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辦學正以其強勁的發展勢態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關注和參與,每個投身其中的教育實體都視其為機遇和挑戰。北京市八一中學將國際合作辦學實踐及國際課程本土化研究列為學校三年(2013-2016年)發展規劃的重點, 一方面希望辦學過程中每個階段性的研究成果能實時作用于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另一方面也希望這種辦學過程的記錄、總結和反思能給同樣有意和致力于探索基礎教育國際化道路的學校和部門提供借鑒,為提升北京市乃至全國的國際合作辦學質量盡一己之力。
一、北京市八一中學國際合作辦學實施的背景
(一)經濟一體化的國際和平空間催生教育國際化
在全球自由貿易和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高等教育已經率先受到沖擊,各級各界人士都逐漸意識到,要想實現經濟上與國際接軌,必先要有一流的能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以培養國際創新型人才為目的的國際合作辦學。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種形式和規模的國際合作辦學首先在高校興起,進而給學校和學生帶來了發展機遇。這些發展機遇,一方面在影響著高校和學生的選擇,“2011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33.97萬人,占全球總數的14%,居世界第一”(《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另一方面也悄悄改變著人們對基礎教育的看法和期待。
(二)從區域環境來看,基礎教育國際化是對北京市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需求的回應
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市委工作報告中提出全力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而努力奮斗。該目標的總體部署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二階段的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左右,在構建現代國際城市的基礎上,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國際城市的地位,為實現到2050年左右,將北京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進入世界城市行列奠定良好的基礎。從首都教育者角度來講,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在辦學中注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創新型人才”。
(三)從海淀區區域特色來講,基礎教育國際化是對海淀區“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解決多元化入學需求的回應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赴美國讀本科的人數比上一年激增了43%。新浪教育的一項調查顯示,2012年僅北京市就有近2000名高三學生放棄高考選擇出國留學。2012年海淀區國際合作項目招生600余人,報名人數近4000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解決多元化入學的需求”也是擺在教育者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海淀區中學生家長群體以60后為主體,尤其中關村是高校科研人員、高新技術人員聚集的區域,家長對學校國際化發展有著迫切的需求。有相當大比例的家長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有豐富的留學經歷,對于孩子的教育,他們已經不再滿足于追求最正統、最高分等,而是轉向更理性的需求,即為孩子選擇最合適、最具職業前景的教育。當他們發現孩子在傳統教育體系中不能得到最適合的發展,或是傳統教育體系不能滿足孩子及其家庭對教育的訴求時,轉而考慮出國留學是很自然的事。在他們看來,早一步進入國際化的教育軌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味著為未來的競爭和發展做了更充分的準備。
(四)社會呼吁基礎教育領域要有自己的國際合作品牌
高中生出國留學的強大需求曾一度催生了國內教育培訓和留學服務機構的巨大市場,然而雷同的虛假包裝很快引起了國外高校對中國人誠信的質疑,填鴨式培訓換取的托福SAT高分和入校后真實學習能力的反差更讓不少名校對中國留學生的錄取采取了慎之又慎的保守態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有出國留學意愿的學生及家長開始意識到,短期的強化培訓與包裝不能給人帶來真正有競爭力的未來,他們渴望長線的以培養適應國際競爭的人才為目的的教育,公辦中學因廣受信任而被許多家長寄予厚望。與此同時,國內的重點中學一方面基于教育者肩負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基于自身發展的需求,也開始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探索。
二、 八一中學國際化發展是基于
優良的辦學傳統、系統的品質文化體系
和開放辦學理念下的基礎教育國際化
(一)秉承校訓“繼往開來、開拓無前”,國際化合作給學校及師生發展帶來更廣闊的平臺
北京市八一中學是由聶榮臻元帥親手創辦的榮臻子弟學校發展而來的一所現代化歷史名校。近70年的踏實辦學,良好的社會聲譽,為學校教育品質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八一中學的高考一本重點上線率已經連續多年在95%以上,學生學業成績趨于穩定,面對周邊重點名校的強勢發展,只有走特色發展的道路才有可能讓學校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基于我校地處中關村核心區的區位優勢,紅色歷史名校的文化背景優勢,作為北京市示范高中校的軟硬件優勢,以校風嚴謹著稱的社會美譽度,以及我校多年來豐富的國際交流活動,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帶動學校的基礎教育國際化被確立為八一中學在新的歷史時期謀求發展的必由之路。歷史告訴我們,只有開創性地發展,才能有更多機遇,而這些機遇將為學校和師生搭建一個又一個成長的平臺。
(二)立足吸收、整合和合理利用國外優質教學資源,為建設八一特色的學校“品質文化”服務
國際化不是口號,更不可能是脫離實踐的空談。近年來,八一中學結合多年來的辦學實踐,重新梳理了學校文化理念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學校的使命是培養有中國精神的公民,育人目標是造就品德好、品行優、品位高的國際創新人才。我們知道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單靠參觀、訪問、講座和文化交流活動是遠遠不夠的,也不能簡單地模仿和引進,我們要做的是在校園里創設一個全方位與國際接軌的教學體制和教育環境,通過批判性的吸收和本土化的整合,實現中外教育的特色互補和優勢疊加。
(三)凡是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有利于學校長足發展的辦學模式都可以嘗試開發
中外合作教育模式給學生提供了另一種課程和學習體驗,這種從單選到雙選甚至多選的轉變不僅是市場的需求,更是以學生為本的體現。與此同時,教師之間的交流也不再局限于中式課堂,不同國家的教師,帶著不同的教育思路、不同的課堂以及承載這些課堂的不同文化走在一起,課堂的展示和思維的碰撞不僅能激發教學靈感,更重要的是在拓寬教師教學思路的同時也能帶動他們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并最終作用于各自的課堂。當師生都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時,也就意味著這所學校的發展有了更強大的原動力。
三、北京市八一中學
基礎教育國際化實踐過程實錄
(一)良木為本,活水為源
第一,基于不斷豐富的國際交流活動背景下的基礎教育國際化。八一中學的國際交流活動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從2006年起各類國際交流活動開始廣泛展開,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可。這些交流活動主要以友好校互訪、為不同學生群體量身打造對外交流活動為主。長期以來,各類活動從籌備到總結已經形成了交流手冊、帶隊教師職責等系列規范。目前,八一中學與十余所國外學校保持著可持續的友好校關系,涉及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丹麥、以色列、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合作學校的共同特點是辦學有特色、業績突出,和八一中學有交流契合點。八一中學注重友好學校間的交流活動,每年接待國外友好學校的來訪,寒暑假組織國內學生回訪,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完成各項任務。形式多樣的交流互訪不僅開拓了學生的眼界,而且讓他們能站在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上去觀察、學習和思辨。
此外,學校還為特長生、資優生量身定做了相應的對外交流活動。藝術中心、科技中心和體育中心擁有近800人的特長生隊伍,每年參與國際比賽和演出十余次。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展示了才華,還樹立了健康陽光北京青少年形象。自2012年暑期開始,八一中學組織高一資優生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實驗室進修,完成研究性學習課題。為鼓勵更多資優生參與,學校還于2013年向初三保送生提供了20萬元外出修學獎學金。
第二,基于持續建立中的與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合作關系的基礎教育國際化。憑借在對外交流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和樹立的良好形象,我校已經為學生未來深造和師資培訓交流搭建了多樣化的平臺。這些良好關系的建立都為學生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持和升學保障。與UFEIC北美基礎教育指導中心的合作,幫助我校成為加州伯克利大學、多倫多大學等近20所美加名校在內的優質生源基地。加入美國大學理事會代碼學校,我校將獲批AP考點和PSAT考點。此外,與國外優質高校的合作,如以色列理工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也為學生的學科實踐和未來深造提供了多種選擇。
第三,基于良好的師資儲備下的基礎教育國際化。八一中學擁有一批具有工作熱情、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同時學校也非常重視對這些教師的繼續教育,近年來已經有近百名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先后參加了在新加坡、美國和加拿大舉行的培訓,這些教師均具備承擔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學任務的能力。美方教師的選拔和任用均有嚴格的程序并堅持從合作學校的在職教師中聘任。
(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1.國際合作辦學實踐
北京市八一中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核心理念是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辦學精髓、融合新課改背景下的國內高中課程,為實現八一中學的辦學總體目標服務。為此,從2010年起,歷經三年,經過多方接觸,多次的談判和磨合,八一中學最終與美國Shattuck.St.Mary’s(SSM)學校簽署了合作辦學意向書,并于2013年春獲批正式開展中美雙文憑高中合作教育項目,成立了八一嘉德圣瑪麗學校。
SSM位于美國明尼蘇達州,是一所成立于1858年的寄宿制私立學校。該校通過優質的日常教學和特色中心實現學生創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其學生的科學、藝術、運動成績在全美名列前茅。雙方合作的基本模式為美方負責教授高中核心課程和大學先修課程(AP課程),提供升學顧問,指導學生申請海外大學;中方負責常規管理工作,教授高中畢業會考所需課程;雙方共同承擔德育工作。學生修業期滿,考試合格,獲中美高中雙文憑。
2.合作的特色及優勢
SSM是一所歷史悠久,有實力、有魄力的學校,正致力于與國外學校合作聯合辦學。與SSM的結盟,相當于與其在不同國家的多個實體學校結盟,對于促進多元教育交流,互通有無十分有利。SSM極具前瞻性的教學理念促使該校形成了富于特色的教學規劃,這些恰恰是其作為理想的合作伙伴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雙方的合作辦學不是簡單的課程引入,而是基于學生實際需要的課程優化和教育整合。為此,北京八一嘉德圣瑪麗學校實現了分班教學和合班教學結合,導師制與班主任制結合,中美課程學分互認,春秋兩季與小學期相結合,Moodle、Powerschool等學習系統、家校平臺與常規教學相結合,地道美式課堂與中國傳統文化類課程相結合,晨會與班會結合,主流德育活動與部門特色活動結合,家委會與學校密切合作等。
雙方的合作不僅限于國際班,國際班部分課程和專業化指導還將以選修課的形式向普高學生開放,如教師的電子課堂、課程論壇、領導力課程、升學顧問服務等。雙方的合作還將包括中方教師培訓計劃。
(三)慎思篤行,求索創新
課程是辦學的核心,學生活動是校園的靈魂,國際課程本土化的每一步都可能以點帶面,一發牽全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希望做到以下五點。
第一,通過對八一中學中美合作辦學實踐過程的嚴謹策劃,嚴格實施和翔實記錄,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辦學檔案,繼而總結出適合區域特點的國際教育合作辦學模式,為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發展和完善提供案例和依據。
第二,通過在核心課程、AP課程和特色課程整合方面的實踐,探索國際課程與國內相關課程的有效銜接。結合八一中學的軟硬件環境和學情,總結出有代表性和可推廣性的國際課程本土化案例,最終形成具有八一特色的國際課程體系,并嘗試將部分課程向普高推廣,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第三,通過特色德育活動,引導學生成為有品質的世界公民,成長為“出得去、回得來”的有競爭力的國際人才。
第四,在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一套符合國際標準,適合我校具體情況的學生評價體系和教師評價體系。同時嘗試以多種形式實現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專業素養提升,將國際課程師資的本土化設立為長期目標。
第五,盡快完善多元文化素質館,以信息化帶動教育國際化 。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無論是單一空間的教室還是平面的互聯網,已經不再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全部需求,八一中學“國際多元文化素質館”將多維度訓練、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思想融入探究式教育中,幫助學生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為留學學術準備及適應性訓練、海外升學指導、家長課堂甚至師資培訓等提供量體裁衣式的解決方案。
如果說制定教育實施方案的關鍵是合理的話,那么方案實施的關鍵就是合情了。國際化,不是舶來,基礎教育國際化更需要師生家校的共同努力,從實際出發,結合學情,利用中方優勢資源,借鑒外方先進理念,將知識傳授、素質培養和升學目標一同落到實處。
(文章系作者2013年12月7日下午在2013中國基礎教育國際化研討會校長論壇上的專題報告)
編輯 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