的評價指標,改革成績突出的團體可獲得獎勵性資金支持。由于貧困學區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為了實現改革的平穩過渡,使各學區均有機會獲得改革項目的資金支持,各州政府可提供適當的技術援助。
(五)關注特殊學生群體
改革重點關注五類學生群體,包括農村學生,低收入家庭學生,英語學習者,殘疾人,印第安、阿拉斯加、夏威夷原住民學生。針對上述群體開發遠程學習技術,提供補充性資金(sub grants),幫助貧困家庭的學生,提供學業幫扶和全包服務(academic and wrap-around services)。聯邦教育部與原住民聚居區協商,繼續對印第安、阿拉斯加、夏威夷原住居民學生,以及由原住居民部落管理的高等職教機構(Tribally Controlled Postsecondary CTE Institutions)和大學(Tribally Controll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提供特別幫助和支持。
(六)建立循證數據庫
各州根據《中小學教育法》(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or 1965)、《勞動力投資法》(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of 1998)、《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將生涯與技術教育相關數據納入州縱向數據系統。
各州和當地聯盟團體依照國家統一標準,在中學和中學后教育兩個層次,根據學生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傷殘狀況、英語水平等,將相關數據進行細分,以確定學生的參與情況和成績水平差距。各項數據需要確保客觀、有效,具有可驗證性。[6]
四、關于改革的啟示
美國的生涯與技術教育的改革背景與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技工荒”的現象,中等職業教育也未能為學生的升學和就業作好雙重準備,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偏見。因此,美國的生涯與技術教育改革對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一)改革高考模式
我國教育部副部長魯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第一種高考模式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試內容為技能和文化知識;第二種高考模式就是現在的學術型人才的高考。筆者認為,我們要借鑒美國實行“雙學分制”的做法,搭建教育系統立交橋,在推行“兩種高考模式”的同時使學術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教育機會均等
美國在此次生涯與技術教育改革中提出“資助特殊群體”學生。我國雖然在教育經費上一直大力扶持西部貧困地區,但是相較在其他項目上所花費的資金,這一領域的投入仍然甚少。
(三)響應市場需求
響應市場需求是美國生涯與技術教育改革的一個核心方向,這能夠使美國的生涯與技術教育及時向高需求產業輸送合格的勞動力,從而有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部分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盲目,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大量畢業生面臨因專業不符而被用人單位拒絕的困境。另外,層層報批的繁瑣手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專業的設置滯后于市場。筆者認為,在專業設置的方面應給予學校充分的自主權,給學校獨立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Man Power. Supply/Demand: 2010 Talent Shortage Survey Results [EB/OL]. https:// candidate. manpower. com/wps/wcm/connect/ 3b781500428d4a 12a0b8ee4f3871948a/2010 _Global _ Shortage _Survey _Results _0504101+def.pdf?MOD=AJPERES,2014-04-16.
[2]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11 [EB/OL]. http://www.edpubs.gov/document/ed005214p.pdf?ck=1,2014-04-16.
[3]The Conference Board. Are They Really Ready to Work?Employers'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Applied Skills of New Entrants to the 21st Century U.S. Workforce Contents [EB/OL].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19465.pdf,2014-04-17.
[4]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Pathways to Prosperity: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Preparing Young Americans for the 21st Century [EB/OL]. http://www.gse.harvard.edu/news_events/features/2011/Pathways_to_Prosperity_ Feb2011.pdf,2014-04-17.
[5]Association fo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Revamping CTE's Image[EB/OL]. http://bluetoad. com/publication/?i=70275,2014-04-18.
[6]White House. Paying for Success[EB/OL]. http://www.whitehouse.gov/omb/factsheet/payingfor-
success,2014-04-18.
編輯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