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照先生國際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
編者按:2014年7月16日5時15分,中國國務院授予的“有突出貢獻專家”和終身教育津貼獲得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國際教育與價值教育聯合會會長、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委員周南照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京不幸逝世,享年72歲。周南照先生治學嚴謹,著述不輟,成就斐然,孜孜不倦地獻身于國際比較教育研究與實踐,是享譽海內外的國際比較教育學者,也是著名的國際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實踐家。為深切緬懷周南照先生,本刊特辟“周南照先生國際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專題系列,本期聚焦《學習:內在的財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以英文、法文同時出版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中文版曾譯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是世界教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獻,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出版,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報告中提出的很多思想和政策建議已經或正在轉化為生動的教育創新實踐。周南照先生作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唯一中方委員,不僅全程參與了該報告的起草,而且在該報告出版后主編四卷本中文版解讀叢書——“走進學習時代”和該報告四卷本英文版解讀叢書,為該報告特別是終身學習與教育的四大支柱理念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本期刊登的是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教育創新為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周南照先生1999年撰寫的報告解讀文章——“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研制2015后全球教育發展議程而于2013年出版的臨時性文件——“重溫《學習:內在的財富》——評估1996年德洛爾報告的影響(上)”。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的兩個互相聯系的中心思想是“終身學習”和“教育的四大支柱”。終身學習的指導原則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上學-工作-退休”的線性(單向)教育模式,而擴展為工學交替、不斷循環往復的(多向)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在時間上包容從幼年到老年各個年齡階段,在空間上涵蓋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宇宙各個人類活動領域,在教育層次上包括自幼兒教育至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各個階段。因而,終身學習可以說是人類解決未來面臨的各種矛盾、迎接21世紀挑戰的“鑰匙”之一,是“社會的脈搏”,是一切重大的教育變革的指導原則;而建立在全體社會成員終身學習基礎上的“學習社會”,則是人類未來的理想社會和終極目標。實踐終身學習原則的“唯一之路”就是每個人都能“學會學習”;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必須建立在全體社會成員都能不斷進行四種“學習”的基礎之上,這就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
一、學會求知
“知”在這里不只是指知識,而且是指廣義上的認識,這種認識的對象包括人類自身及其主觀世界,也包括自然、社會的外部世界。“求知”則是一個只有起點而無終點,在實踐和認識的無限循環往復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過程。而“求知”的手段,從口頭傳授到文字印刷,從廣播電視等聲像技術到“信息高速公路”,已發生了多次革命性的變化。“求知”的環境,則從家庭、學校擴展到整個社會,繼之以“網上一代”癡迷的“虛擬學習環境”。
學會求知已遠遠超越了從學校教科書和教師課堂講授中汲取人類積累的知識,包括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了解各種社會關系、習得民族文化觀念、學會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即知道積極意義上的“為人處世”,因為人首先是一種社會存在。因而,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是“學會求知”的本質內涵。
學會求知就是“學會學習”本身,即學會掌握知識(即“知”)的工具,掌握終身不斷學習的工具(包括演繹、歸納、分析、組織知識的工具),學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選擇信息、管理信息,同時學會掌握應用知識于有意義的實踐的手段。因為現在學習的很多書本知識,有一部分將在未來迅速變化的社會中逐步過時,而將來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識又無法在今天預見,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完全學到。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求知的方法遠勝于求得知識本身。
學會求知,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探求未知的熱情,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科學的人文精神,要掌握舉一反三的科學方法。總之,學會求知就是要使自己成為“終生的科學之友”。
學會求知,要注重通過普通教育打下寬厚堅實的“通才”基礎。《學習:內在的財富》把基礎教育稱作“通向生活的護照”,正說明了中小學教育不但對人生啟蒙,而且對人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大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人們又需要通過專業教育,在一兩個領域向科學深度進軍。
學會求知,離不開教師。“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這是古今中外教學經驗的總結。師生關系將永遠是“求知”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學相長”的古訓永遠不會過時。學生的自主性、批判性、創造性學習,要求與教師的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很好地結合起來。要知道,即使是最先進的“人機對話”、多媒體技術也無法代替和超越生動有效的師生交流。這里還應指出,在未來的“學習社會”,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很大的變化,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激發者、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每個人將同時是教師和學生。
學會求知,不能在學校教育中一次完成。傳統的“上學-工作-退休”的線性教育模式和人生階段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而必須代之以“學習-工作-學習”、工學交替、循環往復的多維教育模式。因此,“求知”將是一個在認識和實踐之間無數次反復、不斷完成而又重新開始的過程。即使是高等學府,也只是“求知”路上的一個站點;即使戴上了“博士”或“導師”的桂冠,也只是一個新的“求知”階段的開始。
二、學會做事
學會做事與學會求知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兩者可以說是“知”與“行”的關系。如果說前者的目的在于認識世界(包括人自身的主觀世界和社會的、自然的客觀世界),那么,后者則旨在改造世界。
與“知”(know)一樣,“行”(do)也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多義詞。傳統意義上的“學做”,更多地與通過職業技術訓練養成勞動技能聯系在一起,與把在學校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聯系在一起。現在意義上的“學做”要著眼于21世紀知識經濟對勞動力的要求和終身學習社會對公民的要求,從更深的層次上去把握。
對于將要成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的今日學子來說,“學會做事”至少具有三種新的涵義。
第一,在未來“生產”過程日益“非物質化”、日益“智力化”的知識經濟中,“學做”將從學會掌握某種職業的實用技能,轉向注重培養適應勞動世界變化的綜合能力(個人素質),其中包括狹窄的勞動技能以外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風險精神、交流精神等。
第二,在以知識、信息為基礎的服務業(包括金融、咨詢、管理服務和教育、衛生、社會服務等)將占越來越大比重的未來產業經濟中,人與物質和技術的關系將降至次要地位。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服務”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將居于首要地位。因此,“學做”主要不是指獲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養社會技能(包括處理人際關系、解決人際矛盾、管理團隊等能力)。這些技能主要不是從課堂上和書本中去學習,而更多地要從工作實踐和人際交往中去培養。
第三,在一個以市場需求為主要導向的經濟中,建立在競爭和價值規律基礎上的資源配置和重新配置將是一個永不停息的過程。在成百企業萎縮、破產的同時,更有成千企業興起、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將有越來越多的職業被淘汰,與之相應的產業技能也將成為昨日黃花;而新的、今日還無法預見的產業將陸續產生,一個人多次變動工作或勞動場所將是常事。對于后進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發展的活力將有一大部分來自“非正規”經濟部門,特別是眾多小企業在這種世界性的職業變動潮流中的適應能力和企業潛力。在這種背景下,學會做事與其說是掌握勝任某項具體工作的“本事”,毋寧說是在“求知”的過程中養成的科學素質的基礎上,培養適應未來職業(工作)變動的應變能力、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以及在具體的市場環境中創造新就業機會(自主創業)的能力。從廣義上說,學會做事就是要學會以首創精神能動地參與廣泛而生動的發展過程。
三、學會共處
學會共處是在全球化將成為21世紀重要特征,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依存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提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題。它的原意是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共同工作。如同學會做事,學會共處有著同樣深刻的內涵。
學會共處,首先要了解自身,發現他人,尊重他人。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使學生了解人類本身的多樣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間的依賴性。學校開設的諸種科目,無論是語、數、外,還是理、化、生或史、地、社會學科,都是為了傳遞人類的思想文化,增進對于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了解;認識各自的文化特性和共同價值。了解自己是認識他人的起點和基礎,所謂“設身處地”,也就是“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時,教育作為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也注重從了解他人、他國、他民族的過程中更深切地認識自己,認識本國、本民族。這種了解和認識,始自家庭,及于學校,延至社會,推而廣之于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及其歷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通過這種深入的了解,培養人類的尊嚴感、責任心、同情心,以及對于祖國、同胞和人類的愛心。
學會共處,就要學會關心(learning to care),學會分享(learning to share),學會合作(learning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仁愛,從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準則;“四海之內皆兄弟”是我國流傳千年的社會理念;“相互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更成為我國多民族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時代風尚。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激烈競爭無疑給傳統的群體主義、社會至上的價值觀念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我們一方面要倡導在法律規范內公平競爭,利用其有利于發揮個人首創精神和提高經濟效益效率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更要發揚和倡導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互相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學會共處,就要學會平等對話,互相交流。平等對話是互相尊重的體現,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這正是人際、國際和諧共處的基礎。家庭之內,父母和子女之間如朋友般的思想交流不但是消除“代溝”的重要途徑,而且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條件。學校之內,教師與學生如朋友般的平等對話,既是“教學相長”所必需,也是教育成功的體現。社會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互相交流則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因此,21世紀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對話、交流和討論。教育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一個社會網絡之中人們相互交流的質量。“居高臨下”、缺少平等精神的教學,不但會挫傷學生求知的熱情,而且有害于學生健康品性的養成。因此,學會表達、交流的技能,確立平等對話的價值觀念和態度是學會共處的重要學習內容。
學會共處就是要學會用和平的、對話的、協商的、非暴力的方法處理矛盾,解決沖突,這對于人際之間、群體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矛盾同樣適用。矛盾是一種普遍存在,暴力沖突乃至戰爭也是不依人的善良愿望而改變的現實。盡管戰爭的深刻根源在私人占有的經濟制度和階級的政治利益之中,但如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詔告于全世界的那樣,“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和平之屏障”乃是21世紀借以避免戰爭、克服沖突的長遠之策。只有當未來一代普遍地學會了以和平方式解決矛盾和沖突的方法,才能有積極意義上的和平共處、社會和諧,最終實現“世界大同”的人類理想。
學會共處,不只是學習一種社會關系,它也意味著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從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到當代世界倡導的“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無不指明了學會與自然“共處”的重要性。這種學習像其他學習一樣,也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價值觀念的習得和養成。
學會共處,主要不是從書本中學習,它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參與目標一致的社會活動,學會在各種“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認同,確立新的共識,并從中獲得實際的體驗。因此,學校和社會應提供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使學生從童年起就能參與合作性的活動,包括體育、文藝和社會公益勞動。
四、學會做人
學會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種學習基礎之上的一種基本進程,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
學會做人是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提交的報告《學會做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的主題思想。它的立論基礎就是對教育目標的闡述:“發展的目標是人的完整實現(the complete fulfillment of man)”,是人作為個體、家庭成員、社區成員、國家公民、生產者、發明者、創造性的夢想者等具有豐富內涵的個性的完整實現。該報告的立論基礎還建立在對工業社會片面追求物質文明而導致“非人化”的批評之上。它認為,技術發展、貧富差別、失業犯罪正導向消費主義、享樂至上、個人主義等“人的異化”現象。因此,它強調通過教育的改造和社會的合作,使兒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非異化的人”,成為準認知、情感、倫理、審美、身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人,完整的而非畸形、片面發展的人。因此,“to be”的原意,在這里不應是“生存”“存在”,而應是“to be human”“to be a complete man”,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成為完整的人”。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重申了《學會做人》報告的主題思想,強調了“教育必須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它又發展了1972年報告的思想。
第一,把著眼點從教育轉向學習,從外部的“教”轉向內部的“學”,強調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學會學習,借以充分發掘每個人的所有潛力和才能,因為學習就是人類的內在財富。
第二,21世紀更需要多樣性的個性,而這種多樣性正是社會創造力和革新活力的保證。教育是非常個體化的過程,同時它又是構建社會互動關系的過程。因此,學校要給兒童和青少年各種可能的發現機會和實驗機會,以及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機會,防止教學的功利傾向。
學會做人在這里超越了單純的道德、倫理意義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適合個人和社會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際、親和、合作、審美、體能、想像、創造、獨立判斷、批評精神等方面相對全面而充分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會做人與我國教育方針強調的“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相吻合,正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目標和終身學習的最終目標。
五、結語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人,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如果說前兩者更多地是在傳統的教育中充實了新的內容,那么,后兩者則是著眼于21世紀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全新教育目標。所有這四種學習,既不限于某一人生階段,也不限定于家庭、學校、社區等某一場所。它們正是建立未來終身學習社會的四大支柱。
要深切理解和把握這四種學習的有機聯系,有賴于對教育的重新思考。面對21世紀的挑戰,必須改革教育的體制、結構、內容和方法,也要改變人們對教育純功利主義的期望。教育應被看作是激發學習的過程,是一種終身的整體經驗。未來的經濟是知識經濟。它建立在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更新知識的基礎之上。未來的社會是學習社會。在一定意義上,每個人都是終身學習者,而這種學習不再只是完成某種功利目的、實現經濟回報的手段,它同時將成為人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目標,成為高質量生活的有機部分。因此,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人,正是實現我國跨世紀教育振興計劃的基石,是建立未來終身學習社會的四大支柱。
編輯 熊建輝 李廣平